二、传统武术的基本特征

(一)武术的运动(技击性)特征

发展到现在,武术已成为一项集功法、套路、技击术三位一体的体育运动。在众多的体育运 动中,有的运动有着强烈的攻防格斗性质(如拳击、摔跤、击剑等),但没有套路演练,不能个人表 演;有的运动虽有内力的训练,但与武术的内功修炼难以比拟;有的运动虽是套路表演比赛的运 动形式(如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但没有格斗的内涵,动作素材也不具备技击攻防的属性,更没 有内功的要求。

而中华民族传统武术却融合了功法、套路、技击、养生、表演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特点。功法又称内功,是套路演练和技击术的基础。技击意识是各派拳法共通的属性,技击意识 使以表演为特征的套路演练有着一种独特的美质,而功法的严格要求,又使武术较其他运动项目 有着独到的养生修身之价值,使武术运动员的运动年龄可以长于其他运动。武术的运动特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点。武术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对抗性练习,还有套路练 习,不仅有单人练习,还有双人和多人练习,且拳种丰富,器械多样,汇集了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使用不同器械进行攻防技击的技术。这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0的本质性特点。

武术是始终围绕着技击性这一特点不断发展的。武术是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而成,技 击特点是它技术上最主要的特点,武术在它流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这个特点,围绕着这个特点 发展,并全面体现了这个特点。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和训练手段,与古代战争紧密相连,这使 得武术的技术来源于技击实践,经过不断的加工、提高,然后再用于技击实践。在这一时期,武术的技击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技术方面,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 方式,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随着火器的逐步发展,武术的直接的技击价值逐步减小,但发展 到现在武术仍还保有技击性这一技术特点,如武术中的一些技击术被军队战士、公安武警所 釆用。

武术的动作方法表现出技击性。传统武术的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运行形式就是套路运 动,尽管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其动作方法却仍然保 留了技击的特性。虽然在套路编排中由于联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非攻防技 击意义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在整体上仍然表现为技击性。

武术的力法和创新体现出技击性。近代各拳种中不仅在技术上仍体现了各种技击方法 的做法和力法,并且在各自的拳理中也反复强调技击的理论。如太极拳的动作和传世的拳谱都 充分体现出了武术的这一基本特点,并且发展了独特的推手运动,体现了武术的技击对抗性 特征。

武术的技击特点决定了武术的基本动作规格。武术的力法讲究刚柔相济,清吴殳在《手 臂录》中说“攻为阳,守为阴”,攻时奋力突进,力法主刚;守时随人而动,力法主柔,且攻中有守,守 中有攻,攻时刚中有柔,守时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不可偏废,这是各拳种共同的要求。

(二)武术的文化特征

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各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即武术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文化背景下武术套路的发展

武术具有技击性特征,其套路运动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运动形式,.是为了便于传授、记忆和 训练而产生的。我国武术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完整、丰富的套路,并流传至今,是与我国的传统 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首先对“道”的追求是武术套路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国人追求道,而道有原则、方法、方式、路 数之义。这种对道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程式性的追求,而以武术技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则出现了武术的套路。其次,崇礼是武术套路产生的伦理道德基础。中国人崇尚“礼”,礼指某一 个时期的典章制度,也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伦理、道德、礼 仪、民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就使得中国人上至国家大典,下 至百姓生活细小的仪节都要有一定的规格和程序,使人们的一举一动高度程式化,这也就促使武 术演练出现了套路的运动形式。最后,中国人重视承传,尊师敬祖,而程式化的套路又便于承传, 这更使武术套路得以延续和发展了。

注重和谐的价值观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注重和谐,就是指希望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 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由于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所以习武者尚武而不随意用武,在解 决人与人之间矛盾时讲究先礼后兵,遵循《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注重个人身心动作的和谐,强调“内三合”和“外三合”是传统武术各拳种的一个共同要求。 武术所强调的“合”,其实质就是协调、和谐。所以武术的“合”不仅是动作上下内外协调的技术要 领和要求,更是武术的一种重要理论,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体现着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多元化的,尤为重要的是刚健有为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理 要素,表现出刚健有为的精神气息,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传统武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武术是一种人体运动,且是一种 技击术,它崇尚勇武,追求制胜。无论是对习者还是对观者都倾注了一种勇武顽强、一往无前的 强者争胜的精神。即使是以动作轻柔缓慢为技术特点的太极拳也是如此。清人武禹襄在《太极 拳解》中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这里的“直养而无害”的气,正是孟子所说的“至 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的“浩然之气”。陈鑫说:“何谓气,B(1‘天行健’的一个‘行’字……即乾坤 之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他在论述搂膝拗步这一武术动作时说:“此势得乾坤正气以 运周身,外柔而内刚,实与乾健坤顺相合。”可见习武者无论是外在的技术,还是内在的心态,都体 现了一种积极的刚健有为的精神。精于武术的明代学者颜元大声疾呼:“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 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此呼声至今使人感到发聋振聩。

注重形神兼备

历来,中华民族传统武术都非常注重形与神兼备的运动内涵。一个或一系列武术动作,总是 由人体的四肢、躯干的不同运动方式来完成的,这就构成了外在的“形”,并且还要通过外在的 “形”来表现出内在的“神”。而中国人往往把主体内在的情感表现放在中心的位置。无动作外在 的形,就无从表现内在的神;若徒有动作外在的形,而缺乏或不能很好地表现内在的神,其动作也 必然是一个肤浅的、缺乏内在力度的形。形神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更是中国传统哲学 中的重要范畴,晋代画家顾恺之将其运用于画论,使之有了深刻的美学意义,指出形的描画是为 了写神,不仅要追求外在形的美,更要追求内在神的美,此后在许多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 都以形神兼备作为要旨,中国传统武术也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所以说形神兼备不仅是画论, 而且是拳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在武术中的反映。

既重外练又重内练

所谓“外练”主要指由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以及由运动系统完成的各种 动作。而“内练”则涉及“精、气、神”的问题,这和中国的养生术有关。《老子》中说:“是谓深根固 柢,长生久视之道。”《吕氏春秋》中认为“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道教的经 典《太平经钞》中记载:“精气神三者混一,则可延年长生。”为肉体成仙而求K生固然是一种妄说, 但其养生的理论却有科学的道理。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要领中通常要调整呼吸,使呼吸和动 作相互配合,如长拳技法中要求“气宜沉”,并有“提沉聚托”四种呼吸方法;太极拳要求“宽胸实 腹”,“意注丹田”;形意拳要求“松胸实腹,呼吸自然”;南拳要求“沉气实腹”,“发声呼喝”;八卦掌 的“三病”之一就是“努气”,即“憋气”。各拳种都把运气调息和动作配合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 置,不仅是为了动作更加自如,而且是为了通过呼吸运动,进而使循环系统和其他内脏器系得到 锻炼。在武术理论中把“精、气、神”加上力和功,与“手、眼、身、法、步”相对应起来,作为训练的要 求,这是养生理论和武术理论及训练方法相结合、相互渗透的结果。

浏览9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