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习太极拳《授秘歌》
吴图南师考证,《授秘歌》的作者为唐代李道子。大师在《国术概论》中写道:“李道子者,江南安庆人也。尝居武当山南岩宮,不火食,第啖麦麸数合而已。时人称夫子李云。”“所传太极拳,名先天拳,亦名长拳。有兪氏者,江南宁国府泾县人也。得先师真传,世世相承,未尝中断,如宋之俞清慧、俞一诚,明之俞莲舟等,其最著者也。其锻炼主旨,在尽性立命,而进功之阶,始于无形无象,继之全身透空,终于应物自然,名为先天,洵非虚语。盖已失传久矣。”
后人对《授秘歌》的诠释或称白话释解,比原歌更为通俗易懂,更接近不同文化程度层次的习练者。唐代至今一千五百多年,李道子的《授秘歌》原文承传下来是否是原句,八句歌诀是如何排列难以考证。现在的流行版本是依《中华武术文库古籍部》编篡的《太极拳谱》为标准本。
授秘歌
无形无象,全体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水清河静。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此歌《万本》《炎书》《于本》曾转辑,有白话本,通俗释为:
忘其有己,内外如一。
随心所欲,海阔天空。
锻炼阴精,心死神活。
气血流动,神充气足。
如果我们将《授秘歌》打乱前后排列,不同拳龄对拳艺有不同悟性的朋友,对歌之内容和内涵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试着诠释歌之内涵,以拋砖引玉。
无形无象——有拳家解释为气,不全面。这里指的是太极拳修炼者“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神明”境界。修炼人在盘拳过程中,在前进的路线上会遇到障碍或阻力。修炼者已经修炼到“无形无象”的境界,任何障碍也阻挡不住按套路路线运行,障碍和阻力无效。无形无象是指拳家的功夫上乘,周身上下内外双修,心、神、意、气达到安舒,安静,外示干净。无形无象者全体透空,外来进攻,一切外力释放不出来。凡接触到对方力点的部位,都使对方身上、腰上,脚下站立不稳。
躯体真正是“忘其有己”已经达到其小无内、全体透空的境界。对有无形无象上乘松功的拳家,一切进攻,一切大力、小力、拙力,在他身上是进不去的,有摸空、脚下生轴、站立不稳的无奈。
应物自然——前辈大师告诉后来学子,在太极技击运用中,没有固定法则,不动为静,静中制动,动便是法。左右上下、前进后退由进者决定,守者静中制动,对方动,我静,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立于不败。这一切要有太极拳综合功力——内功。身上有了内功,就有“应物自然”“随心所欲”之境界。
太极拳博大精深,心、神、意、气,“海阔天空”,其大无外。这是太极高手松功到“全体透空”的神明境界。
锻炼阴精太极拳讲究阴阳平衡、上下相随、内外双修,“虎吼猿鸣”是对的,太极拳修炼也是有声放出。清代武谱有《打手撒放:发劲时同时发声,“棚、业、噫、咳、呼、吭、呵、哈”还有歌,诸如“打手歌”“功用歌”“无极歌”“太极歌”等等,清代的歌诀不是说,而是唱的,或是叹的。
民国时军阀欧阳将军的儿子是太极拳爱好者。他告诉我,他先父聘请杨澄甫大师为拳师,住在他家中,教他父亲欧阳将军练拳。大师单独一人练拳时,发出“噫、咳……”的声音,震得室内嗡嗡作响,在院内都听得见。可见虎吼猿鸣之声并非讹传。
气血流动说明练太极拳动静相兼,内外双修,一动无有不动,外动内静,内动外静;慢练太极拳,外静,而内动,不是小动而是大动,似翻江播海。
人们常说太极拳保健、养生,什么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骨骼肌肉、开发潜能都是有益的。唐代人提到人类养生,五脏六腑翻江播海,水清河静是科学的养生理论。人们习练太极拳是慢动作进行操练,练拳以松、柔、圆、缓行功,为气道、血道、经络通畅创造了条件。如果循规蹈矩练太极拳,有可能多开通若干支微细血管,人的健康得到益处,开发潜能也是可能的。如果多开通几支微细血管,延年益寿是肯定的。这就是“翻江播海”“气血流动”在身上起到的应有效应。
《授秘歌》的最后一句“尽性立命”,通俗释为“神气充足”仍然难以通俗。太极拳人从拳理拳法诠释,结合拳艺实践,以“内外双修”解,通俗贴切也易于理解。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文化修养的太极拳习练者大多能明其理,施艺于身。
性——可称内修心、神、意、气的静,提高道德水准,尊师重教,不以拳为商品,与世无争,与人无争,清心静养,节制贪欲,以免劳神精血。
命——外示安舒,每日操拳活动筋骨,强健体魄,强种卫国。三丰祖师明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
一句话,练太极拳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修身养性,提髙社会公德,修养品质、静养心志。
《授秘歌》收在中华武术文库《太极拳谱》一书中,这册书为宋书铭传抄。另一佐证为20世纪30年代太极大师吴图南收在他的《国术概论》“太极史略”一节中的“李道子传”。两种考证均为权威出处,但后者将太极拳和太极拳理上推至一千五百年的南北朝,告诉我们太极拳不是近二百年清代发展起来的。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唐代是文学、书法的盛世。李道子的《授秘歌》为四言八句,其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为盛唐时期增添艳丽的色彩。在《太极拳谱》中,四言拳诀多见,字简意绝,为拳艺之大家风范。
我们后人学习和释论前人的文化遗产,应该以大道至简为本。因为广大习练者多为太极拳业余爱好者,工余早晚抽时间习练,没有太多时间研习拳理。拳理研究的案头工作是理论工作者分内之事,然后以简洁的笔触、明白的说理,帮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逐步深入明析拳理与练拳实际相结合,提高拳艺以健体强身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
理论研究勿云山雾罩,那是歧途。勿将自己弄不明白的东西强加于人,难以评定的虚玄之学也不要拿来难为他人。20世纪80年代笔者去武当山求学,见一中年道士,上前晋礼求教,“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何解。道士不理,后他教导我说:“你练你的太极拳,炼精、炼气不是凡人能领悟到的。”后来又请教一位僧人,他听我的问话,大笑不止,说:“化神、化气是貌似高深吓唬你的,谁说的请他去化,他也化不了。
当今社会经济、信息高速发展,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笔者教授太极拳或是理论传播,以对方能接受为标准,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绝对不多说半句,使对方易懂、易学、易操作。重要拳理拳法,把握通俗,还要反反复复说明白,以对方真弄明白可以独立操作方可。
太极松功以人作载体,因为人体是太极之体,易于接受太极功夫的进入。当然,人要为太极功夫上身提供方便的条件。此条件并不难,盘拳修炼,周身上下内外双修,不僵、不紧、不拙,太极功夫自然上身。
不僵一僵是指周身上下肢体、肌肉僵硬。大家都见过人的尸体,十分僵硬强直,与太极拳的松柔、轻灵,用意不用力,松肩垂肘,空腰松胯,自然练拳成为鲜明对比。太极拳的行功规律,是在阴阳变化中的松柔动态下运行,僵练者拳中没有自然。自然是拳之法则,无自然还有太极拳吗?修炼太极拳,要求自然,道法自然;体僵,什么都没有了。
不紧---僵和紧是违规操练的一对双胞胎,凡练拳者,有僵便有紧,僵紧难以分离,分离开还是僵,拳中仍然紧。紧在何处?在关节。太极拳规范,周身九大关节都应一一松开,不但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九大关节要松开,手指14个小关节也应一一松开,左右手28个小关节和脚下的左右26个小趾关节也应放松,定要一一松开。
对太极拳的体能要求是: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僵紧与关节要松,节节贯串差之极远。有一位修炼者说,百人习练,过二年留下5人坚持练就不错了。一位拳家说,功成者万里有一。有没有道理先不去作结论,习拳者能修到不僵不紧者也不是短期见实效的。当今生活节奏快,“太极十年不出门”已落伍,十年修道,不僵、不紧、不拙者已属不易。
深研太极拳者应该执著地去追求。
不拙——不用拙力。修炼太极拳以自然为好,不要刻意去练。太极拳家王培生先生说过:“有形有象皆为假,无形无象方为真。”太极拳是文化,是艺术,是审美,是自然修道。不是刻板练,坤此难以克服拙力。修炼把握自然轻灵,太极功夫自然上身。
太极拳的灵魂是松。是松柔、松空、松无,是周身不挂力,周身上下内外通畅清静,净得肌肉骨骼的夹缝里都不留一丝一点的力。一个空松阴阳之体,一个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阴阳相济之体,练太极拳到一定的境界。你是太极之体的空松人。
笔者将功戚的状态公诺予世,尊循太极拳规律修炼可以到达彼岸。京城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曾对我说过:“国家派十位青年,用他的教案,由他亲自传授,可以在三年内培养出有太极功夫的人才。”太极拳是科学,在短期内可以拿下内功。但有人不信,因为练太极拳的人随意性大,还没有形成一个研习太极松功的氛围,久而久之,太极松功成为了演义。再说松功正史,大家听着耳生,没有人会相信。所以大家看到的用力的多,本力加着法的多,看多了,看习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了。这也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憾事。
浏览1,5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