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先贤的松静观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代哲人、文学家,在不同的场所都有松的论述,汇集成宏大的松功学说。

我们民族的先贤,谈松论柔的玄妙之语惊世警人。老子说到松柔,“致虚极,守静笃”“骨弱筋柔”“天下莫柔弱于水”“柔弱处上”“柔之胜刚”“无有入无间”等等。

静神。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动静。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朱子语类》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周易参同契》

静者善之本,虚者静之本。《张载集》

大道全凭静中得。《金丹真传》

身心玄妙,此内清静也。
养寿之道,清静明了,四字最好。内觉身心空,外觉万物空,破诸妄相,无可抵著,是曰清静明了。
斋戒沐浴,此外清静也;息心玄妙,此内清静也。
《遵生八笺》

大道以虚静为本。《丹经》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

心静可通神明。《养生名言》

虚极又虚,静之又静。《炼虚歌》

心虚而神一。《阴符经》

心和则气和,心正则气正。《宋.张载》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千金翼方》

打开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关于松柔的经典熠燔生辉,令子孙后辈目不暇接。这些松之宏论使我们茅塞顿开,得到先贤赐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松柔学说为人类文明享用,以开发人类智慧,以增强人类体质,以提高人类品德,抵制邪恶,增进人类和平、平等,和睦人类大家庭。虽然各行各业、各门类的文化艺术,都须有放松的心态,放松的肢体。总之,放松可以操胜券解大难。但是,惟有太极拳人特别看重松柔,对松柔的认识和理解与众不同。所以在踏人拳场的第一天起,便认真地不厌其烦地隐于不被人注意的角落,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门庭若市,而是甘于寂寞,枯燥单调,反反复复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刻意去修炼。从训练便可以看出,太极拳人对待松柔的心态更为神圣,更为坚定不移,将松柔作为拳魂,向“全体透空”的最高境界艰苦修行。

追求习练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学,是一种审美体验,在高品味的体验中,常练常新是一种精神享受。将自身融入大自然,将自身融入天地宇宙的阴阳变化之中,也就不会有寂寞、单调之感。而且是松在其中,虚在其中,玄在其中,空在其中。

可见,松柔功夫是太极拳人追求的没有终极的空无世界。拳家去体验太极拳返朴归真,融入在大自然中的空灵、离虚之奥妙。掌握松柔功夫,您将会有一种新的感觉,您的大脑变得比以往更为聪颖,身上反应出一种健康的、不知疲倦的、过去从未有过的、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潜在能量,那时您将牢牢把握自己的生命运动。这是最具特征的太极拳之特性。在评论太极拳师的时候,松柔当为首要之条件与标准。对太极拳松柔功夫高深者的评价,往往以某拳师松得好,“摸不着东西”,肯定他身上松空的纯度高,给以褒奖。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拳家身上的松柔、松沉,是化解,是以柔克刚,也是空松、空无的代名词。凡立志修炼太极拳者,修炼松柔功夫是主修课。拳论警示后人“斯技旁门甚多”,我们在修炼的道路上,不能遇门便入,须要观察一二,以免误入旁门。

先贤哲人极为重视动静,张载认为宇宙的基本特性是“运动和静止”,王弼主张以“静为本,静是动之本,动起于静”。王宗岳则认为“太极者无极而生”,周敦颐论述动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末民初的太极拳大师陈鑫先生,对太极拳的松静理论有卓越的贡献。如何修炼松静功理功法,他要求松功修炼者,“心主于敬,又主于静。能敬能静,自葆虚灵。”无松、无敬、无静根本难言虚灵。我们的老祖宗在哲学领域里,为我们研习太极松静功夫,在理论上点燃一盏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我们再也不会磕磕绊绊,拐拐弯弯,可以笔直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古典哲学家松静观对现代人的启示。

浏览1,3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