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泵血功能。最大心输出量(即心脏每搏输出量与心 率的乘积)对心脏泵血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最大心输出量与肌 肉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血流量及单位时间内氧气的运输量 成正比。研究表明,和一般的运动员或普通人相比,优秀的耐力 项目运动员的心室腔容积大、心室壁厚;心脏每搏输出量也更大 (优秀运动员为150〜170毫升,普通人为100〜120毫升),即使 在高达200次/分钟的心率时,每搏输出量仍不减少;心肌收缩力 也较大,射血速度也较快。

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对于运动员而言,良好的耐力基础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 求:首先,神经系统可长时间保持兴奋性;其次,神经系统具有良 好的抑制节律性转换能力;再次,运动中枢与内脏中枢具有较好 的协调活动能力,以保持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良好节律;最后,运动 器官和内脏器官之间应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

因此,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运动员神经系统的 活动以更加适应耐力运动的需要,是运动员提高耐力素质的重要 生理学基础和原因之一。

骨骼肌的氧利用

骨骼肌的氧利用情况对耐力素质训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 响。运动员的氧利用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人体的肌肉组织主要是从流经其内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 中摄取和获得氧气。因此,生理学认为,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的有 氧代谢能力对机体肌肉组织摄取和利用氧气的能力有重要的影 响作用。在机体的肌纤维中,I型肌纤维比例与其所在的肌肉的 有氧代谢酶的活性、肌肉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成正比。实践证 明,优秀的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比例高,氧化酶的活性高, 线粒体的数量多,毛细血管分布密度大,肌肉摄取和利用氧气的 能力高。

在影响耐力的机体机制中,心输出量是其中的核心影响因 素,肌纤维类型的比例构成及其有氧代谢能力是次要的影响 因素。

机体在运动时,骨骼肌的氧利用能力受无氧阈的影响。以 无氧阈的最大吸氧量比值为例,比值越高,肌肉的氧利用能力 越强。

能量供应水平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运动员在参加运动训练时,机体的 大部分能量都来源于机体内部肌糖原和脂肪的有氧氧化。因此, 机体的肌糖原含量不足可以明显影响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在运动 前或运动过程中,通过合理训练而使机体的肌糖原储备增加、有 氧氧化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肌糖原利用节约、脂肪利用比例提 高等,对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十分有益。

能量利用效率

一般情况下,在单位耗氧量条件下,机体在运动中做功的能 力就叫作能量利用效率。根据相关研究证实,如果运动员的其他 机体因素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耐力素质高低的差异更多的是来 自于机体能量的利用效率,影响率最高时可达65%。

无氧耐力

骨骼肌的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骨骼肌的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对运动员的无氧耐力具有重 要影响。肌糖原在运动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无氧酵解为机体提 供能量,这也是运动中无氧耐力的主要能源来源。在跆拳道训练 中,肌糖原的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受肌纤维百分构成以及糖酵解酶 催化活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不同代谢性质的运动项目中,运 动员的肌纤维百分构成和糖酵解酶活性明显不同,这也是构成运 动员无氧耐力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肌肉对酸性物质的缓冲能力

对个体而言,肌肉对酸性物质的缓冲能力影响着其耐受能 力。细胞内以及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机体的运 动能力,尤其是影响机体的耐力。机体内部的理化性质的变化主

要是由肌肉糖酵解引起的,肌肉糖酵解的产物,它可以在机体的 肌细胞内大量累积,甚至可以扩散到血液中改变血液的酸环境, 进而导致肌肉中酸性物质增加,影响机体的耐力素质水平的正常 发挥。

机体内环境pH值的稳定是由肌肉和血液中存在的缓冲酸 碱物质来维持的,这种缓冲物质是一种混合液,由弱酸与强碱生 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研究表明,提高机体的耐酸能力是提高 机体的无氧耐力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无氧耐力训练并不 能直接提高运动员机体对酸碱物质的缓冲能力,而是训练提高和 强化了运动员对因酸碱物质产生的不适应感,从而提高了运动员 的耐受能力。

神经系统对酸性物质的耐受能力

神经系统对酸性物质的耐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运 动员的无氧耐力素质。从总体上来讲,人体的内环境是酸性的, 安静状态下,人体血液的平均pH值为7.4,骨骼肌细胞液的pH 值约为7.0。这是因为酸性物质在机体内积累的速度很快,肌肉 和血液中存在的能缓冲酸碱的物质来不及进行足够的缓冲以维 持酸碱平衡。在运动状态下,机体的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 会有所下降。

大量的实验证明,机体的神经系统不仅可以协调运动肌的驱 动,还可以协调不同肌肉群之间的活动。这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 无氧耐力水平。有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以上两个协调功能会受 到机体大量酸性物质的影响,合理与科学的无氧耐力训练有助于 提高运动员神经系统的耐受能力,而在跆拳道对抗训练中,运动 员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有利于运动员耐力水平的发挥 和提高。

柔韧素质训练

1 .肌肉与韧带的弹性

一般情况下,影响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的直接因素主要是肌 肉组织、韧带组织的弹性。当然,不同年龄段、性别和训练程度的 人,其机体肌肉组织、韧带组织的弹性是不一样的。另外,中枢神 经系统的兴奋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肌肉组织的弹性变化,如 在跆拳道正式比赛中,由于运动员的情绪比较高涨,因此其柔韧 性通常会比平时要好。

神经过程转换的灵活性

神经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对运动员的柔韧素质也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一方面,肌肉的基本张力与神经 系统兴奋、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对抗肌间 协调性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紧张和放松的调节等都能有 效地提高肌肉的张力。另一方面,肌肉的张力与神经过程分化抑 制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运动员要想提高自身的柔韧性,必须重视对机体神经 过程转换的灵活性的训练。

关节的柔韧性

个体关节的柔韧性与关节周围组织的大小密切相关。关节 周围组织(肌腔、韧带、肌肉、皮肤等)的大小与伸展性、关节生理 结构都会影响关节的柔韧性。在关节周围的组织中,肌腱与韧带 有助于加固关节。一方面,肌肉可以从外部给予关节一定的加固 力量;另一方面,韧带的抗拉性能将关节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 围内,避免关节在运动中受伤。

对于运动员来说,发展关节的柔韧主要是对限制关节活动的 对抗肌施加影响,使关节的对抗肌可以主动牵拉伸展,从而减少 对关节活动范围的限制,提高关节的伸展度和柔韧性。此外,增 进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和皮肤的伸展性则是运动员提高机体关 节柔韧性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方法。

性别差异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与男子相比,女子的柔韧性普遍较好。 这是因为,男子的肌纤维长、强而有力,横断面积大,对关节活动 范围限制较大;女子的肌纤维细长,横断面积小,伸展性好,对关 节活动范围的限制较小。因此,在柔韧素质训练过程中,应区别 对待。

年龄特征

一般情况下,运动员的柔韧素质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较大,不 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机体的柔韧性存在着较大不同。

0-10岁。从人的自然生长规律来看,初生婴儿的柔韧性 最好。人体的骨骼在随着年龄递增的过程中,其韧性不断得到加 强,因此,人体的柔韧性会有所降低。因此,在10岁以前就应给 予一定的柔韧素质的训练,以不断提高人体自然增长的柔韧性。

10-13岁。人体的柔韧性相对降低。尤其是胯关节随着 腿的前后活动多、肌肉组织增大而使左右开胯幅度明显下降。该 年龄阶段,虽然人的骨的弹性增强,但是肌肉韧带的伸展性仍有 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应重点训练肌肉韧带的伸展性,以提高关节 的柔韧性。

13-15岁。该年龄阶段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期,人体的骨 骼生长速度很快,肌肉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机体的柔韧性有所 下降。这一年龄阶段应多做伸展性训练,以免造成运动拉伤。

16—20岁。在这一时期,人体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在柔 韧性训练中,可以适当地增加运动负荷和难度,为机体获得专项 运动所需的柔韧素质打好一定的基础。

浏览4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