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的武术训练
当代少年儿童学龄前的武术训练目的:锻炼意志,培养品德,使人的肢体、体能更好地发 育成长、强壮,正确的引导少年儿童行走、跑动、坐等运动姿势,启发少年儿童求学的欲望。 使少年儿童在思想上求进步、在身体上爱锻炼,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通 过武术学习与训练,使少儿有强壮的身体,饱满的精神,充足的体力。为少年儿童快乐成长 及提高少年儿童的体能、智能、技能打下基础。
学龄前的儿童学练武术,如同练几首能美化人们生活的歌曲,并不能从中领悟到七音、 七色无穷无尽的乐理知识,所以哪怕是套路表演赛得到了冠军,也只是凭自己的努力演好了 一出戏、唱好了一首歌而已,不知道武术中更深的科学文化内涵。儿童爱玩,武术训练就是 玩武术,在玩的过程中从心理、生理方面给儿童带来健康成长与快乐,帮助小孩消耗体力,锻 炼三能,学龄前的儿童健康成长有利于强壮民族的未来。
第一节:3岁的双把训练
小孩一般都在3岁时接受幼儿园的文化启蒙教育。儿童的武术启蒙教育也可从3岁开 始:培养“人之初,性本善”,并根据“性相近,习相远”来启蒙武术训练,根据儿童心理启发儿 童训练武术的兴趣;有的小孩心里想长大了当大侠、当英雄,这说明武术是民族文化,可帮助 培养正确的理想。
3岁的小孩练武术,可称为玩武术。但开展武术训练必须逐渐认识武术文化,将武术基 本功的训练内容列入儿童游戏之中,主张开展丢手绢一类的圆形活动,先认识头在身体中的 重要地位,抬头左右转动、松静自然,四肢方可灵活,因地制宜的培养小孩日常起、坐、行的运 动姿势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和生理规律,合理扭转腰、摆手、摇腿等日常细微动作都有与生理 健康和强壮身体相关的文化,包括蹲下后搬一个小凳子站起来的正确姿势,转腰、抬头、摆 手、摇腿等日常细微动作,均要有利于生理成长。实际训练中增加扩胸、展臂、平起膝踢腿, 下蹲站立等基本动作。整个训练过程既要着重安全、合理又要有利于生理上的快乐成长。 就连懂得讲卫生也有医学文化来支持。
双把是训练形象于熊掌的武术动作,具体训练方法有如下两种:
一、 定步双把。身体自然站立,双手由大腿外侧向上提高到胸脯,双手掌同时内挤到掌 根重叠、产生必将向前推出的去势,双手同时向前推出。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左手大拇指贴 近右手舟状骨。训练中的身法: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不可左歪,不可右斜,往前一直出手。 每次训练五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训练次数。如图(7 )、图(7 -1)。
二、 一步双把。定步双把的基础上,双手向前推出时,同时迈出左(右)弓步。做到外三 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这是初学武术的基本动作标准,求得重心平稳。动作熟 练后,在训练中要求脚手齐到,由脚手齐到产生整体劲力。后期训练再要求做到内三合。
如图⑺ 图(7-1) 图(8)
图(8)每次动作完毕时,立即发声,以汉语普通话的“和”声为准标准声音。练发声有利于运 动中的保健,健康人体呼吸系统。He音量以细声说话的分贝为准,这样的发音有利于小孩 的健康身体和精神振奋。
武术文化:双把的练习要领:形神合一,动作刚劲有力,神态之中自然和谐。给家长和 小孩讲述双手向前推出时,只要动作标准,就早已蓄势了向前推的力量。看上去动作简单, 实际产生的运动力量不能小看。让小孩认识身体上下运动,下蹲站立,小孩认识自己的小 手、小脚的作用。要教育小孩不能用功夫打击他人,让有了点功夫的小孩更要讲文明、讲礼 貌,讲道理。从小培养科学的武术文化(体育运动)理念,一个简单的武术动作,有复杂的科 学内容。
讲述武术象形动物的动作,对飞禽走兽的形象进行模仿,象形拳是象形取意,动作取生 灵的能力之巧,达到养生和技击的效果。它是人的幻想与理想结合。例如:在仿生拳术之中 有的模仿熊掌、或模仿老虎的形状和老虎的虎威,有的模仿猴子顽皮的样子,有的模仿猴子 的纵身之灵。在技击拳术中要的是效果,在表演上要的是模样。
武术训练中要因地制宜,提倡安全第一的思想。给小孩增加一些卫生、防病、自我保护 等知识。让小孩明白3岁歌:[3岁歌:常讲卫生,百病不生。]
第二节:学龄前的轮手训练
学龄前的儿童武术,就是游戏中了解武术文佻,增长童年的快乐,以好玩的心情训练武 术。先进行轻松的武术训练,帮助自己完成动作,再逐渐增加动作难度。使儿童的智能、体 能更好地生长发育。
少儿武术训练就是轻松地做运动游戏,首先儿童认识自己身体外貌,懂得讲礼仪,讲文 明卫生。玩伴在一起动手训练,互相参照的表演武术动作,这样的玩武术,可提高儿童练武 的兴趣与注意力,注意力有主动(自动)和被动之分,这就是练武用心不用心的道理。儿童 主动的训练武术,将对武术智能的开发很有帮助。
从4岁时开始在学龄前武术训练以旋转的手法、身法为主,练龙形动作以腰为轴,拧转 身体的最大、最佳角度,并带动四肢运动。传说中,龙能穿云并有翻江倒海之势,龙腰指身法 敏捷。起初训练手法是内轮手和外轮手,以马步配合双手旋转。以后内、外轮手的训练根据 实际需要,改为活桩训练。内轮手和外轮手,属于蛇桐派的传统武术,是来源于字门拳的动作。其实中国传统武术可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训练好了一门传统武术的动作,就 有能力象形出任何一门传统武术的动作,内轮手和外轮手的动作也可练出太极、阴阳、五行、 八卦等拳的动作%
内轮手的训练:身体自然站立,抱拳行礼。双腿开始下蹲成坐马的样子,就是定马步桩, 定马步桩后,双手如抱住一只篮球上下旋转,内轮手训练中,可借鉴一些太极风味。如图(9 -1)、图(9-2)。
外轮手的训练:在内轮手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双手配合的向外轮转动作。双手抱球上下 转动时,增加了丢球向左外开、向右外开的外轮动作。如图(10-1)、图(10-2)。定马步桩 的训练熟悉后,可向左、向右开出三角形的步,头随腿动,观察左右。外轮手训练中,由其步伐移动时,有“品”字风味。如图(10-3)。在生理允许的范围,随心所欲地转动胯、肩,能灵 活关节韧带。
武术文化:提倡象形动物的武术动作,培养青少年关爱动物。在动物世界,动物的体能 是无敌的象征,鹰的眼睛、豹的速度、熊的掌力等等是人们向往的本领,但这一切不及人的智 慧(智能)。所以在象形拳之中更注意取意,取动物的生存能力,例如:老虎在捕猎时,小鹿 为了生存拼命地跑,老虎快速的追。小鹿在逃命中不断的变换奔跑的角度,这是一种求生的 灵性,影响了老虎的速度。老虎的本能就是使猎物不能逃脱,小鹿在逃命中只能依靠聪明的 办法求生。
理论上增加卫生、防病、自我保护等知识。认识肩胯在身体中的灵活性。认识肩:肩松 则两臂动作敏捷,练松胯、松肩、摇肩、转肩,不可一肩高、一肩低。认识肘:练肘,肘上下起 落,活泼自如,转肘、翻肘,仰肘、拐肘。认识腕:腕是健身灵活的关节。认识手指关节:明白 五指之中的大指为二节关节,其余手指关节为三节,并指就是掌,屈指可握成拳,突出次指叫 做缱子手,只伸次指为金枪手等。
每次动作完毕时,要练有利健康发声:He —唱百和(贺)。
第三节:老猫洗脸式的训练
学龄前的人都有强烈好奇心,所以武术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好奇心,通过以玩为主 武术训练,培养小孩的自主学习能力。概念上懂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中国武术是国粹,所 以武术文化内含许多科学道理。
训练猫形拳势:猫身体灵活、行动敏捷。猫抓老鼠,先作吞声之势(收纵),然后向前扑 去,两爪在头部正前方,爪不外撇,不内斜,猫的形象和猫的能力,都可参考到拳式训练肢体 灵活及运动速度中。老猫洗脸式的训练:猫的前肢灵活敏捷,本式取猫前肢的肘不离肋,手 不离腮,手似理发,瞬间可变成大撇而下。
具体训练如下:身体直立,先起右手,右手肘不离右肋,随身体向左转动,右手抱左耳,接 着起左手,
肘不离左肋,右手随着身体左转,左手抱住右耳,形成猫洗脸的架势,如图 (11)0由此左右不停地转换十次左右。
练头转动,观察左右。认识膝关节在身体训练中的重要性,膝关节可使足更灵活。增加 一些趣味武术,室内室外均可进行训练。锻炼单腿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
武术文化:提倡象形、取意命名拳种。象形取意,开宗明义,形为外表,意为内含(精、 气、神),传统武术的象形拳:象形的武术健身动作是提倡象形拳种可关爱动物、保护环境, 热爱生活。提倡拳种或动作名称,用海里游的、山野跑的、空中飞的动物形象来命名。让人 们更加爱护动物世界,世界上有多少动物,武术拳理就可以创造多少形象拳种,象形于表演 活灵活现,既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又可锻炼人们的身体和意志。这种发展方向可培养人 们热爱地球,关爱动物世界,并可使武术为科学普及服务,同时充实拳术的科学内涵,提倡人 与自然和谐等。这样做要比无限制冒出的以百家姓氏命名的拳要更文明、更实在。也可用 自然界的山、河、湖、泊和植物来命名的传统文化拳种,这些都可以反映武术文化的科学改 革,健康地向上发展。
加强武术文化理论知识的启蒙:将语文知识的点、横、竖、撇、捺,形象于五种武术动作。 认识掌的练习:手指紧排为柳叶掌,腕指勾屈为鹰爪手,五指屈扣为金豹掌,五指各分开而伸 为荷叶掌,掌背在上为阳掌、掌背在下为阴掌,侧成45度为阴阳掌,练习者可随心变换手的 动作。认识屈指握拳:团聚气力,握拳之时各指尖齐向内卷,集中于手掌中间,大指则向下贴 紧中指第二节。认识手足动作的灵活:关键在于腕、踝关节,如进退是否灵活、攻守是否得 当,变化是否伶俐而快速与腕、踝关节关系密切。认识腰是人体最大的关节,是拳术变化的 中轴:整体动作的轻巧敏捷、虚实变化都与腰有关。武术训练中将腰转动到最大的生理角 度,通过合乎生理的拧腰,储蓄技击的能量,腰是四肢力量的后方,腰是人体重中之重的部 位。医学理论上,学习简单的骨骼分布和自我保护知识。
练有利健康的发声:以汉语普通话的“和”声为准标准声音,huo和(活)面。
学龄前的歌:从小锻炼,受益无限。
第四章:小学时期的武术训练
6 ~7岁的儿童开始上小学,在认识汉字文化的同时可认识一些武术文化。例如:练武 术动作时注重的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就好比初学写汉字的笔画:先工整 的练写笔画中的:横、竖、撇、捺、折,一笔一画的练习,写出工整的笔划,再写工整的汉字,这 是汉语文化训练书写的基本要求,而武术运动的重心的掌握就必须认识外三合,武术动作的 外三合是训练中国武术的基本要求。中国的拳理同于笔理:欲速不达。笔理只有当一个人 的字达到像楷书一样工整时,在下一步可写草书,再下一步可写狂草的书法;中国武术的拳 势也是从工整的外三合开始,先练好最初步的拳斐,再把拳势练活。另外每个汉字都由认读 音节起步,那么每式武术动作必须用思想去理雇它的作用,这就是开始认识武术文化的起 步。
小学时期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练好中华武术需要多学 科的文化和思想修养来实现。
第一节:夜马奔槽的训练
训练马形拳势。马是最擅长奔跑行走的动物,马的奔跑能力被人类重视;人们把机械功 率称作马力,1马力等于每秒钟将75千克的物体提升1米所做的功,约合735.499瓦。马的 能力特点就是长距离奔跑的力量。
夜马奔槽的具体训练如下:训练前先做自然关节点的拍打和转动腰部时拍打臀部,并和 肩、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组成一体训练,从而给成长中的关节通过拍打增加营养活力(气 血),使关节更滑利。然后身体自然站立,右脚向右前方提起,脚离开地面30厘米左右,双 手前伸、下插,护于右脚踝关节内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图(12)接上式,右脚向前迈 出,似马蹄前伸、下踩,在右脚触及地面的同时,左脚紧跟右脚上步,落在右脚后面。此时双 手回收由下而上翻转,似倒翻的马蹄,双手掌变成双拳向前出击,体现出前创后蹬的力量。
如图(13)接上式,左脚向身体左侧的45度角提起,脚离开地面30厘米左右,双手前伸、下 插,护于左脚踝关节内侧,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脚似马蹄前伸、下踩,在左脚触及地面的 同时,右脚紧跟左脚上步,落在左脚后面。此时双手回收由下而上翻转,似倒翻的马蹄,双手 掌变成双拳向前伸出击,由此左右反复训练。
武术文化:学习运动关节的生理知识,认识膝关节是大腿与小腿的枢纽、能摧动腿部力 量达于足部,能帮助足部稳定全身重心。武术训练中膝向前不可过足尖,否则重心前倾,膝 的后面为腿凹,蹬步时发力,并承受反作用力,有时两膝下蹲,气势必须向下收缩,可避免倾 斜而倒,也易进攻。膝的应用法有上提、下跪,左拐、右褂,前冲等。
讲述象形取意的武术动作,使小学生懂得关爱动物和植物。讲述仿生学,例如:游泳训 练中可使用仿袋鼠的游泳衣。散打拳击用的头盔可仿椰子壳,吸收震荡能力很强。连当今 体育建筑也在仿造蛋壳的弯曲,并采用轻质耐压的壳体表面(薄壳结构)。认识一些武术力 学道理,明确力点、支点、重心、重力的关系,掌握更多的武术运动自我保护知识。
练发声:以“和”声为标准发音,和是传统武术的语言技术huo(和)能力。
第二节:鹰形起落把的训练与表演
小学时期学习训练弓步冲拳,转身弓步冲拳,马步冲拳等动作后再训练鹰形起落把。让 少年儿童懂得武术起落的变化,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玩出快乐练武的兴趣。
起式(轻步站)身体侧身站立,左脚在前,脚跟着地,脚尖微微翘起离地,脚趾下扣左 肩前领,右手握拳贴于肚脐,左手掌贴于右拳,以静视动。如图(14)
鹰形起把:接上式,右掌心朝上,掌背朝下,自胸前向上托起,使右臂贴在右耳旁,肘 内收朝前微弯曲,掌心向后,手掌与手臂向右后拧,左手自上而下贴身按下,用掌跟出劲按到 裆部,双脚姿势不变。此式紧接熊出洞一气呵成,右手上撩,左手下按。如图(15)。
鹰形落把:接上式右手自上向下砍劈,同时左手自下而上穿插,过胸前上至右腮颊 处,掌心向外护颊,两肘贴身,左腿屈膝下蹲,身体下沉,全身重心落在左腿上,右腿在右手下 劈的同时迅速贴地面前踢(刮地风之意),屈膝提起离地10 ~20厘米,脚跟前蹬,脚尖上翘, 两腿相贴夹裆,右手手背贴右脚内侧照海穴与公孙穴之间,右左两手一劈一托(一起一落) 与身法下沉应是同时进行,脚手齐到不可有先后。右手下劈时应借着身体向下惯性的力量, 用斧砍木桩,一劈两片之意,动作必须敏捷,应保持身体的平衡。如图(16)挑领:接前式,右腿向前跨一大步,同时右手由掌自下而上挑起,手臂微曲,拳挑至自 己的鼻等高部,不能挡住视线,左手从右腮沿前胸部往下按(一起一落)到裆,同时左腿在后 蹬直,成右弓左蹬的弓箭步,头上顶,目光平视前方。此式一起一落,一阴一阳,转身挑领阴 阳势,鹰捉四平足下抛。上挑时应连肩带背向上的挑劲,有恨地无环,有抓地抛上天去的劲 意,左手应迅捷有力向下按,右手挑至与自己的鼻尖同高。沉劈为落劲,挑领为起劲,身体一 起一落,两手一开一合有将物撕开之劲意。如图(17)。
挑领:接前式,右腿向前跨一大步,同时右手由掌自下而上挑起,手臂微曲,拳挑至自 己的鼻等高部,不能挡住视线,左手从右腮沿前胸部往下按(一起一落)到裆,同时左腿在后 蹬直,成右弓左蹬的弓箭步,头上顶,目光平视前方。此式一起一落,一阴一阳,转身挑领阴 阳势,鹰捉四平足下抛。上挑时应连肩带背向上的挑劲,有恨地无环,有抓地抛上天去的劲 意,左手应迅捷有力向下按,右手挑至与自己的鼻尖同高。沉劈为落劲,挑领为起劲,身体一 起一落,两手一开一合有将物撕开之劲意。如图(17)。
鹰捉:按前式,右腿向正前方垫一步,左腿在后顺势跟上一步与右腿并齐,身体立起, 右手不动,左手随足同时自裆部沿小腹前胸再经右臂直至右掌背虎口处停住,鹰爪把需要速 度还有灵活的肩和肘,此时右拳变掌,手指微微张开,两肘内收裹紧上臂,尽量举高,两眼平 视,用眼角余光射人,此时重心垂落在右腿上为左虚右实。如图(18)。
虎扑:接前式,两手微曲略往下收,用力下按,同时左腿向前方迈一大步,右腿在后蹬 直,成左弓右蹬的弓箭步,右脚不能拔跟,脚尖向右前方成45度,头向顶,下颊裹收,有自 下而上,向前方上扑劲意,左肘靠左胁,左手放在左膝上方,手指张开指尖前顶,掌心之意内 涵津根下按,右手在后,掌根用力向下按,眼平视前方。如图(19)。
武术文化:练习平衡,了解重心。认识手指伸成不三不四为螳螂手。讲述弓步的力学 道理,从弓步上明确力点、支点、重心、重力的关系。明白十六种拳法之十一,起落之法,起是 去、落是打,起如水之浪翻,落如水之浪绝成其起落。
讲述后汉神医华佗创象形于生灵的五禽戏,用仿生武术取得养生效果与娱乐表演。武 术的象形拳都有武术养生的医理,使人健康受益。
认识人的感官获得信息,眼睛感受光和物体变化。耳朵感受声音。嘴感受味觉,并能发 声表现自己因感觉而产生的要求,用语言表现心理活动。鼻子呼吸空气,采纳氧气,监测气 味,有许多危险信号是鼻子(嗅觉的本能)发现的。舌头是味道的辨别仪器,舌头还是人体 收集食物(能量)的搅拌输送站,食物必须经过舌头辨别搅拌方能进入食道,如果食物中有 杂物,舌头有能力将杂物分离剔除。
第三节:民间处处有趣味武术
趣味武术,是指民间传统的健康活动,趣味武术的养生作用比片面的表演拳脚让别人观 赏、为别人取乐好,趣味武术自娱自乐,心身受益,充满养生的内容。所有武术爱好者为了健 康和快乐,都可选择传统的趣味武术活动,其中有不少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集体 娱乐活动。让人们心身受益的趣味武术是可规范的好东西,它既属于传统民族文化,又包括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内。就像中国象棋和中国书法等内容都是中国独有的健身 养心的好方法一样,可以提高人的修养。传统武术的修心养性就像传统书法的修心养性,这 两项瑰宝异曲同工,都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人们修心养性,有利于延年益寿,同时又 作为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民间的趣味武术丰富多彩,本书只介绍一些简单实在的趣味武术内容:
广播体操。有关人员从1953年开始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套广播体操,几十年 来广播体操不断创新,它是古朴的武术体育,是提倡全民健身的好方法。目前在全国各地都 有做广播体操的好习惯,有些爱锻炼的群众在自编的不同特色的集体音乐舞,音乐舞受到被 青少年称为阿姨、大妈或是奶奶的女同胞群采,广播体操及其延伸的中老年人的音乐(舞) 体操,夕阳红的腰鼓活动都是集体健身的武术女化在创新。
跳绳是较易开发而且许多学校少儿体育课一直延续了的体育活动。但把跳绳作为 武术的基础训练就另有讲究:跳绳是跳绳者双手分别抓住绳的两端,用手摇成环状绕过协调 的双足,也有单脚跳、双人跳和多人长绳跳。按人的面、背而言又有向前摇绳的正跳和向后 摇绳的反跳。总之跳绳的方法很多,其练习目的是练弹跳力及增加腰、腿、背的力量。女性 跳绳禁穿高跟鞋,如在室内训练,以赤脚为佳。跳绳训练对技击训练有很大的帮助。绳是武 术器械,绳在古代作战也用于绊马索,阻挡骑兵进攻,武术动作也有以脚代绳,以手代绳,捆 扎住对方进攻的把式,绳是不可小看的武术器械。
垂钓。钓鱼是一种积极性的休息方式,可规范为静心养气,修身养性,清除心烦意乱 的武术养生活动,钓鱼时的身体姿势无论是立身还是侧坐,都可比喻为训练不同的武术桩功
划船。划船作为武术活动形式是中国传统的龙舟比赛,无论是竞争龙舟还是舰板 或是小木船,都是比体力和技巧。划船是水上运动,能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增强臂力和腰 背力量,扩大肺活量,促进心身健康。
踢建。德子是古代就有的娱乐运动小器具。传统的键子是用数支雄禽的羽毛夹在 古铜钱的方孔中做成的,它不仅美观,而且尾羽流动于空气中很有规律,踢键以室外空气新 鲜的场地为宜,但室内也不影响训练。就踢法而论:无论左右脚的双踢还是任意脚的单踢, 单脚的正、反、里、外、倒、背、顺、跳、蹦踢均可单人练踢,双人踢及多人围圈踢,初练者一般只
能用脚内侧踢健,逐渐学外拐即用脚背外侧踢,正踢用脚面踢。倒踢用脚跟向前踢过头顶, 连续踢使之不落地。旋转踢是将建子踢高获得踢甚人转360度后再踢锤的时间。踢健的好 处是身心双练,增强骨关节的功能及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增加腰部力量,提高眼睛释物判断 的能力,中老年人踢健会显现年轻、活泼及美丽动人。
捡沙袋。这是中国民间独有的娱乐玩耍,应用到武术是训练手的技巧和灵活性。 沙袋小到6厘米,大到17厘米。小沙袋,一般玩练起来要3个以上,有些熟练的人可玩更多 个沙袋,其玩练方法很多,一般是上抛更接,下掷再抓,可单手,也可双手相互捡、抛、抓、接, 向后转身接,背后前抛接,穿裆掷接,绕身,绕单腿抛接,腋下,胯下掷接等,这是武术中的趣 味杂技,可二人、多人抛接,若多人练习,可站成圆形,半圆形,可由一个指挥进行娱乐性训 练,不亚于广播体操的作用。练习效果是增强臂力,抓力,提高眼睛判断力,少儿益智,中年 益体,老年宜防手部关节僵化,预防手指颤抖,上肢发麻。捡沙袋的玩耍以健体养生为目的, 并可增加生活乐趣。
陀螺比赛。陀螺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体育运动,娱乐人们的生活,当今正在全国以少 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形式开展比赛。陀螺一般为紫柚木制成,也含民族工艺文化。比赛的陀 螺重800克,高12厘米。陀螺增强骨关节的功能及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增加手部灵活性,增 加腰部力量,提高眼睛释物判断能力。
舞龙舞狮。中国人身为龙的传人,所以中国武术以舞龙、舞狮表现出龙文化的一大 特征。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形式多样的舞龙、舞狮活动,甚至在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 有舞龙(有的玩法也称为玩龙灯)。人们舞龙源于先秦,规模于汉代,舞龙、舞狮活动源于为 人类祈福,祈人丁兴旺,祈社会和谐,舞龙、舞狮活动也彰显中国龙文化的力量,当今佛山的 彩龙,已走出国门,出现在欧美等地的城市街头,中国龙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活力。
抢凳子游戏。游戏人数一般在3到30位左右,根据游戏人数定凳子的数目(凳子 数只比人的位数少一个),凳子排成圆形,游戏在音乐声中开始或以口令开始,参加游戏的 人绕着凳子走着,看着,挤着,听着,等音乐一停,大家立刻抢凳子坐下,只剩下一个人抢不到 凳子坐,这个人要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或唱一首歌,然后继续游戏,这种游戏可练习武术的 一个重点即抢位,也有初级的竞争意识,在游戏中每个参加者都充满了欢笑。
民间的武术杂技。这是民间杂技艺人的求生本领,它古朴、没有传统武术的门派 之见,门派之争,民间杂技表演起来比武术套路表演更难,但是更精彩。因为武术杂技的技 艺,是杂技艺人的饭碗,他们靠的就是真才实学的腰、腿、臂、头等部位的练习,比武术套路的 练习要求要高得多,它表演的顶、蹬、旋转物品,都有很高物理力学应用,表演的飞叉、花棍、 耍棒、耍枪、劈刀、剑术、射箭、翻斤斗、耍飞刀、吞剑、打弹弓、鞭技、马术等都是定位于表演武 术的才学。表演中充满了技能、体能上的难度。就是表演了魔术也告诉人们这不是武术,是 让观众开心的魔术。武术杂技的演员为让人们开心,要经常处于危险表演之中,任何思维正 常的人都知道,武术杂技选手比武术套路选手的功夫要深得多。非专业人员只能训练杂技 中没有危险的手法,获得快乐。
足球运动,众所周知足球起源于中国,当时的足球运动中可体现闪展腾挪,封闭抢球,传 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协和书院足球队运用武术的闪、展、腾、挪,使足球精湛,踢败了英兵 队。”足球运动中良好的体力和灵活的脚步,正是当今武术失落的精髓。本书不强求武术训练一 定要练足球,但提倡武术运动一定要有走与跑的训练内容,在所有的体育运动中,最能训练灵活 的双足的是足球运动,武术实战能力需要灵活实用足法与脚步。当两个年轻人分别训练足球和 武术,其训练效果是,足球训练的人无论是体力,还是竞技的武术散打,都强于一般武术训练的 人,这是因为当今武术的步伐速度太慢,体力上武术训练也不如足球训练强度大,当今青年武术 练习者80%以上无论是体力还是实战能力都弱于足球训练者。可以肯定的是,踢球的这项运动 可成眼术训练足的 解 功,加速提高足的灵活性和进攻能力。
趣味武术活动还有遍布祖国大地的许多城乡有健身路径(器材),这些活动比武术 器械训练更安全、更方便、更实在,在器材上压腿、转腰、举伸上臂,蹬动下肢,活动肩、肘关 节,都可比喻是练武术基本功。趣味武术中当前正在全国开展的武术功力比赛活动有:单掌 断砖、流星打靶、石锁上拳、长杆较力、桩上徒搏、悬空断物、夺桥徒搏、克服阻力、石担、抓罐、 千斤坠、地称、天称、推山掌、开硬弓、大刀、掇石等。灵敏比赛项目有:走缸、跑簸箕、梅花桩、 飞穿九宫、腾空击球、弹弓、抛接沙袋、花样石锁、飞针穿玻璃等。中华民族伟大勤劳,幸福之路路基宽广,民间处处有趣味武术活动,有的项目可以申报 世界文化,一些中国独有传统体育项目包括踢甚、跳绳、推走环、打陀螺等可以成为世界体育 竞技比赛项目。总之中国的趣味武术和表演类、技击类的武术有不同的乐趣和益处,是有益 人体健康的活动第四节:小学时期的猴缩蹲式训练.
小学时期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可开始一些规律性运动的武术动作训练,武术动作不可 超过关节正常的活动度。小学时期的少年儿童,具备了思想情趣,让小学的语文和中国武术 产生联系。例如:浅析汉字笔画的横、竖、撇、捺、折就象征着武术中的五把劲,武术每式动作 都有这五把劲。
猴属灵长类哺乳动物,小学时期可训练象形于猴子的拳式。中国人喜欢的神话故事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猴的化身。
猴缩蹲式的训练:此式取猴的神貌与纵身之灵巧,具体训练方法如下:身体自然站立,下 蹲,右手手背向上,手腕下钩形似猴的前肢,向上挡、挑,左手同时直拳出击,表现猴指上打 下,声东击西。如图(20)、图(21)、图(22)。
武术文化:认识人的感官获得信息,人有酸、甜、苦、辣、冷、热等感觉,这属于人的基础感官。人有触觉,当人的身体碰触到质地、压力、热、冷、痛、轻、重、尖、钝等信息时,有程度不 同的反应,这与人体对于自身的保护有关,即触到尖的、有攻击性的东西接近时,人会本能地 躲避;当化险为夷后又会自然地放松。触觉是人类在母亲体内生长时就有的,人出生后许多 反射能力与触觉有很大关系,触觉是人求生的本能。例如:盲人认识一个圆体和方体,可以 用人触觉最敏锐的接收器一手指去接受圆体和方体中不同的信息,由此反射出物体的材 质、形状、大小,方明白圆体和方体。人体表面的皮肤都可触觉到外界的热冷等信息并向脑 发出信号,触觉至少有5种以上感受能力:质地、压力、热、冷、痛等。触觉敏感的部位是手 脚,手脚十指(眦)连心,皮肤毛发也是触觉。
增加学习简单的卫生知识和骨骼分布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知识。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按 原计划体育课时不变,增加讲述武术与数学的关系。学习武术如习数学:要弄清圆圈、角度、 直线和点的概念,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发力寻轴线,一点才见功。下面即将学习的武术 动作——勒马停峰,就有“来是一大片,去是一条线”的数学内容。
浏览9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