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I
在武术套路中,比如太极拳,充满着这种虚实、阴阳等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对任何外 来施加的力,采取不抵抗“柔”的态度,暴露出对方弱点,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
同时,中国武术讲究“四两拨千斤”,即用较小的力顺势而去战胜较大的力;阴与阳在太极拳 中的互相转化也是该拳种的优势,也反映出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力小”与“力大”、阴与
1王海鸥,闫民.哲学视角下武术传统与现代传承的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 (3). 阳是矛盾的双方,从常规上看,应该是以大胜小、以阳胜阴的,但中国武术却用“用劲之通”的转化 途径,使这一矛盾相互转化,做到以小胜大,以柔克刚!
中国哲学认为,阴阳是独立不改的基本质料,任何事物离开了阴阳,它其中所蕴含的“道”,也 就成为一个混沌的存在!阴阳之说,是古人对大自然万象万物长期观察的总结,中国古典哲学中有 关万物生长变化的关联点,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形成的起源!武术要求“动静相生” “刚柔互补” “快 慢相间” “后发先至”等,这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却充满着矛盾的转化。比如,各种象形取 意的拳种和拳式,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一哲学观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矛盾体。既然是矛盾体, 各种拳种就具有矛盾特殊性的哲学理念。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各个方面及 其特点,即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 盾;②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③在同一事物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 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表现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中国武术中,有的派别讲究“有招 无式” “一招制敌”等;有的派别提出“后发制人',既有套路的威力,又可具体攻敌弱点,灵活使 用,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只有具备特殊性才有自己拳种的优势。在拳种具体运用中,根据不同 对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打击与防御方法,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达到制敌的目的。当然在具 体情况具体分析时,又运用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理念。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变。在太极拳中力的“弱”与“强”的控制,就是量变与质 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柔中突出“奇” “巧”力,突破量变,从而达到质变,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击 败对手。另外,武术蕴含了一个“度”的把握,根据对手情况做到一掌、一拳的力该用到什么程度, 一推、一抓的用力有多大等,都关系到“度” o如虚招的力不可太大,因为虚招是为实招作准备的, 太大有可能会错过实招制敌的最佳时机,而太小又起不到假装攻击的作用,需要掌握好“度”,不 轻不重,才能达到效果。
所以,武术的学习是一个悟“哲学”的过程,强调循序渐进,从而达到“哲”的境界,这就是武 术“哲学”理念的体现。
» [知识拓展】
引、养生术,此类早期的内家功法不仅具有强身保健的意义,还显现出理论色彩,如曹丕的《典 论》中就不仅论文,而且论剑。
秦统一中国后,军队有更多时间训练武技,而民间由于禁用兵器,而使擒拿、格斗、摔跤等徒 手武艺得到发展。《汉书•哀帝纪赞》已提到宫廷“武戏”,说明作为血腥杀人手段的武艺,已经具 有越来越多的娱人和自娱的游戏因素。从出土兵器来看,汉代表现为较成熟的雄健之美,重刀之 习起于汉代,之后短兵器迅速发展并传播到国外,同时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武术与舞 蹈的结合,并在宫廷或士大夫阶层中表演和欣赏,使武术之美具有更丰富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 期,美学和艺术探索的思想较为活跃。玄学的盛行和佛教的迅速传播,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经学的 束缚,艺术实践更为丰富多样,重美轻善渐成潮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武术共同发展的有气功、导
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一部分原本用于狩猎等生产活动的技能和工具,转而用于军事活动, 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用于战争的新技艺和新武器。武术之美,悄然孕育其中。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繁 荣促进了美学观念的诞生。武术美学意蕴总体表现出“内道外儒”的特点,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体 现武术的审美特征。儒家“仁者爱人”观念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武术传统武德。以老子、庄子为代 表的道家,追求超功利和精神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主张顺应自然、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以达到美的 境界。道家美学诸多命题,直接映射到中国武术理论与实践当中,使武术自身带有深奥的哲理,不 少知名武术家的技击招式也外显神奇之美。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约5 000年前就出现了各种兵器。之后,产生了练习武艺的简单制度, “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礼记》),规定了训练时间和内容。“舞于羽两阶”(《尚书》)的集体操练 和“执技论力”(《礼记》)的对抗性比赛也开始出现。这些“以弓矢舞,持干戚舞”的娱乐性武舞,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隋唐武术的发展受到府兵制和武举制创立的影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由于多民 族的融合,日本、朝鲜等外来文化频繁交流,以及其他种类的艺术形式,比如百戏、舞蹈、杂技的 融入,武术在这一和平安定的时期逐步脱离军事训练。艺术家也注意到武术之美,杜甫、李白等赋 诗赞美武术,书法家更从武术中获取灵感以启发艺术创造力。宋元古典美学的成熟,使美学意境 更为传神,把韵、趣、意境等作为审美理想,这种追求神韵美的观念,在武术中亦开始体现。元代 统治者仗弓马之优势取天下,深知武艺的功利价值,因而严禁民间“弄枪棍” “习武艺”,明令私藏 武器者治以重罪,并宣告“诸弃本逐末,习角抵之戏,学攻刺之术者,师弟子并杖七十七。”(《元 史・刑法志》)这虽然对武术是一个打击,但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悄然潜 入元代杂剧之中,于是,唱、念、做、打成为传统杂剧的组成部分,演练技巧类似套路,从实用的武 术技击走向审美意蕴。特别是驻屯兵的推广,使得地方杂剧深入乡村各个角落,各种武术功夫在舞 台上得以美化,各种兵器变为艺术表演的道具,至今仍在我国西南地区大面积存在,武术成为戏 剧表演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
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尤盛,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与古典美学相似,它也呈现出总结性的形态, 武术之美积淀、凝聚,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明代尽管在军事中开始使用火器,但战场上起主要作用 的仍然是传统的武艺。在民间,“只图取欢于人,无预于大战之技”的花拳虚套,却为群众喜闻乐 见。《耕余剩技》等专著中,以绘图的形式明确记载棍、刀、枪等套路技术,有实用技法,亦有花 法。戚继光虽强调武术实战,但在所著《纪效新书》中,也收入“三十二势,势势相承”的套路。武 术有了相对定型的套路,这就便于整体传授、观摩、交流、揣度和领会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套路 的形成,使各种技击格斗动作得以保存和流传,有利于传授和练习,也使武术之美更加鲜明地显现 出来。清初一度禁武,迫使武术融入隐秘的乡土社会,成为健体、防身的练习手段。少林寺、峨眉 山、武当山等寺院道观,成为武术继承、融汇、发展的据点。之后,武术新拳种、新流派如雨后春 笋般涌现,有的运用太极、八卦、五行学说阐释拳理,有的附会仙佛古人或模仿动物创立拳种,呈 现出万紫千红的灿烂景象。
浏览1,1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