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10 月,在第四届全运会上又进行了公开表演。1980年5月,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 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表演的省市越来越多。同年10月,国家体委调集有 关人员,开始制定散打比赛规则(意见稿)。1981年在沈阳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 交流大会上,北京体院与武汉体院进行一次公开表演比赛。1982年,国家体委 又调集有关人员制定了《武术散手(散打)竞赛规则》(初稿),并按这一规 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十单位武术散打邀请赛。自此,武术散打本着“积极稳妥” 的精神,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项目(散打)表演赛,不断总结经 验,并在1987年采用了设擂台的办法,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竞赛形式s 1988年,在由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国际武术节上首次举办了 国际武术邀请赛,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近60名运动员进行了角逐,这标志着 武术散打已经走向现代体育竞技的舞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 “散打”与“散手” 一词相混用的现象,经过反复讨论没能达成一致意见,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仍然 存在。

通过1979—1988年这十年的实验总结研究,散打项目竞赛训练裁判规则日 趋完善。1989年,国家体委将武术散打确定为国家正式竞赛项目,同年10月在 江西宜春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1990年正式出版了《武术散手 (散打)竞赛规则》,同年批准了 14名武英级运动员和第一批国家级武术散打裁 判员,同时比赛的评分也采用了电子记分器,标志着散打从表演进入了正规化的武术散打比赛时代,这为散打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历程。1991年,全国武术散打 比赛分为上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团体赛)和下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 散打锦标赛(个人赛)。1993年,在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散打首次被列为正式 比赛项目,设团体金牌1块;1997年的第8届全国运动会上,散打项目金牌增 加到3块。各省市及行业体协先后成立了散打专业队和集训队,并在国家体育总 局直属六大体院开设武术散打专业,各地方武术馆、体育学校习练散打的学员层 出不穷,散打运动在群众中已有广泛、深厚的基础。1998年散打比赛被列为在 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2届亚洲运动会竞赛项目。

2000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举办了中 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全国各体协及省市专业运动队纷纷报名参加。散打王 比赛奖金丰厚;赛事宣传、组织具有现代水平。主办者在比赛护具和比赛规 则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散打比赛护具改为点护式。即:取消原来的护胸、 护腿、护头,比赛时运动员只穿护裆,戴护齿、拳套。并且在原来散打擂台 的基础上设立了围绳,缩小了比赛场地,将比赛时间改为五局,这大大增加 了比赛的对抗性和精彩程度,散打王比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武术散打已向职 业化道路迈进。

2003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在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杯武术散 打比赛,比赛共设11个级别,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选派优秀的运动员参赛。我 国选派8名选手参加比赛共获得6块金牌。世界杯散打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 武术散打正向国际体坛的全面进军,中国武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武术源于中 国,但属于全世界。

第二节散打运动的特点与作用

散打运动经过近30年的总结、改进和发展,已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 它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已逐步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 目前,散打运动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和 普及。散打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决 定的。

 

 

一、特点

体育性

散打运动从初步研究到试点开展,从经验总结到全国推广,直至成为现代体 育竞赛项目,曾经历过许多困难、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散打比赛 与人们想象的武术徒手搏击形式截然不同,有人甚至认为散打不是武术,而只是 “拳击加腿击”。而民间流行的武术搏击,一般都认为是防身自卫,一招制敌;或 者像电影、电视、武打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出神入化,风雨不透。这是武术在许多 形式人为神化夸张的错觉而造成的误解。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不能让散打在 狭窄的拼杀中去生存,应把武术之精华融入简单易行的运动形式,不仅能自卫还 能强身,这样才能有广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于是,原国 家体委武术院经过试验、论证后,认为散打的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 防身自卫,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从传统武术徒手搏击术中取舍动作,使散 打成为体育,即寓技击术于体育之中。

由于决策正确、方法得当,散打运动才得以顺利的开展和推广,从现在的散 打运动形式来看,散打与其他运动项目基本相同,属于体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 武术的特殊本质一~技击性,同时又明显地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不包 含致人于死地的“绝招妙计”。散打规则严格规定了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裆 部进行攻击,也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运用武术各种流 派的技法。

对抗性

散打运动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以相互对抗的形式来表现,所以,散打的基 本形式就是对抗性。这种对抗,是在双方掌握了散打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经 过一段的训练,在没有固定格式的情况下,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较技、较 勇、较智,一分上下。

(3}民族性

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 演变发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散打不同于拳击,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用头顶、爿寸撞、膝击的泰 拳和不能用脚,只能用摔、绊、擒方法的柔道等项目。由于散打设擂比试,又不 同于西方国家的揽绳的自由搏击,也不同于日本的空手道、相扑、格斗术,以及 法国的忍拳等,武术散打要求“远踢、近打、贴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 的,也不能理解为“过去形式”“历史形式”或“传统形式”。民族形式有鲜明 的时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演进的。

二、作用

健体防身

散打是一项体育运动,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 灵敏等素质,同时散打又是一项对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 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坚持散打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

散打是以双方互相对抗为运动形式,这就要求练习者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进攻 的时机,防守要到位,反击要及时,从而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同时还要针对不 同的对手和双方临场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这 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卫和克敌制胜技能的作用。

锻炼品质

散打训练,从开始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练习,到条件实战以至全面实战 的练习过程中,在每个阶段和每个层次都对人的意志品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考验 和锻炼。

初学散打时,要忍受拉韧带的痛苦;攻防练习时,要承受击打和抗击打的皮 肉之苦;加量加强度时,要克服疲劳之苦;进行实战时,要克服胆怯、犹豫、紧 张、冒失等不良心理反应。通过长期的散打训练,可以培养练习者勇敢、顽强、 坚毅、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精神,进而形成成熟、稳健、积极向上的优 秀品质。

竞技观赏

武术搏击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延续到现在,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 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的关系外,其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历史上,擂台比武除霸安良已传为佳话,当今不仅练习散打的多,而 且观看散打比赛、对散打抱有极大热情的观众也日益增多,说明散打比赛不仅刺 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4)竞技交流

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 改称“空手”。现在,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武术,而且也 喜欢散打运动。通过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打 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文化 交往。

浏览1,1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