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运动概述

散打,又称为散手,武术搏斗运动的项目之一,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 用踢、打、摔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徒手搏斗运动。

第一节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简况

历代徒手搏斗名目各异,称谓也不同,有“角力”“技击” “手搏”“相 搏” “卞” “弁”“白打”“拍张” “抢手”等。

武术徒手搏击,源于人与兽斗和人与人斗,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活资 料的获得,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绊搏、擒拿等动作“手擒猛兽”,据有关 考古资料表明,远古时期猛兽极多,人类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除了制造和使用 简单的工具外,还必须依靠自身的徒手技能与大自然斗争。人与兽斗只是单纯的 生产劳动,而人与人之间的搏斗,则为武术徒手搏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据记 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有了近于比赛形式的“春秋角试”,每年以此选拔士 卒;统治阶层中也常以“相搏”来决胜负。鲁国公子季友俘获莒国莒拏后说: “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处下。”(《谷梁传》)

到了奴隶社会,作为具有独立形态的武术徒手搏击,即“手搏”形成了,并 成为当时奴隶主欣赏的一项活动。据《殷•本纪》记载:“帝纣……材力过人, 手格猛兽。”可见这种“搏兽”已非生产技能,而是服务于奴隶主、贵族狩猎活 动的搏斗技能。《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贏股肱,决射御”, 表示当时已经有了用“执技论力”,“赢股肱”来决定胜负的相搏之技。《释 名》称:“相搏将谓广搏以击之也。然举手去要,终在扑也。”《谷梁传》记 载:周朝有两个高手叫秦廑文与梁纥(孔之父)“以力相高' 这表明武术徒手 搏击在周代时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有近于比赛形式的“春秋角试”,每年以此来选拔士卒。 《管子七法》记载,“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相搏取 胜。《左传•成公十六年》述:“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所拭。”《荀子•富国》 说:“是犹鸟获与焦绕搏也。”《国语》记载了赵简子所说牛谈有力,就把他请 来与其臣少室周比赛,结果少室周败给了牛谈。

上述资料反映当时手搏已经作为专门的搏击技能存在了。除了技术外,战术 也有一定的发展。在《荀子•议兵篇》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若手臂 之焊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岂手臂不救也。”从中可看出 徒手相搏,已有惊上取下、佯攻巧打的战术运用。《庄子•人间世》说:“且以 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座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可见战术在搏击实战中有了一 定的运用。

到了秦汉三国时期,相搏分化为“角抵”和“手搏”,“角抵”以摔为主, “手搏”以打为主,同时也兼有摔。《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手搏》六篇虽 已失传,但在残简中有“相错蓄,相散手”的释文,“错蓄”是两人摔倒纠缠的 样子,“散手”则是两人分离后空拳而斗的样子,这是最单在相搏运动中使用 “散手”一词。这说明角抵和手搏已相互分离。

在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出土的一件木篦上有描绘这一时期手搏的 彩色漆画。画面上有三个男子,均上身赤膊,下着短裤,腰间束带,足穿翘头 鞋。右边两人正在进行“手搏”比赛,左边一人,双手前伸,为比赛裁判。台的 上部还有一帷幕飘带,表示这种比赛在台上进行。整个比赛画面热烈紧张,参加 “手搏”的双方,一方横击另一方头部,另一方闪躲后弓步冲拳还击对方头部。

此时的角抵,主要是两两相敌的角力,即颜师古所说:“抵者,当也。”这 既是力量的较量,又是技艺的较量。角抵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通过 这种激烈的对抗赛,使观赏者精神振奋,回味无穷。

汉初,刘邦曾一度罢废角抵,但却没能完全禁止,到了汉武帝时,反而大力 提倡。如《汉武故事》载:“未央庭中设角抵戏,角抵者六国所造也,秦并天 下,兼而增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都绝,至上(五帝)复采用之,并四夷之 乐,杂以奇幻,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者也。”武帝特别嗜好此戏, 《汉书》中就有“五帝作巴渝、都卢、海中、杨极、曼衍、鱼龙、观角抵之戏” 的说法。不仅宫廷如此,民间也相当流行角抵活动。《汉书•本纪》载:“元封 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 “元封六年夏,京师民 众观角抵于林平乐馆。”可见民间对角抵的喜爱程度。陕西省国史博物馆收藏的

 

 

一幅汉墓铜牌上,也刻有角抵纹饰的画。两人赤脚,互相用一手扳腿、一手抱 腰,相抱相摔,十分生动逼真。

西汉时“角抵”指“戏”,汉以后“角抵”一词便与“角力” 词混用了, 这个过程又出现了“手搏”。关于“手搏”在汉画汉砖中多有体现。如四川新都 出土的汉画砖“手搏图”中,就生动展示两人手搏对峙的姿态,河南密县打虎亭 2号东汉墓室北壁画中有两个大胡子壮士,赤身,着短裤,留长发,足蹬翘头 靴,两人在相较相搏。

总体讲,秦汉时期是“角抵” “手搏”的发展时期,秦以角抵为雅言,突出 摔的方法;汉以手搏为技术,其基本特征是徒手搏击,终在扑,或倒或伤或死, •者有一■定的区别。

隋唐时期是角抵、手搏盛行的时期。隋唐五代时,手搏角抵倍受重视,比 赛几乎形成制度。社会繁荣使手搏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武举制,更促 进武术向精练化、规范化发展。《隋书》记载了当时比赛的热闹场景,在大业 六年,来自各地高手云集在端门街各献“天下奇技”,一比就是几天,甚至“终 月而罢”。

宋元时期是角力、手搏的盛行时期,宋时手搏作为强身、活动手足的重要手 段在民间广为流传。《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曰:“二人拳手撕打,四下人都 观看,一肘二拳三翻四合,打倒分际,众人齐喊一声,一个汉子在血泺里卧地 可见宋时手搏已“拳”“肘”“脚”兼用。并出现了比赛的规则:不准“揪住短 儿”“按起裤儿”,可以“按直拳、使横拳” “使脚剪”。上述资料表明宋时手搏 已有一定的规范程度。

到了元代,宫廷曾先后10次下禁令,严禁民间持有兵器习武,尽管手搏受 限,仍练习不止。《元史》中同样也有关于“手搏”的记载。

明代是中国古代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手搏多称为“白打”或“搏 击”。比赛称之为打擂台,赛前先设擂主,由擂主安排好高手准备应战;赛前双 方先要立好生死文书,否则不准上台比武。

清朝前期,伴随着农民运动及秘密结社组织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练武的 “社” “馆'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门派及理论,创新出许多的武术套路,而且有多 种的练功方式,人们开始重视武术的健身、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作用。此时 女子练习散手也较为盛行,清彩蘅子《虫鸣漫录》记载:“楚南有兄弟两人, 请来拳师学艺,其妹在楼上看,……哥哥被拳师打倒,于是妹与拳师斗,交手 后,妹飞起一脚,踢中拳师要害……”

 

民国初期,受西洋文化影响,武术已趋向现代体育。河北武术大师霍元甲 在上海创立了“精武体操学校”,后改为“精武会”。河北马良创编并推广了中 华新武术,中央国术馆也相继成立,并于1928年10月由国民政府中央国术馆 举行了 “第一届国术国考”。这次徒手比赛不分级别、不分流派、不带护具;不 准攻击眼、喉、裆部;三局两胜,采取双败淘汰制。开始了近代武术搏击(散 手)即散打比赛的新纪元。到了 1933年举办的第二届国术国考,就有了护具规 定和要求,比赛以性别分组,按体重分级,没有时间限制,将对方击倒为胜一 局,三局两胜。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正式被列为推广项目,随后在研 究发展重点上,先将武术套路运动形式进行推广,作为竞赛表演的重点。但散打 运动在民间仍广泛流传。

为了使武术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中得到检验,1979年3月首先在原浙江体 委、原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项目的试点训练;同年5月, 在南京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上述单位进行公开表演

浏览2,4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