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脏器的病因是悲哀则肾病,喜乐不均则肺病,忧愁不解则脾病,怵伤思虑则 心病,盛怒不释则肝病。这就说明了百病皆生于气。所以,练太极拳是 以调息方法为主要目的。在练太极拳时要记住拳法中的口诀:“心定神 宁,神宁清静,清静气行。气行则神气相通。”

练太极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即使在行住坐卧时也要不离 开这个“中”字,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掌握了自己的重心,重 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所以守中就 是做调息功夫。

太极拳的摄心入静

前面谈到练太极拳调息的重要,就是说要练好太极拳,要保持练 习太极拳的功效,就必须消除一切影响呼吸不正常的因素,首先就是 要“锁心猿,拴意马”,摄心人静。摄心入静的方法不是要用意识去强 制执行,而是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才能消除一切杂念,只有一切 杂念消除之后,才能使得呼吸正常,故千万不可有意使气。先父曾教 诲说:“有心御气,气反奔腾。”古人也讲:“气不可御,御气则滞。” 由此可见,“人静”与“调息”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息息相关的。 用什么办法入静?就要遵照“八要”去做。这“八要”是,“心定神 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觉行象,觉象绝 明,绝明则神气相通”。特别是在开始站无极式的时候,要力求身体内 外的中正和顺,做到心平气和,使得呼吸正常,绵绵若存,不粗不暴, 而且能够做到息息归脐,这样就有了身心恬静的感觉,努力研练不辍, 自然会感到百脉充和、四体轻健了。

孙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

练习太极拳要柔不要刚。柔并不等于软。练太极拳的用力是用自 然的力,绝不是咬紧牙关、屏住呼吸时用的力。它是一种顺中有逆、 逆中有顺的自然力,是一种“气与力合一”的力,也是一种积于柔必 刚、积于弱必强的力。祖国医学和气功均以肾为“命门”。从现代医学 解剖学了解到,命门的部位近于肾上腺部位,肾上腺有调节各元素的代 谢作用和电解质平衡作用。如果这种物质的代谢作用和平衡作用发生混 乱,就要造成疾病甚至死亡。人们能维持生命,主要依靠肾上腺的功能, 所以,肾上腺又称之为“生命之源”。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练精化 气,就是加强肾脏统治力量。但是,肾脏与其他脏腑是互相依存、互相 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决不可单独分割对立,而是统一不断变 化的生理活动,大致不出乎伸缩开合、阴阳顺逆、动静虚实。

练太极拳的套路有三个阶段、三层意思。第一阶段初层意思:在 练拳时,好像自己整个身子沉入河水之中,两足犹如陷入淤泥,两手 及躯体的动作都像遇到水的阻力一般。第二阶段第二层意思:总的感 觉仍如第一阶段的意思,只是两足似已不在淤泥之中,能够浮起,如 善洇水者能浮游自如了。第三阶段第三层意思:好像整个躯体已钻出 水面,身体感到格外轻灵,两足似在水面上行走一般,又好像只要心 中稍一散乱,即恐下沉的意思。如练到这种程度,说明其套路已有一 定功夫了。练习套路,必须要按照拳路的四正四隅,做前进、后退、 左顾、右盼、中定等种种动作,内脏各器官配合,起着平均发展、一 动百动等作用,千万不能局限于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只要做到气机通 畅,心息相依,就是动中求静,那么一切杂念就不会产生了。这样, 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的负担减轻了,精气充沛了,从而达到了却病 延年的效果。另外,孙式太极拳具有架式高、步法灵活敏捷的特点, 这对于习练者的膝关节是十分有益的。大家都知道,凡武术运动员由 于高强度训练,往往造成膝关节的损伤,有些甚至是严重的损伤。而 造成这些损伤的因素不外套路中有大起大落、跳跃翻腾、单重架式过 多等原因。而孙式太极拳的架式高、步法活的特点恰恰能使受伤的膝 关节得到保护和恢复,自然也就没有损伤膝关节之担心了。在套路练 习取得功夫后,对练也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因为对练推手亦不外棚、 捋、挤、按、采、拐!1、肘、靠八法,基础扎实,就能自如掌握分寸了。

孙式太极拳推手的练习

通过套路练习有了一定的功夫后,便可进行对练。套路的单独练 习是知己功夫,对练(推手)是知彼功夫。但是对练必须有很好的套 路功夫才能施之于用。对练要每日按照棚、捋、挤、按等手法去练习。 推手时不可执著成法,要机动灵活,要集中自己的思想,掌握着自己 的重心,窥定对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刚或柔,伸缩往来要上下相 随。或如粘住对方的意思,或如似挨非挨的意思,灵活运用,切忌呆滞, 更不能努气用拙力,要在不即不离中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要用捣 虚法使得对手失其重心,即所谓“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但是捣虚之法 务必判断好对方之来力。对方直出时必然没有横力,我搬其横;对方横出 B寸必没有直力,我截其直;对方上出时必无下力,我挑其下;其下劈者必 无上力,我打其上……总之要做到不离粘、连、黏、随,不可犯顶、丢、 偏、抗之弊病。在推手时没有僵滞力,就减少了对方的可乘之机,而只要 对P旦出现可乘之机时,就以“三体式”集中于一点的劲力发放出来, 挫败对手。这也是孙式太极拳身势较高、步法灵活、动作连贯的特点。
四练法要诀


太极拳本内家拳, 虚领顶劲神贯注, 含胸自然能拔背, 练时沉肩又坠肘, 塌腰能起全身力, 两腿弯曲分虚实, 呼吸下沉丹田穴, 上下相随成一体, 动中求静静中动, 切记要点莫遗忘,不用拙力意当先。 下颏收回即自然。 切莫形成“罗锅肩 肩耸肘悬不是拳。 腰不塌住灵活难。 太极要义在里边。 纯任自然莫强牵。 动作绵绵永相连。 练时神气务周全。 持久习练益自显。

—I•乙先师孙剑云先生第一节恬淡静泊,志存高远

剑云师已仙逝有时,然而,师传我孙式太极、形意、八卦三拳和 三剑时的音容笑貌却仿佛如昨天。
(文载《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2月)

1992年,我随剑云先生习练孙式三拳剑。由于此前我已修习蒙古 密法十数年,所以剑云师根据我当时的学习条件,令我先习孙式太极 拳和剑。一年后,师才令我习练孙式形意拳、纯阳剑和孙式八卦拳剑。 剑云师教学极严,一套拳剑下来,练习当中的纤细差错都逃不过老师 的眼睛,老人家都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然后要你依规重演,直至 老师满意为止。记得初习时,老师对我所习拳一周一查,对动作和神 意方面的错误逐点订正,可谓锱铢必较。察觉我练习有所懈怠时,便 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老先生(即孙禄堂先生)在日,常说‘人一我 十,人十我百,如此修炼,才有可能得拳中真谛’。这个规矩今天依然 如此”。剑云师郑重道来,令我冷然一醒,懈怠之心顿去,修拳信心 倍增。

剑云师品德高尚,在社会和武术界有口皆碑。对此,我的师兄们 曾多次撰文报道。其他事例还有许多。老师教习拳剑甚严,然而在生 活上待学生弟子却如亲生,弟子们生活习性老师皆了然于胸。每次在老师家习拳吃饭时,我们都能在饭桌上找到自己可口的饭菜。而老师 自奉甚俭,每饭所食素且简。老师与邻里相处和睦,邻里间往来频繁, 经常互赠饭食,我们这些习拳的弟子也常能顺享口福。

剑云师在武术界辈分、资历和修为都堪称元老级人物,但对同道 和后学却极谦和。遇有同道来访,总是盛情相邀,以礼相待。遇后学 求教,老师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记得我曾带友人至老师家求教 拳学疑惑,当时老师正送访客,由于老师年届八旬,我们均担心其身 体过劳,打算改日就教。而师竟不辞辛苦,为友人深人浅出,解答拳 学疑惑,直至明白为止。

剑云师多才多艺,能书擅画,深通四书五经等国学典籍。并嘱我 尽力抽出时间对之进行研习,说,“拳剑与书画在理趣方面有颇多相通 之处,许多妙处深习后可默识于胸,于悟彻拳理大有裨益”。可惜我后 来由于工作繁忙,未能坚持,至今思来颇觉愧对师嘱。在教导学生弟 子处世为人方面,老师将之与教拳并重,经常嘱咐我们要“谨言慎 行”,寥寥数语,思之深远,至今仍觉受益匪浅。

情景犹存,吾师已去。忧思愁忆之中,歌诗一首,以志对剑云师 的怀念之情。

武林风雨愁逝贤,师已乘鹤彩云间;

轻点慢说前后事,恬淡静泊意超然。

志存高远传绝技,春华秋实果万千;

继承师志勿懈怠,自有我辈疾奋鞭。

第二节蒙古密法简介

(文载《武魂》2004年第2期)

一我修习蒙古密法的经历

跟随外祖父学习治病功法时,才知道有蒙古密法这种功法。由于 功法着重心意的训练,有时也被称为意法。系统地学习,并对之有一 个较为深刻的认知,还得从上大学时我生病谈起。

记得1981年,我考入清华大学,在机械工程系读书。不久,即因 病休学;在清华校医院住了接近一年,后又转至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 治疗数月,均未见明显好转。清华大学学制五年,本科生因病休学最 多不能超过二年。而我的休学治疗已一年有余,心中焦急之情可想而 知。情急之中,想起了我的外祖父。记得儿时,母亲曾讲过,外祖父 年轻时在乌兰浩特出家做过喇嘛,去过西藏,专修蒙医。常言道,偏 方治大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回老家找到了外祖父。希望他能尽 快治好我的病,让我顺利返校。

当时,清华大学的暑假有八周。1982年暑假,我正式随外祖父修 习蒙古密法。数月之后,我便返校读书了。两年后,身体健康状况完 好如初。身体痊愈后,我坚持修习这门功法,历经二十多年,直至

今日。

二蒙古密法的起源

关于蒙古密法的起源,据我所知,未曾见诸文字。这里,我将外 祖父的口述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删繁就简,介绍给大家。

据传说,这门功法是一位叫哈丹巴图的智者创制的。元朝前后, 成吉思汗的大将,获封太师国王的木华黎和做过宰相的耶律楚材修习 并倡导这门功法,才使得这种功法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据我的外祖父讲,蒙古密法来源于萨满教的修习功法和藏传密法。 是召庙中的高僧和世间的大德们调整身心的手段和方法。这种功法注 重基于中脉的形神修炼,统称体学,进一步还可细分为形学和神意学。 整套功法分为整、觉、象、明、了、色、空等七步。整是形学的主体 部分,而其他六步则构成神意学的主体内容。其实,各步均对形神有 着非常特殊的具体要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三蒙古密法的练习方法

修习这门功法,应从身体各个部分的安排做起,着重培养身体的 独立意识。具体做法是将自身想象成以腰部为中界的两个底面相重合 的金字塔,这两个金字塔一正一倒,上部为正,下部为倒。以腰部为 中界,想象着,让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尽量和金字塔的面和棱发生关 系。在这一想象和自身约束的过程中,最初身体最明显的感觉是不稳, 站不住,有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

想象和自身约束并不是盲目的,这一过程对身心有着特殊的要求。 对身体的要求表现为形学;对心意的要求表现为神意学。这种要求总 的来讲分为七个阶段,即整、觉、象、明、了、色、空等。

整字阶段:实际上,这一阶段是一个完形阶段,即造就自身金字 塔形的阶段。对头手肩肘胯膝足等各个部位进行着意训练,如头宜悬 松,手宜虚含,肩要定住,肘宜垂敛,胯喜松软,膝喜挺坚,足要腾 挪等等。各个部位在遵循各自状态的前提下,进行金字塔构形。

觉字阶段:这是一个身体各部位既守规矩又脱规矩的阶段。上下 一正一倒金字塔初步形成。在意念力强弱变化的作用下,金字塔构形 可表现为形变。

象字阶段:这一阶段,金字塔构形完全形成,整体性的伸缩都可 以做到。心意可以和形体呈现为反向或逆向运动。

明字阶段:这一阶段实际上是让身体金字塔构形的变化和人的心 意进一步发生关联,在身体上表现为某些部位有热感或诸如酸麻胀痛 等感觉的产生。

了字阶段:这是一个金字塔构形若有若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心意的作用凸显。身体各个部分主要在心意的驱使下,隐隐地守着规 矩,动作表现为虚灵松活。

色和空阶段:这一阶段,我只是听外祖父谈起,对他做的动作我

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略而不谈。

四功法理论概要

以下是我自1982年修习蒙古密法(意法)以来,结合自身实践, 对外祖父教授理论的简单归纳总结。

1.意法浅说

此法创自先人,其时已不可考。据传说,额尔古纳河源头一智者, 称哈丹巴图者,传之于元之耶律楚材及木华黎等。法始布于世。

法之准则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是而致形神相分,而非离。既 有形神,必以分论,遂分七大步骤,为整、觉、象、明、了、色、空 等。每一步骤相关形神,而侧重不同。

自人降生以来,四肢均匀长大。骨骼、肌肉及隐伏其中诸类组织, 皆以体元膨大为主。从形而论,撑天倚地,视为必然。遂有劲自足踵, 主宰于腰,形于四肢,成为必然之法则。然则长大之时,必有缩小之 事体,而常人不察。

意法之先人以为,人身本于中脉,体元及意元有机结合,遂有形神。 身体发达之时,必是意元耗散缩微之际。此时,宜以意敛之。引导身体 诸部,趋于孤立规则。以减缓意元耗散缩微之力度,使其均匀散失,与 体元离分相谐。而有阴平阳秘之果,又有通及中脉,旁达左右之功。

整法当细心安排身体各部,逆常规而为之。使劲不起于踵,使腰 不负重,唯精神稍紧。紧在何处,下当分论。

自想身体成为正负金字塔,塔分八面,尖端指向上下。身体诸部 附于其上,托于其内。此时,足不粘地,上唯悬丝,此危境也。当此 时,宜妙觉诸部,以稳定为本,遂有觉法生。

觉时,当身体求稳,不敢稍动主意,恐有散乱之危。此际,力点 意点常自分离,不由自觉,副意识暗生。总之,杂乱无章,千头万绪, 为此际要点。

象际,渐于无章法中,有整形之飘忽,常逸于体周数米之境。忽 远忽近,不由自主,瞻之在前,观之在后,出入本体,稍觉自由。

明际,是于象法飘忽既久,必有常经之处。像重叠既多,而痕迹 亦著,遂有身体七大明点自生。此时,据明点,似据关,诸路皆现〇 妙察察物,视为当然。

明法既有,强度不定,于明暗间,遂有寂点生,此是了际。了常 据弱,见微知著U有七情相扰,遂使了字难住,又不得不住。七般情 绪,在于自主。此阶段主练心性。

法练身心,使之俱寂,不因外境而生心魔。此境既具,而任以四 途,为政、医、兵、师等。以利于世。

2.意法口诀记要

总论

体意永相连,形神难各半。

身体随处解,意法无要点。

七情载德去,遨游天地间。

塔形构架解析

虚领顶暗劲,极顶通涌泉。

腰脊初似直,足底微微点。

三心常映照,玄关十五偏。

意注百二十,心中存八面。

体元意元说

意外体圆,体外意尖。

达意知体,易简通玄。

形神论

枯形不果,纯神易亡。

神在形盈,形去神寂。

意体则神,体意则形。
身体分解论

支离破碎,信马由缰。

行止拘束,意在八方〇
意法要点

松法细分有对顺,摇摆定点加浮沉。

前后左右意犹迟,零落终要上下根。

德法载体论
情为意旨,德作其辅。

德孤情狂,意法迷离。

意法体用论

法之体用,本于无形。世事广大,虚无其中。

妙在整念,安排各端。心系惟一,诸般安然。

觉法体察,在接外点。混融和体,自居其间。

觉觉成流,象呈天元。流通六虚,明点渐现。

现现出光,法理明暗。恬淡静泊,了意当然。

身心修为,本此歌诀。至于其用,当于其间。

第三节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

(文载《武魂》2006年第1期)

我从1992年师从孙剑云先生习练孙式太极拳,此前,对于陈式、 杨式等其他式太极拳都有所涉猎,但最终定位在孙式太极拳。习练多 年,自觉这种运动形式,蕴含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玩味和推敲。

太极拳虽然名之为拳,但实际上,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一直在 向功的方向转化。从创拳初始的强调技击效应,到近代的强调健身和 养生,都说明了这种变化。因此,近年来大多数人习练的各式太极拳, 称之为太极拳功,其实更为合理。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 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应该说,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 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 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 以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我曾在为童旭东先生《孙式武学研究笔记》 所作的序中,将孙式武学的历史性和学术性特征简单归纳为:“孙式武 学,综合流派,沉思精酿。参武当,访少林;采形意,合八卦,证太 极。据易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俨然武学一昆仑。” 这段话的主旨是说,1919年前后,孙禄堂先生合毕生心力著作的《太 极拳学》等五部武学著作,实际上是对当时的中国武术各流派成果进 行综合归纳后的结晶性成果,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一孙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在大家的印象中,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高步活,进退相随,进 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以开合相接。实际上,进一步讲,孙式太 极拳深层面的特点是追求形顺基础上的意形调和,讲究形和意适中。 形不紧,则意自活;意自活,则形必顺;如此形到意和意到形,不断 调试,方使身体运动时,中正不偏,协调有度,乃至于最佳的“虚领 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的中庸状态;对肢体和神经 有较大的健益作用。

此外,孙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练拳时, 切忌努气、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练拳时必须“一塌,二扣, 三提,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缩,九起钻落翻要分明”。其实, 这些规矩就是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动之则分,静之 则合;随曲就伸,无过不及”的太极状态对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要求, 是心意在指挥身体动作时的具体指令,是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武学实 践的切身体会对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的进一步阐释和细化。

对“避三害守九要”可作进一步的解析,努气则丢力,拙力则忘 意,腆胸提腹则导致气浮力刚,身体无根。因此,练拳时,“三害”不 可不避。塌扣提顶裹松垂缩主要落实在心意上,起钻落翻分明主要落 实在动作的节奏上,讲究“九要”即是讲究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动 静相宜有度,节奏鲜明适中。

另外,练习孙式太极拳时,建议将练拳过程定位在雕刻状态。也 就是说,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周身,对每一个动作细节 要精雕细刻。在这一过程中,心意和力是工具,身体各大部位和关节 则是被雕刻的对象。记得前辈老师们曾讲过,慢到十分处,便是快到 十分处。也就是要求将练拳过程细心揣摩,悉心体认,注重对自身进 行感觉观察。要体会“心静、身灵、气敛、劲整和神聚”的状态,建 立其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初是模糊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会很模糊。但随着理清路明和乾乾之功的不断相互促进,必然“功 用一日,技进一日”,最终达到自如状态。

二孙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孙式太极拳的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对孙禄堂先生所著《太极拳学》 进行认真解读,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太极是中国文化的标志 性特征,将一种运动形式冠之以太极之名,是先人们对运动进行理性 思维的一种诉求,是对一种运动形式的文化内涵进行深人挖掘的必经 之路。孙禄堂先生对形意、八卦、太极等许多武学流派进行的实践和 思考,并将之结晶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太极 拳学》和《拳意述真》等五部著作,使他当之无愧为这方面的集大 成者。

孙禄堂先生在其所著的《太极拳学》一书中,从传统哲学层面出 发,全面系统阐述了太极拳名称的由来。指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 太极”,即太极是一种高度有序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因时空而变,是 一种随时适应时空变化的高度有序态。这种有序态的标志性特点即是 协调,就是“随屈就伸,无过不及”。用孙禄堂先生的话讲,就是“一 气之伸缩”。也就是说,由于孙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 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故此名之为太极拳学。

体系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孙式太极拳学根据“一理、二气、三 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来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确实有些与当下流行的自然科学主体文化在表面 字义上显得格格不入。但形式上不一致,未必实质内容上不存在关联3 对之进行消化式的吸收,而不是简单的抛弃,应是当代太极文化学者 的使命性任务。否则,我们会失去先人们苦心孤诣用他们那个时代的 文化标定下来的实践成果的精髓。

孙禄堂先生将这种建构太极文化思维应用于自身武学运动形式的 思考,并具体解释为:“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 是也。二气者,身体一静一动之式,两仪是也。三才者,头手足,即 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3五行者,即进、 退、顾、盼、定也。六合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精,是 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七星者, 头、手、肩、肘、跨、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八卦者,棚、捋、 挤、按、采、捥、肘、靠,即八卦也。九宫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 宫也”。这九句排列式的组话,应是孙式太极拳学自身文化体系的标志 性特征,是孙式太极拳学的太极文化纲要。

用“一理”定拳,在行拳过程中始终坚持一气伸缩的道理,即成 太极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就涉及了 “两气”一说。动静互换之 中,头虚领,手虚张,足平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上中 下一气贯穿,称之为“三才”。涉猎周边,方有“四象”。此间,不敢 或忘中定,并以之贯穿,故又有“五行”。运行连绵之中,动作鼓荡之 处,时时敛心内视,使精、气、神群龙无首,各守其位,互相标定, 称之为“内三合”。手、肘、肩、胯、膝、足六大关节隐隐与之相应, 对外显现“外三合”。实际上并无内外,总称“六合据有“六合” 之态,头、手、肩、肘、胯、膝、足则各显其妙处,有拱卫之象,成 为“七星”。具体而言之,所谓妙处即是棚、捋、挤、按、采、例、 肘、靠,共八种劲别,定为“八卦”。八种劲别虽各具特色,其共同处 则为中和,最终归之为“九宫”。

如此,太极拳一发动,则“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 位时成”矣。此为孙式太极拳学拳理之大概,又为孙式太极拳学文化 内涵之大略。

第四节太极拳进境三意三形说

(文载《武魂》2012年第3期)

太极拳是关于意形关系的一门实践科学。意和形皆可分为大中小。

大意如生机勃勃,涓涓细流,红日灿灿,惊天动地,草木幽幽, 流水汤汤,高山仰止,循循善诱等等,是一种情绪化的东西,由它导 致的太极拳是一种舞蹈境界。

中意则为理性思维意。如李亦畲的《五字诀》所说“心静、身灵、 气敛、劲整、神聚”等等,是一种冷静意,一种思考意。由它导致的 太极拳更像是一种日常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平常表现和老生常谈。好 比四时运行,日夜循环,人人都会,天天如此一般。

小意则是一种雕琢意,更是一种主观故意;甚或吹毛求疵,刻意 为之。由它导致的太极拳有断续状,有矫揉造作态。更像机器人的循 规蹈矩,刻板动作。也好似长辈对后人的唠叨叮咛。

这三种意都非常重要。没有大意,太极拳便没有了色彩。譬如大 地失去太阳,没有了生气。没有中意,太极拳则不是表现为狂躁,便 是举手投足的小气,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没有小意,太极拳便

不会准确,千人一面,千日一面,千人千面,进步迟缓。

总之,三种意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由三种意相配的形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可谓:大形滔滔,中形 悄悄,小形计较。没有滔滔,便不会行云流水。没有悄悄,便没有中 正安舒。没有小形的计较,便不会身心互使,随人由己。

此为太极拳进境之三意三形说法,是为论。

第五节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

(文载《武魂》2008年第2期、《清华人》2009年第5期、

《军工文化》2010年第6期)

一太极文化创意实践引言

太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如果用理性与否进行区分,太极文 化当属文化中的理性层面。太极文化由来已久,它肇端于西周时西伯 所写,后经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贤们不断丰富完满的易学经典。千百 年来,历经朝代,流转变化;据老庄,参法墨,借阴阳,存旁门;时 隐时现,或微或要。

至于今日,文化复兴,太极所喻和谐互补,渐为世、为事、为人 所重。其所示循序渐进之秩序,来龙去脉之趋势,伸缩自如之形态, 益见彰显。当此时,详叙源流,考订内容,探之究之,钻之研之,条 理成文,公示同好,当为必要之事。

二太极文化源流和内涵简述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根据记载,西汉以后, 文化才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出现。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 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水诗 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等等。文化作为 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久远的历史。

后来,对于历史有记载的起点而言,文化渐行渐远,直至今日。 于种类而言,可谓林林总总,支分派别,各色各样,千姿百态。对之 进行细分详察发现,太极文化别树一帜,可谓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特征 的一种。其深浅不一,可谓家喻户晓。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庄子•大宗师》中,《南华真 经》之《大宗师篇》中说到“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 下而不为深”。太极一词还见于《太上老君太素经》和《上方大洞真元 妙经图》两文中。《太上老君太素经》中说,“故易有太极,太极谓太 易。太易者,大晓易,无有先之者。谓浩浩白气也。乃有太初。太初 者,气之始也”。

“太极”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战国之际,随着原始卜筮 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系统解释《周易》的著作陆续出现,成书 于战国时期的《易传》之《系辞上篇》中说到,“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代以下,哲学史上围绕着“太极” 问题展开了长期的论辩,不仅儒家有多种理解,而且道家、释家亦注 解《周易》,各取所需,借以宣扬自己的教义,于是太极经历了由实而 虚,由气到数,由理到心等等曲折变化的过程。

至宋,周敦颐、邵雍等倡导太极,主张秩序,使太极文化又显于 一时。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s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至元,蒙古帝国凭借其由军事而政治的强势,实行宗教自由,集 天下英才于大都(今北京),修订丰富蒙古密法,太极文化遂以“整、 觉、象、明、了、色、空”等七步学说形式得以传承延续。

而后,沉寂至明末,有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将中国武术中的一 种拳冠之以太极之名,以示标榜。太极文化觅得一载体,遂渐成显流。 清末,杨式太极拳宗师杨露禅来京传授拳法,太极拳以其卓越品质显 名京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三教九流,各据本位,探赜索隐,后 继发扬。遂使太极拳以陈杨武吴孙五种形式,各擅其长,交相辉映, 饮誉当今。太极文化如影随形,渐成人民的时尚意识。更有社会贤达 多方提倡,遂至推波助澜。太极文化成激扬清波之河流,荡污去垢, 蜿蜒徜徉于人们意识的原野之中。助人恬静淡泊,休身养性,诸益渐 显,与时偕进。

总之,太极文化历经朝代,寓于儒释道及当今科学等诸学之中, 是关于物、人、事的思考。它“仰观俯察,象天法地”,“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由物而人,由人而物,不一而足,终及于事。

三七步九点论的基本内涵

如果将文化视作一个优美的人体,那么可将太极文化视为骨架类 的东西。它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结构,在于它的韵律,更在于由于这 种结构和韵律导致的优美人体的各种各样的健康姿势。

抽象而言,太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以及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对自 然进行描述、对社会进行思考和理想预期、对人本身进行平衡准则训 练的全部结果的综合集成,可以进一步具体描述为七步九点。七步就 是产生于蒙元帝国时期的蒙古密法中所说的整、觉、象、明、了、色、 空等七步学说,用以描述归结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九点即是针对上述 事物发展七步说的每一阶段,还可以从瞬态进一步细分为一理、二气、 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九点来进行不同角度 的详细刻画。也可谓之一事九观。

关于事物发展的七步说,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时间历程。九点说则 是瞬态或暂态时的思维空间层面。如此形成的一个立体式的思考结果 群,便是太极文化的本体。这样一个本体必然对周边的所有带来影响, 也就形成了太极文化的全部。武学思想家孙禄堂先生所说的“太极即 一气,一气即太极”可能就是这样情形的一种事物,它的始终都很遥 远,具体形态并不十分确切,古往今来对之的描述都具有相当的不确 切性;它的内涵可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则弥于六合,卷而退 藏于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太极文化的理解和应用常常是在“百 姓日用而不知”的状态。

对于七步说,《蒙古密法简介》一文中的“意法体用论”这样 写道:

“法之体用,本于无形;世事广大,虚无其中。妙在整念,安排各 端;心系惟一,诸般安然。觉法体察,在接外点;混融和体,自居其 间觉觉成流,象呈天元;流通六虚,明点渐现。现现出光,法理明 暗;恬淡静泊,了意当然。身心修为,本此歌诀;至于其用,当于 其间。”

上述文中,对七步中的五步都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说明。对于事物 发展的“色”和“空”段,根据当时学习的体会,我个人认为,“色” 段已然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一切变得丰富多彩,所有事物相因相生,互为结果。“空”段则是一个 得意忘形的阶段,古人所说“得意忘象”,“大同”是这一阶段的主要 特征。

用九点论剖析七步说,在事物发展的七步说中,每一阶段都有一 个主导原则,也就是这个“一理”。本文中,各阶段的一理都可以用七 步论中的字进行概括。即“整”阶段是整,“觉”阶段是觉,余此

类推。

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有多种属性相伴。如运动性、稳定 性、功能性、特征性、转化性等多种属性。二气、四象、六合主要相 关事物发展的运动性,三才、五行相关事物发展的稳定性,七星相关 功能性,八卦相关特征性,九宫相关转化性。期间也有交叉,如六合 也相关对稳定性的描述,等等。

四七步说简述(剖析)

蒙元帝国时期由多民族贤达人士传习的蒙古密法将修身过程划分 为整、觉、象、明、了、色、空等七步。根据太极文化对于物、人、 事的多元一理性,推及事物,称之为事物发展的七步说。

蒙古密法与明后的太极拳一样,具有修身、养性、益智、利事的 功能。《蒙古密法简介》一文中曾说道:

“法练身心,使之俱寂;不因外境而生心魔。此境既具,而任以四 途,为政、医、兵、师等。以利于世。”

这里所说的“寂”是指通过修身,心性达到的理想状态。这种状 态非常有利于人们以正确理性思维有效投身于社会各项事务当中,从 而有助于使社会的整体状态更加和谐。由此可见蒙古密法中所蕴含的 太极文化施之于物、人、事的多元一体性思考观。

图片12图片13

 

浏览1,4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