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论”择要:事物发展过程有完整性、运动性、稳定性、功能 性、特征性、转化性等多种属性相伴。一理相关完整性,二气、四象、 六合相关运动性,三才、五行相关稳定性,七星相关功能性,八卦相 关特征性,九宫相关转化性。期间或有交叉,如六合也相关稳定性, 等等。
“七步九点论”是对太极文化体系基本框架的一种假说。这种说法
试图对事物发展的时空和属性进行统观式的描述和说明,以便在事物 的发展过程中,细化整体,理清要素,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实现主 客观的最佳协调。
第二节《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及 《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摘要
孙式拳学,综合流派,沉思精酿;参武当,访少林;采形意,合 八卦,证太极;据易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俨然武 学一昆仑。
孙式拳学,与武与文,皆得要义。与武,头、手、肩、肘、胯、 膝、足“三、九”安排,并和精神相协,可谓联动备至,精到无比 与文,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 要言之为九点论,可称理法谨密,结构森严。文武相统,与时偕进。 总之,孙式拳学,是武学,也是道学。
第三节《蒙古密法简介》摘要
法之体用,本于无形。世事广大,虚无其中。
妙在整念,安排各端。心系惟一,诸般安然。
觉法体察,在接外点。混融和体,自居其间。
觉觉成流,象呈天元。流通六虚,明点渐现。
现现出光,法理明暗。恬淡静泊,了意当然。
身心修为,本此歌诀。至于其用,当于其间。
第四节《太极拳进境三意三形说》摘要
(原文载《武魂》2012年第三期)
太极拳相关意形,当分大、中、小
大意情绪,可致舞蹈。如生机勃勃,涓涓细流,红日灿灿,惊天 动地,草木幽幽,流水汤汤,高山仰止,循循善诱等等。
中意理性,日常规范。如四时运行,日夜循环,人人都会,天天 如此一般。
小意雕琢,刻意为之。如断续矫揉,刻板循规。状若老幼叮咛。
三意或缺,千人一面,千日一面,千人千面,进步迟缓。
三意体形。可谓:大形滔滔,行云流水。中形悄悄,中正安舒。 小形计较,身心互使,随人由己。
此为太极拳进境之三意三形说法。是为论。
第五节太极功法要点
开合。内外。折叠。缠丝抽丝。牵丝。附于其上,托于其内。
第六节气质说
人具气质。气者,豪杰、俊杰、贤才及专才秉之。质者,佛性、 仙性、人性及魔性主之。交错相合,人才纷呈。
非豪杰不足以命世,非俊杰不足以辅世,非贤才不足以济世,非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 专才不足以补世。
佛性者,深具慈悲,妙觉圆通,泽及当世,感念后来。仙性者, 善念常存,雅量高志,行止动世,典范一时。人性者,四季分明,常 怀敬畏,应时而作,随遇而安。魔性者,善恶混渚,因情而起,心性 动荡,悲喜至极。
第七节医说
医之要,在望、闻、问、切、触。前四法,相关《四部医典》,源 于《灵枢■素问》及蒙藏医旧学。其基为触,意法关注焉。有论如下: 体学分整、散、动、静;以散、静处病,体意断续,难察全情。 宜以整、动处之,施之以切、提、裹、坠,方能择其要情,理顺来去 之征候。由情而医,则罔不如意矣。
第八节兵说
兵者,势也,实也,事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要在正奇。 正以构基,奇佐外用。方圆互济,交通醒达。
散以存之,聚以用之。示之平常,用则惑众。就平趋急,变化 之祖。
第九节师说
子天丑地,寅时有人。情关天地,发乎众心。干支咸备,圣人曰
善。分明条理,达通时变,社会推举,师道生焉。
第十节将论
凡人五交,以智者为师,以信者为友,以仁者为朋,以勇者为下, 以严者为属。友起五缘,有将者之风。其为敌也,疑窦丛起,众象纷 纭,莫知所之。
第十一节局说
古今设局,始终踪之。源去分明,条达通远。阴阳俱生,险易皆 备。至于高下远近广狭,乃至才具时制,宜无一不有,方可为局。
察意成流,时势也。为之可与一统。高山二石,不足介意。生在 咫尺,旦夕萦怀。局势不可谓不大也。
第十二节万象法结
引子
大道从迷处,慈航自先河。
度世念痴人,明月青山侧。
结意
心猿意马念彼身,拖泥带水过行人。
百虑难抛无是处,恍兮惚兮存天真。
理神
神乾精坤本一门,出神入化道中人。
神意相合不尽美,一以贯之方为真。
第十三节世说新语
丛林世界,人类所认知的残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江湖世界,人们通常认可义气。
人类社会,规则常常获得尊重。
社会组织,往往讲究信条或信仰。
社会的人,无论善恶美丑,都向往或追求内心世界的宁静。
第五章
太齡肺吾录
第一节王宗岳先生语录
一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 合。随曲就伸,无过不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 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 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 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 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 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 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 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二打手歌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三+三势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第二节武禹襄先生语录(1812—1880)
一打手要言
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
腰际”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 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所谓“气 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 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 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 也。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也。虚领 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 悬”也。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 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 肉臣”也。
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 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 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 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 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 后不先。精神提得起,则无双重之虞;黏依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 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 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 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 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 如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 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 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 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 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 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劲断意不断。
又曰: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 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 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 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 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 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有上 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 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 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 间断。
二身法十条
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 闪战。
三四字秘诀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人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境地者,不能知,全是以 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第三节李亦畲先生语录(1832—1892)
-五字决
_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 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 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 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 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 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相,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人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 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 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 身,从人不从己。后使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 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 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 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 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 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 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 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 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
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荡,练气归 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 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 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 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 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
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 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 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二撒放秘诀
擎、弓I、松、放。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手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三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 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余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 者,得所从人,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 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 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 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 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人骨。欲要神气收敛人 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 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
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 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 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 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 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 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按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 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四太极拳小序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 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 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 而好之,常与比较,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 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 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第四节郝为真先生语录(1849—1920)
(孙禄堂先生整理)
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 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 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 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 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 恐身体沉下也。
第五节孙禄堂先生语录(1860—1933)
_无极和太极
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 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浑浑噩噩,一气浑 然者也。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 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至阴阳不 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惟圣人 有逆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 火归原,气贯丹田。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 所谓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一气者即太极也)。十三势者,棚捋挤 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棚捋挤按(坎、离、震、兑),四正方 也,采例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进 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原注:即金、木、水、火、土也), 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为十三势,此太极拳十三势之所由名也。 其中分为体、用,以太极架子,进退顾盼定言,谓之体。以棚捋挤按, 采捥肘靠言,谓之用。又或以五行谓之经,八卦谓之纬。总而言之曰: 内外体用一气而已。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 夫。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操练手法时,手足动 作,要在周身灵活不滞。先达云:终朝每日常缠手,功久可以知己知 彼,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也。
二太极拳推手要论
练习拳式,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操练,将神气收敛于内,混融而 为一,是太极之体也。以八势含五行诸法,动作流行,使神气宣布于 外,化而为八,是太极之用也。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体无本, 弊在无根本。所以体用兼该,乃得万全。以练体言,是知己功夫。以 两人打手言,是知人功夫。练体日久纯熟,能以遍体虚灵,圆滑无碍, 神气混融为一体。到此时,后天之精自化,先天之气自生矣。即使年 力就衰,如能去人欲,时时练习,不独可以延年益寿,直可与太虚同 体。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 是此意也。以操手练用功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 以人之动静变化,诚实虚伪,机关未动,而我可预知,无论他人如何 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为何?即打手之诸法,棚捋挤按, 采捥肘靠八法也。总以棚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棚捋 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于不离不即中讨消息。 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 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采例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 皆由棚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 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三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 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 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 地名,并无轩轾。至竟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故。按少林寺之拳, 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传,耳熟能详。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 少,社会上且有不知武当属于何省者,此非予之过言也。浙之张松溪, 非武当派之嫡传乎?至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近十 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 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柔之判?不 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 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
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 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 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 外家也。一日,山西宋世荣前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寒暄之 后,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 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 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 其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 而动,动极而静。动静既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于何分 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仍行返回,气 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 刚过燥之故也。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 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 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
余曰:“然则鄙人可谓得拳术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 硬如石矣。”
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 乘也。”
余又问何以化之?
先生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仁义 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 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 力举千钧,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夫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 动则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 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 卷之放之,用广体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吾人本具 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乎?《易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 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
余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势名称 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 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处处皆 是诚中形外,拳术何独不然。试观古来名将,如关壮缪、岳忠武等, 皆以识春秋大义,说礼乐而敦诗书,故千秋后使人生敬仰崇拜之心Q 若田开强、古冶子辈,不过得一勇士之名而已。盖一则内外一致,表 里精粗无不到,一则客气乘之,自丧其所守,良可慨也。宋先生又云: “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余自审尚未能见身体力行,有负前辈之教 训。今值江苏省国术馆有十八年度年刊之发行,余服务馆中,亦即两 载,才识浅陋,尸位贻讥,故以闻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第六节孙存周先生语录(1893—1963)
孙存周论内家拳入门
今之学拳术者,每好高骛远,辄以练气凝神,毋庸拘于形式。这种 理论固极高深,但它不切合于初学者。因为拳术无论少林武当,欲舍姿 势之外,是无其他致力之途。且拳术贵在顺中用逆,导气下沉,动中求 静,神不外散,则自然气聚神凝。其姿势纯正者,呼吸即调。其形态乖 谬者,则呼吸已如其形态而形成散乱。余闻之先严云:拳术练气凝神须 向姿势平正中求之。形正则气和,形偏则气亦偏。又云增其华者减其骨, 饰其外者丧其中。此言让初学者宜注重姿势,而不尚奇特,万勿忽视。
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 异。若二三其志,尤易误人歧途。但既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 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 其成功亦指日可待。练习拳术,必须心静,心静则意专,意专则举手 投足,左右往来,前进后退,上下伸缩,无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 所至。尤须知拳术姿势,变换进退,内外一气,含蓄在胸。两肩松开, 气自下沉。力起于脚跟,主宰于腰腹,而运用则在两肩,往来伸缩如 前面有物阻挡,前进后退有不丢不顶之意。初练时务要认定一种,勿 贪多,勿嫌少。须知拳虽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源而用殊异。故学一 式须时加练习,勿专求重,重则滞;勿专求轻,轻则浮。尤不可专求 一部之气,一部之力,务求全身平均发展。盖拳术顺者,自然有力。 内外和者,自然气聚神凝。得其中正者,身体自然沉重。神意静逸者, 身体自然轻灵。故切不可专求一事。久之,身体自然健康,自然可以 却病延年矣。今请与初学诸君约:嗣后学习请照后列各则循序渐进, 虽不能成为名家,要以可免误人歧途矣!
浏览1,3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