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辉先生,1964年生。孙式太极 拳第三代传人,孙剑云弟子。蒙古密法 专家。蒙古族,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七世 孙阿勒坦汗(又称俺答汗,明朝封顺义 王)后裔。内蒙古赤峰人,现居北京。
1988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
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航空体协 太极文化顾问,中国武术五段。现任中 航工业制造所所长助理、太极协会会长。
同时兼任内蒙古赤峰、山西大同、江苏 常州中简科技、浙江建德、京城控股等 多地多家孙式太极拳和蒙古密法研究机构负责人或名誉负责人。张大
辉先生是当代太极文化重要形式之 孙式太极拳和蒙古密法的主
要传承人,是太极文化七步九点论的提出者。1982年随外祖父白相瑞 先生(蒙古族,1908年生,卒于1991年,蒙古密法专家,蒙古学学 者,蒙医专家)修习蒙古密法。1992年师从中国十大武术名师——孙 剑云先生(1914年生,卒于2003年,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之 女)学习孙式太极、形意、八卦拳剑等,是孙剑云先生的入室弟子, 是孙禄堂先生晚年武学的主要传承人。2011年7月人选《中国太极拳 大百科》。2013年1月申报的“孙式太极拳”项目被评为北京市朝阳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6月被确定为北京市朝阳区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孙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2015 年6月,入选世界太极拳网百名“我最喜爱的中华太极拳人物”。曾配 合孙剑云先生拍摄孙式太极拳推手录像、拳照等。撰写有《孙式太极 拳文化内涵初探》、《蒙古密法简介》、《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太 极拳进境三意三形说》、《太极拳修习学案教学法》等多篇太极文化研 究文章。出版和编著《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 (又名《孙式太极拳十五式》)等专著。在武术社会活动方面,成功策 划了由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体育总会主办,北京武术院、北京市武 术运动协会协办,中航工业制造所承办的2011年8月8日“全民健身
日”北京市全民健身大行动“六进”活动之 中航工业制造所百
人(176人)太极展示并引领示范本人创编的孙式太极拳三十二式。
2013年9月29日,成功策划中航工业制造所数百人(12支36人 表演方队)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竞赛活动,并示范本人创编的十五式 办公室太极拳及其百式变拳。在太极文化传播方面,以中国航空体协 作为工作平台,以课程、讲座、培训、俱乐部等多种样式,在全国多 地、社会各界举办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太极文化传播活动。
前言
办公室太极拳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专有的概念。为此,百度百科、 搜狗百科等对之都有一个专门的定义,称之为一种慢运动。这是现代 职业人群在当前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在焦躁多虑、体质欠佳的前提下, 对身心健康状况渴望有所救赎的一种诉求。
太极拳运动,由来已久,源头说法多种。较为采信的说法取自近 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的研究成果——1919年出版的《太极拳学》。孙 禄堂先生认为,太极拳创立于元代张三丰(1247年生)先生。以后辗 转相传至明代王宗岳先生,王宗岳先生著《太极拳论》。后经陈清平先 生(H95—1868)传至武禹襄先生(1812—1880),又传至李亦畲先生 (1832—1892),再传至郝为真先生(1849—1920)。郝为真先生传孙禄 堂先生(1860—1933)。孙禄堂先生融合以往所学形意、八卦诸拳技, 创编孙式太极拳。
我于1981年考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学习,期间因病休学从 外祖父白相瑞先生修S蒙古密法。缘此,于1992年师从孙剑云先生 (1914一2003)修习孙式太极拳。
2012年,我被聘为中国航空体协(全国22个行业体协之一)太极 文化顾问。2013年6月8日,由我申报的“孙式太极拳”项目被评为 北京市朝阳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12月,应中 国航空体协要求,由我担纲创编“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又名“孙式 太极拳十五式”),并将其作为缓解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疲劳的修养身 心方法之一。2012年9月始,我在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主讲“十五 式办公室太极拳及相关太极文化”课程,截至2015年6月,已开办14 期,共培训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各科教师600多名。
截至目前,经过在中航工业的许多直属和成员单位、国内多家企 事业单位中推广试行,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的习练者已超过万人。因 此,我打算将近几年内的办公室太极拳教学经验结合相关发表文章结 集出版,以便更好地满足方家和大众的需求,共享修养身心的成果。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胡凌燕教授工作室 提供的教学实践平台使本课程进行了四年多的反复验证并臻于成熟。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杨军先生摄制了拳照。中国航空体协太极文化 团队的胡凌清主教练和姚静主教练为本书的文稿校正付出了大量辛劳。 此外,我的家人和许多友人也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张大辉
2015年6月11日
第一章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概述
第一节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拳式及要素名称 第二节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行拳要领总说 第二章拳式图文解析
第一式 |
无极式/ 5 |
第九式 |
手挥琵琶/ 18 |
第二式 |
太极式/ 5 |
第十式- |
抱虎推山/ 19 |
第三式 |
嫩扎衣/ 6 |
第十一式 |
搂膝拗步/ 20 |
第四式 |
开合手/8 |
第十二式 |
退步跨虎/ 22 |
第五式 |
单鞭/ 10 |
第十三式 |
双撞捶/ 23 |
第六式 |
云手/ 11 |
第十四式 |
阴阳混一 / 24 |
第七式 |
三体式/ 13 |
第十五式 |
无极还原/ 25 |
第八式 |
八卦式/ 16 |
|
|
第三章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连续图谱
第四章太极文化精要
第一节《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摘要
第二节《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及《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
礙
第三节《蒙古密法简介》摘要
第四节《太极拳进境三意三形说》摘要
第五节太极功法要点
第六节气质说
第七节医说
第八节兵说
第九节师说
第十节将论 第十一节局说 第十二节万象法结 第十三节世说新语 第五章太极宗师语录
第一节王宗岳先生语录 第二节武禹襄先生语录(1812—1880)
第三节李亦畲先生语录(1832—1892)
第四节郝为真先生语录(18明一1920)(孙禄堂先生整理)".
第五节孙禄堂先生语录(I860—1933)
第六节孙存周先生语录(1893—1963)
第七节孙剑云先生语录(1914一2003)
第六章作者文章选编
第一节恬淡静泊,志存高远 〖乙先师孙剑云先生
第二节蒙古密法简介 第三节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 第四节太极拳进境三意三形说 第五节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 第六节孙式太极拳变拳实践一望图生文兼作人生感悟点滴……80 第七节太极拳修习学案教学法
——孙式张支太极拳俱乐部太极文化传习录之一
第十节将论 第十一节局说 第十二节万象法结 第十三节世说新语 第五章太极宗师语录
第一节王宗岳先生语录 第二节武禹襄先生语录(1812—1880)
第三节李亦畲先生语录(1832—1892)
第四节郝为真先生语录(18明一1920)(孙禄堂先生整理)
第五节孙禄堂先生语录(I860—1933)
第六节孙存周先生语录(1893—1963)
第七节孙剑云先生语录(1914一2003)
第六章作者文章选编
第一节恬淡静泊,志存高远 〖乙先师孙剑云先生
第二节蒙古密法简介 第三节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
第四节太极拳进境三意三形说 第五节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 第六节孙式太极拳变拳实践一望图生文兼作人生感悟点 第七节太极拳修习学案教学法——孙式张支太极拳俱乐部太极文化传习录之一 86
第八节孙式太极拳道功研究初步 第七章太极文化三友论丛
第一节赤峰市孙式太极拳协会成立两周年有感(作者张卫民)… 第二节密因了义阐中和大象无形理太极
——孙式太极拳传人张大辉侧记(作者张建峰)…… 第三节一次孙式太极拳变拳实践之引言
(作者胡凌清姚静李红军)
第四节太极三友言论摘要(张大辉整理)
附录一孙式张支孙式太极拳及相关太极文化传承人名录(部分)… 附录二孙式张支孙式太极拳传播机构
太极拳的健益身心作用可谓众所周知,家喻户晓。太极拳尤其对 人体的神经、呼吸、心血管、骨骼和肌肉等许多系统有着独特的强健 作用。这套“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主要采自我国五大流派传统太极 拳的孙式太极拳,心意方面还参照蒙古密法及武、杨、吴、陈等四大 流派传统太极拳的综合性特点。
蒙古密法,创自元代,元代学者借助当时蒙元帝国由军事而政治 强势下的宗教宽容、文化自由背景,集天下英才于大都(今北京),创 制太极文化的变体——蒙古密法。在健益身心方面,蒙古密法从与身 心相关的“整、觉、象、明、了、色、空”等七种用意状态(称为七 步)出发,身心相参,形意互动,最终达致健益身心的目的。
孙式太极拳是我国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该拳综合 流派,沉思精酿;参武当,访少林;采形意,合八卦,证太极;据易 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研究表明,孙式拳学,与武 与文,皆得要义。与武,头、手、肩、肘、胯、膝、足,“三九”安 排,并和精神相协,可谓联动备至,精到无比。与文,一理、二气、 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要言之为九点论,可 称理法谨密,结构森严。文武相统,与时偕进。
第一节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拳式及要素名称
本书所用拳谱择自笔者所著《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一书。拳式
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
名称如下:
第1式 |
无极式 |
第2式 |
太极式 |
第3式 |
懒扎衣 |
第4式 |
开合手 |
第5式 |
单鞭 |
第6式 |
云手 |
第7式 |
三体式 |
第8式 |
八卦式 |
第9式 |
手挥琵琶 |
第10式 |
抱虎推山 |
第11式 |
搂膝拗步 |
第12式 |
退步跨虎 |
第13式 |
双撞捶 |
第14式 |
阴阳混一 |
第15式 |
无极还原 |
|
|
各个拳式的要素名称如下表所示。
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要素名称
序号 |
式名 |
要素名称 |
序号 |
式名 |
要素名称 |
第一式 |
无极式 |
沙中立杆 |
第九式 |
手挥琵琶 |
持平惧满 |
第二式 |
太极式 |
意在形先 |
第十式 |
抱虎推山 |
蓄势待机 临渊履冰 势定乾坤 |
第三式 |
懒扎衣 |
回顾来径 临海观潮 太公探海 踽踽独行 |
第十一式 |
搂膝拗步 |
本相庄严 拨草寻蛇 特立独行 |
第四式 |
开合手 |
谛听良久 西伯思贤 开门观远 掩门待贤 |
第十二式 |
退步跨虎 |
三思退步 虑定思沉 |
第五式 |
单鞭 |
携鞭初探 定形开鞭 |
第十三式 |
双撞捶 |
潜龙勿用 见龙在田 飞龙在天 |
第二节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行拳要领总说
-头面部行拳过程中,面部表情应自然,头项端正松竖,虚虚向上领起, 眼睛向前方平视,尽量用余光照顾上下左右;口微闭,齿轻合,舌顶 上颚,下颌里收。呼吸宜任自然,尽量用鼻呼吸,也可鼻吸口呼。这 些状态的复合叠加即是虚灵顶劲。
二上肢部肩部宜处松沉状态,腋下要虚开一些;肘部在行拳过程中始终寓 有垂意;手腕部宜呈松塌状态,可进一步细分为里塌和外塌两种状态。 手掌形态呈五指分开,手心虚含,如同抓抱一大球。手掌成拳时,先 将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同时向里卷曲扣向手心部,不要过紧;再将拇 指卷曲扣向食指
和中指的中部;整体微微用力成拳。
三躯干部胸部呈放松状态,不要刻意内含。背部随头项松竖有微微拔起之 意。腹部宜呈松静状态,所谓松静,是指在行拳过程中切忌刻意鼓荡。 只要随呼吸运行,自然动作即可。腰部是太极拳行拳的关键,宜呈松 沉兼松竖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塌腰。臀部随腰腹动作,松敛即可。
四下肢部裆部宜呈虚圆兼松圆的状态。跨宜呈松软的状态。膝部要略弯, 足踩部尽量放松。足部,无论全足着地,还是足跟或前足掌着地,都 宜保持足掌松平,足心微微内含的状态。
根据上述说明,结合太极拳先贤们的经验,总结如下:
竖项起灵劲,极顶通涌泉;
腰脊微微直,足底轻灵点;
腰腹常松开,呼吸任自然;
沉肩又坠肘,膝弯胯宜软;
手张神意至,九要始俱全;
联动呈一体,太极要义现。
第一式无极式
意象:
身体恭肃,和思澄澈,洗心涤虑,一任静寂。
动作:沙中立杆
孙禄堂先生有言:行无极式时,“心 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示,伸缩 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即是此意。身体直立,面部端庄,眼睛微闭或平 视,内察周身;呈放松态。头手肩肘跨膝 足等皆无主观动作表现;一任自然。如图 1 -1所示。
从太极拳是关于意形的关联互动而 言,无极式的“意”是欲动收闲,而
图1-1沙
中立杆“形”则是沙中立杆。
第二式太极式
意象:《蒙古密法简介》一文中有言:“妙在整念,安排各端,心系惟一,
诸般安然”。可用于形容行太极式时的整体思维状态。此外,这种思维 状态可推及太极式以后诸式用意。进一步讲,“整”即是统筹考虑周身 各个部分,即头、手、肩、肘、胯、膝、足等。安排即是用“九要” 去安排,去保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状态。所以,太 极式一发动,则需“九要”齐备。且以后各式均需保持“九要”规矩, 须臾不可离之。如此,方能渐进“周身无 处不太极”的状态,达到行拳时身体各部 的局度协调有序。
动作:意在形先
如图2 - 1所示。两眼视前方。两足 根用意略略相并,两足尖分开约90度角;
两手微张,收至两胯前,略松平展。两臂 微屈,两肩松开。
此时,用意关注周身,宜心静,周身 图
2-1意在形先
动作要自然,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为身体基本状态 要领。
第三式懒扎衣
动作1:回顾来径
接上式。如图3 - 1所示。重心移至 右足,左足以前足掌为轴外撇约90度,
两手心里旋虚抚于小腹前。两眼视前左 下方。
动作2:临海观潮
如图3-2至图3-4所示。重心渐移 图
3-1回顾来径
至左足,调整身形面向右方(无极式和太极式右方)。右足前掌着 地,足跟虚起收至左足踝前少许,似挨非挨着。两手塌腕后随即一同往上、往右、往里收至右肩前,似挨非挨着,右手心朝向左前方,左 手心朝向右前方,左手食指与右手大鱼际约略相齐。两眼视前。



动作3:太公探海
如图3-5所示。两眼视前方。重心仍在左足,身体略屈,两手略 沉。右足朝前方(无极式和太极式右方)迈去,距离远近以不牵动左 足处身体重心为限。
动作4:踽踽独行
如图3-6和图3-7所示,右足跟一落地,身体重心即逐渐移至右
足。左足随后跟至右足左后方适当距离处。同时,两手一同往前推去, 两臂略屈,左手在右手左下后方约略二三寸以外处。两眼朝右手方向
看去。
从第三式懒扎衣式开始,直至第十五式无极还原式结束。在“意 为君来骨肉臣”这一行拳基本原则统领下,意形并驾齐驱,三意三形 皆备(详见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章第四节)。
第四式幵合手
动作1:谛听良久
接上式。如图4-1和图4-2所示。重心移至左足。同时,右足尖 微起,以足后跟为轴,向左边转至足正直。身子要随着右足一同转。 两手沿抛物线(炮弹外壳)回拉至胸腹前,右手立掌在胸前领下,掌 指朝上偏前。左手斜立掌在心口窝下小腹前,掌指朝向前上方。两眼 视前偏下。


动作2:西伯思贤
如图4-3和图4-4所示。重心再适时移至右足,左足扭至正直。 重心最终在两足之间。同时,右手向下,左手向上,两手相齐,立掌 于胸前,两手大指在胸前约一二寸处,两掌距离等同脸宽。掌指朝上偏前。两眼视前偏下。
动作3:开门观远
如图4-5所示。重心仍在两足中间。两手如同抱着气球,内中气 体正处膨胀的状态;平着往左右分开,开至两手虎口与两肩尖相齐; 两手五指都呈张开状态。两眼视前方偏下,关注周身。
动作4:掩门待贤
如图4-6和图4-7所示。重心仍在两足中间,同时两手如同抱着 气球往回缩小之意,往一处合。合至两手相距约与脸同宽。两眼视前 偏下。


动作过程中,身体动作宜轻灵,用劲要平和,手足转动开合要自 然。切忌忽起忽落、努气拙力的状态。周身不可有丝毫勉强用拙力 之处。
第五式单鞭动作1:携鞭初探
接上式。如图5-1和图5-2所示。重心逐渐移至右足。先将两手 腕往外转。左足在两手分开之时,同时往左边(无极式左方)迈去, 斜横着落地。距离远近以不牵动右足处身体重心为限。两眼视左前下方。
动作2:定形开鞭
如图5-3和图5-4所示。重心左移,使左膝与左足几乎成一上下 垂线为止。同时,两手在心口前上方横平着,如捋长竿,往左右徐徐 分开到极处。两手心略朝前朝外,两手掌直立,两手指与口鼻大致相 平,两眼朝右手食指方向看去。


第六式云手动作1:右式周旋
接上式,如图6-1和图6-2所示。重心移至右足,左足往右足方 向迈去,在右足左侧适当距离处落地,足尖仍往左边斜着点。同时, 右手稍回拉,撑住,掌心向前右方。左手从左边,胳膊靠着身子,往 右边划下弧线,划至小腹前肚跻偏左,似挨非挨着,掌心向右前下方, 呈似停未停的状态。两眼朝右手方向看去。
动作2:周旋转关
如图6-3所示。两手撑住不动。左 足往左边(太极式左边)迈出,距离以不 牵动右足处身体重心为限。两眼视右 下方。
动作3:左式周旋
如图6-4和图6-5所示。重心移至 左足。右足仍往左边迈去,在左足右侧适 当距离处落下,足尖仍往右边斜着点。同 时,两手往身体左侧方向分划上下弧线, 图
6-3周旋转关
形成与本式动作1的对称状态。E卩:右手从右边,胳膊靠着身子,往左 边划一下弧线,划至小腹前偏右,呈似停未停的状态。同时,左手往 左边划一上弧线,从眼前划至口鼻的左前方,大致与口鼻相平处。两 眼视左偏下。
动作t周旋转关
如图6-6所示。微停。仿上述动作2,惟左右相反。再回至图6- 8所示。




上述动作I到4是云手式的一个完整循环。
动作1 :二度谛听第七式三体式
接上式,如图7
_丨和图7-2所7K。重心移至左足。左手不动,A 手回拉至右耳的右前方处适当距离,掌心朝向左前方向。两眼视前偏下。
动作2:临崖观瀑
图7-1过渡式 图7-2二度谛听
如图7-3至图7-5所示。重心移至右足。身体转向正左方(无极式和太极式的正左方)并持住劲。左足前足掌着地,足跟微微提起, 回拉至左足跟,与右足内踝骨似挨非挨着。同时,右手掌心向下沿胸 前顺遂落下,两手心向下轻轻上下相叠于小腹前。两眼视前偏下。
动作3:三体万物(左式)
如图7-6至图7-8所示。重心仍在右足。左足跟微起,左足前掌 虚平着地,伸向正前方(无极式和太极式的正左方),距离以不牵动右 足处身体重心为限。同时,左掌向前上方推去,左手食指高不过口鼻; 右手在原处略作调整,在小腹肚脐下少许处轻轻贴住。定势时,两手 虎口微微撑圆。两手臂似直非直,似曲非曲。两眼视前。



动作4:腹里乾坤
如图7-11和图7-12所示。重心移至左足,待身体转向正右方动作5:三体万物(右式)如图7-9和图7-10所示。重心仍在右足。身体向右转,左足以 足后跟为轴,内旋至极限处。两手均调至小腹的左右侧轻轻贴住。最 终,重心移在两足之间。两眼视前偏下。
(无极式和太极式的正右方)后,右足跟离地,右前足掌虚平着地向前 方(无极式和太极式的正右方)迈出,以不牵动左足处身体重心为限。




同时,右掌向前上方推出,右手食指高不过口鼻;左手略作调整,在 小腹肚脐下少许处轻轻贴住。两眼视前。
此式取自孙式形意拳,完成形意拳的五行和十二形动作可以以此 为过渡环节。
第八式八卦式
动作丨:腹里乾坤
接上式,如图8-1和图8-2所示。重心最初仍在左足。身体向左 转,右足内旋调整至适当位置。两手均调至小腹的左右侧轻轻贴住。 最终重心在两足之间。两眼视前偏下。
图8-1过渡式 图8-2腹里乾坤
动作2:推窗望月(左式)
如图8-3和图8-4所示。重心移至右足,身体未转向正左方(无 极式和太极式的正左方)时即停住,略朝向左前方向。左足向前略偏 左迈出,以不牵动右足处身体重心为限。两足位向呈不丁不八形式。 同时,左手上抬至食指挑眉状态,位置在约与左眼眉相平处;右手上 抬至心口窝正前方适当距离处。两眼视左前。此动作为推窗望月左式。
图8-3过渡式 图8-4推窗望月(左式)
如图8-5和图8-6所示。重心最初仍在右足。身体向右转,左足 以足后跟为轴,内旋至极限处。两手均调至小腹的左右侧轻轻贴住。 最终重心在两足之间。两眼视前偏下。动作3:腹里乾坤
图8-5过渡式 图8-6腹里乾坤
动作4:推窗望月(右式)
如图8 -7和图8 - 8所7K。动作为左式的完全对称式。
此式取自孙式八卦拳,完成八卦拳的其他动作可以此为过渡环节。
动作:持平惧满第九式手挥琵琶
接上式,如图9-丨至图9-3所示。重心前移向右足。左足在原地 进行左足跟外撇调整。双手微沉前推。随即重心移至左足。左腿微屈。 两手五指俱伸直,右手内旋落至心口前方,掌心向左,掌指前方。左 手内旋下落至心口前,掌心向右,掌指前方。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 非曲;两手一后一前,左手心与右肘正相对。同时,右足往后撤步, 撤至左足前边适当距离处,足前掌着地,足跟微起。两眼视前。
第十式抱虎推山
动作1:蓄势待机
接上式,如图10 -1和图10 -2所示。重心仍在左足处。两手臂微 沉,身体略下沉。右足微后撤。同时,两手腕均向外扭劲并回抽,扭至 两手心朝外时,回抽至心口,轻轻靠住。两大指相离寸许。两眼视前。
动作2:临渊履冰
如图10 -3和图10 -4所示。右足极力向前迈步,落地距离以不牵 动左足处身体重心为限。身体其他各部姿势不变,微松沉。两眼视前。
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 动作3:势定乾坤
如图10-5所示。重心移至右足。同时,两手心朝外一齐往前推 去,至与心口平齐。两胳膊呈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状态。左足随后跟 步,跟至右足左后方适当距离处。两眼视前。
第十一式搂膝拟步
动作1:本相庄严
接上式,如图11 - 1和图11 -2所示。重心移至左足。身体向左 转,右足以足后跟为轴内旋。两足呈八字步形。两手掌心向里偏上, 均调至小腹前下方适当距离处。身体转向正前方。两眼视前偏下。
此桩式为蒙古密法十三桩式之一,为其中的下位桩式。完成其他 粧式可以此为过渡环节。
动作2:拨草寻蛇
如图11 -3和图11 -4所示。重心移至右足。左手往下斜搂至左胯 前,大指和二指撑开如半月形。左足在左手搂时,同时往左边斜着迈 去,足后跟着地。右手同时往右边抬起至大指与右肩略相平,手心朝 向左前下方。两眼视前。


动作3:特立独行
如图11-5和图11-6所示。重心移至左足。同时,右手食指经右 口角外寸许处,往左边(无极式和太极式正左方)推去,推至胳膊似 直非直、似曲非曲,食指与口鼻相平。左手同时由胯前沿平外弧线搂 至跨旁,手心向下,大指离胯寸许,直指胯尖。右足同时向前迈步, 跟至左足右后方适当距离处落下,足尖着地。两眼视前。
第十二式退步跨虎
动作1:三思退步
动作2:虑定思沉
接上式,如图12 - 1至图12 -3所示。右足后撤,随即重心移至右 足。同时将右手回抽,•左手上抬,相会于胸前,掌心朝下。左足尖顺 势自然抬起,左足跟着地。两眼视前。如图12 - 4和图12 -5所示。身体持住劲,微松沉。随即两手下按 (如同按气球)至腹前。同时,左足收回至右足前适当距离处,左足前 掌着地。两眼视前偏下。
第十三式双撞捶
动作1:潜龙勿用
动作2:见龙在田接上式,如图13 - 1和图13 -2所示。重心仍在右足。身体微松沉。 将两手轻轻内旋成拳,同时用意拉至心口前,拳心朝上。两眼视前。
如图】3-3所示。身体持住劲。重心仍在右足。左足尽量往前迈 去,以不牵动右足处身体重心为限。两眼视前
u 动作3:飞龙在天
第十四式阴阳混一
去。右足在两拳往前撞时,跟步至左足右后方适当距离处,足前掌着 地。两眼朝着两拳当中方向看去。如图13 -4和图13 -5所示。重心移至左足。随后两拳往前上方撞
动作1:左出右伏
动作2:齐头并进接上式,如图14-1和图14-2所示。重心移至右足,身体右转。同 时,左足以足跟为轴,尽量里扣。左手腕往里裹,裹至拳心朝上偏后方向, 左拳与脖项略相平。右拳拉至左肘右下方,右肘靠着胁。两眼视前下。
如图14 -3和图14 -4所不。重心移至左足。右足住后撤,距离以
动作3:双龙入海
不牵动左足处身体重心为限。左拳在原位略作调整,右拳同时往里裹 着从左手腕下穿出朝前上伸去,两拳相叠,拳心朝上偏后,左拳在里 边,右拳在外边。两手腕似挨非挨着。两眼视前偏下。
第十五式无极还原如图14-5和图14-6所不。重心移向右足。左拳从右手腕下边向 外挽去,挽至右手腕外,两手外腕相挨。两手外腕与腰塌劲同时一齐 往外扭,扭至两手腕如十字交叉形式,高度在胸前和心口之间。左足 在两手腕往外扭时,同时略往前迈步调整,足后跟着地。腰往下塌住 劲,两腿自然弯丨巾,两眼视前偏下。头要虚灵顶住劲,舌顶上腭,榖 道上提,意注丹田,意念上将元气收敛人气海。


动作:本具淡然
接上式,如图15 - 1和图15 -2所示。两手同时划下弧线至身体两 侧。左手至左跨处,右手至右胯处,两手心轻轻挨住两胯。左足在两 手往下落时,同时撤至右足内侧,两足跟用意略略相并,重心在两足 中间。身体在左足往回撤时,同时往上慢慢起直。两眼视前。最终,渐至身体各部俱不着力,神意俱杳,无思无虑,空空洞洞,归于自然。
本章在上一章对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各个拳式进行图文解析的基 础上,将所有拳式连缀成谱,以方便学习模仿如下所示:



第一节《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摘要
太极文化历经朝代,流转变化,寓于儒释道及当今科学等诸学之 中,是关于物、人、事的思考。它“仰观俯察,象天法地”,“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由物而人,由人而物,不一而足,终及于事。
太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进一步描述为“七步说”和“九 点论”,简称“七步九点论”。“七步说”源于蒙古密法,即整、觉、 象、明、了、色、空等;“九点论”取自孙式拳学,即一理、二气、三 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
“七步说”概述:“整”即是建立联系,“觉”即是深化认识, “象”即是选择模式,“明”即是发挥作用,“了”即是自然运行, “色”即是丰富多彩,“空”则是预知未来。
浏览1,9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