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黏手眼法要领

不光黏手训练中注重眼法的作用,纵观各家拳法,均以眼神为尊,发令者在脑,传令者在眼,而 且精巧处全凭眼法。

在黏手搏击中,我方之意能人彼骨里,全凭于眼力之能“敌情预晓”。当然,i永春门的老前辈们 重视“先以眼法慑服对方”和“放劲如入木三分”的作用。若不重视眼法的运用,则己方会立处下风。

在黏手训练或应用中,眼神需有专注且兼顾对手周身上下。而眼神决不可呆视,必须有如捕鼠 之猫的眼神。如果‘餅习者以为黏手的精巧处全在触觉灵敏,而不重视眼法的运用,甚至偏头斜视, 表示专在手上听劲,这是误解。须知,在黏手中,视觉、听觉与触觉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缺一不 可的。

‘(五)黏手沾粘要领

:黏手要求,与对方搭手即能控制住对方重心。沾黏的功夫,在手上,亦在身上。搭手微引即发 4 •,打击对手是一法;搭手引使近身,受而制之,制而摧之,又是一法;以身受手,使对方一手或双手置 无无用之地,而我手尽可活变,又是一法。

在黏手中,练习者的手在黏着点不离支撑面,做轴心运动的旋转,可以圆转身如,从黏化中预知 对方的虚实及变化。身手黏着点的作用即是“让中不让”的妙用,从而在黏化与封缠中不失我之机 势。当己方发劲打击对手时,最好使手不超越足尖太多,如此能使劲力沉透,且可使自身不失重心, 并利于发起连贯而有效的攻击。

当黏手达到了一定境界时,功夫精纯者能随人的动力动向,并且能黏走而丝毫不差。如此随感 而应,自然就不会拘泥于僵劲和死招式之中。李小龙所说,黏手总的原则是:彼以刚来,我以巧应; 柔中寓刚,令人难防;己方拳手还应时时存一片灵机,处处与对手密贴,黏走相生,并制敌于倾刻之

间。

(六) 黏手劲力要领

练习黏手,宜先力求柔顺圆满,后求直线发劲。发劲打击对手时,应力求使对方双足离地,以让 其向后、向上腾空跌出为佳。至于练习发劲阶段,需研究进身与结合呼吸的方法,使吸蓄得足,呼发 得透,并且吸得足以见其巧,发(发)得透以见其妙。当然,能蓄得巧,始能发得妙,这是黏手训练与 搏击中的不变之理。

在黏手中,吸通常为提、为合、为蓄、为封、为缠、为化;呼则为放、为开、为击、为发。平时,研习 者可单练和对练封与击的方法,用以体会胸、肩、背、跨、髋等部的震弹力。当出招打击对手时,劲需 集中而猛透,使发劲极为刻入而锐利。

功夫高妙者,能使对手不见其动,便已凌空飞跌出去。其黏手的功夫再提升一步,则己方会动 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打击对手时自然能提得起其脚跟,即利用其反力,动摇其重心。近代 泳春拳的几位高手在黏手中击人时,由于速度快,落点准,内劲足,且黏着点突然发力,使对方不及 感觉而无从运化,即已被打跌出去,因而达到了蓄发相变的高级技术境界。

(七) 黏手内劲的作用

内劲是蕴于体内的一种无形的劲力。它是以松柔中以意贯注而锻炼出来的“弹劲”和“籾性”, 柔中有刚为弹劲,刚中有柔为韧劲。拳谚曰“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辩证地说明了这 两种劲的特性及对立的统一性。

黏手的内劲在运行时,往往以意行气,发于丹田,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内运于肌肤,贯注于 四梢,从而逐渐演化为一种棉软而沉重,且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力。内劲的运行象水银似 地流动,从外形上看,它极为沉重而又极为虚灵,是一种浑厚灵活的劲力。

黏手如果单凭触觉灵敏,而缺乏一种沉厚轻灵的“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内劲,则等于有被 动而无主动,有轻武器而无重武器,如此就很难轻易化开对手的重击,也难以使发劲打击干脆而强 猛。相反,却较易被对手所引动和封缠。泳春门前辈说,黏手训练时,阴柔轻灵的一面如和风细雨, 而阳刚沉着的一面则如雷霆万钧。在实战搏击中,只有这两方面交替运用,方能处处控制对手重 心,处处越过对手的防御线而轻灵地逼进,使对方不知我手从何而来,进而达到“出手不见手,见手 不能走”的境界,这才是黏手中的妙手和高手。

在黏手中,功夫达上乘者,可由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而且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 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再者,气不由中心(中门)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必 至失败。因此,内劲不可不练,练至上乘则神乎其技。

第四节截拳道中黏手训练时姿势要点

黏手训练时的含胸拔背

在人的生理上,肌肉有随意肌与不随意肌的区别。前者是与身体各部分的骨骼与骨节相联结, 在意识的暗示和有效控制之下,因此能够随意进行伸缩;而后者则是围绕在内脏的壁部,不受意识 的暗示,而是由于本体的伸缩力且成运动。因此,可以想象此种不随意肌的肌肉活动,如专靠四肢 运动,显然只能得到间接的或较小的效果,如果练习者要获得较大的直接效果,则势必另加适当的专项运动不可。

黏手中的含胸拔背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的一个主要训练手段。在这里,含胸(涵胸)与挺胸 恰恰相反,因为含胸是把胸部收进,而挺胸则是使胸部向外突出,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大不相同。截 拳道还是一种比较注重呼吸配合的技击术,所以用含胸的姿势能使人体内部的横膈有向下舒张的 机会,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形成横膈式的深呼吸方法,同时由于横膈膜的张缩,能使腹腔和肝脏受 到不同程度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从而对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的活动都有推动作用。

至于黏手中的拔背,原是随同含胸动作而使背部自然弓出的一个姿势。也就是谠,能含胸自然 也能够拔背。它的生理作用主要在于使脊柱的椎节部分能够得到从前弓形转身后弓形的调剂活 动。再者,是在运动时使背肩部分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活动。当然,实战技击中所说的“力由脊 发”,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练习并养成习惯的。

黏手训练时的虚领顶劲

在传统武术中,所谓虚领顶劲就是说头顶与地平线应保持垂直的姿势,如同头顶上有绳索悬着 的一般。这样,头部可以自然垂直,同时也不致于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

在黏手中,虽讲究悬顶,但不得故意拔顶(还要弛项)。即要求颈部不要用力,应当任其自然放 松,以与悬顶相接合。黏手要求全身都能放松,头部是神经中枢的所在地,当然更不应有丝毫的紧 张。因此,我们对于黏手中的头部姿势不仅仅在于保持它的垂直,尤其重要的是在于注意它的松弛 和自然。

第五节截拳道黏手的力学依据

任何一项技击运动,不论是刚性的还是柔性的,都要发生力的碰撞与对抗,在这里,只要用以击 人的力确是一种物质的力,而且是在两人中间发生作用或反作用的,都是同样受到运动规律的支 配。

由于近年来难免有一些人对黏手技术存在着神秘的看法,所以笔者便先把上面的道理讲清楚, 希望广大截拳道爱好者对此能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当然,黏手的技击手法变化多端,笔者对于它的 力学依据,也不可能得以全面的介绍,而只能把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关键性要点进行阐述与讲解。

(一)黏手中力的作用时间

李小龙曾举例说过:“习练空手道或跆拳道的人,出手往往快而用力大,但其效果只是使对方被 击打的部位发痛或者受伤,而且除非他用特别强大的力量,否则很难把对方身体击出或击倒,也不 会造成致命性的创击或有效重击。”上述说法,主要是因为常人出拳的目的大都在于为了击痛或者 击伤对手,所以只求一击而中,根本上就没有李小龙在击中对方时使力道继续前进或“穿透”对手的 意图。这种的典型的外国武道中的所谓的“重击”法,只能击痛对方,而难以形成致命重击。

李小龙的黏手技法,在出手的快慢和用力的大小上,虽然也要根据客观情况而有所不同,但是 所击出之手与对方身体接触之后(有时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不立即收回),要有意识地向对方的 身上继续加力,用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使对方的身体发生加速运动,使对手的身体自然随着力的 方向而被迫变动原有位置。

 

 

 

 

浏览9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