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在摔跤运动中,常因场地不平、过于松软或踩在对方的脚面 上等使踩关节跖屈位突然内、外翻扭伤,有时伴有踝关节的旋转,致使踩部 韧带受到过度牵拉而损伤。损伤程度可分为韧带捩伤、部分撕裂和完全断裂 三种类型。
征象:受伤后踝部立即出现肿胀疼痛,不能走路或尚可勉强走路, 伤后二三日局部可能出现淤斑。内翻扭伤时,外踝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 若将足部做内翻动作时,则外踩前下方发生剧痛;外翻扭伤时,内錁前下方 肿胀、压痛明显,若将足部做外翻动作时,则内踩前下方发生剧痛。严重扭 伤疑有韧带断裂或合并骨折脱位者,应做与受伤姿势相同的内翻或外翻位X 线摄片检查。
处理:先要检查是否带有胫、腓骨骨折。如无骨折,可速用好得快 (氯乙烷)喷洗或冰敷,降温止血后加压包扎,以防出血肿胀。如无明显出 血肿胀,或24~48小时后肿胀消除者,可用红花油或按摩乳在伤处按摩, 用绷带保护,几天后即可痊愈。
如果有胫骨或腓骨骨折。受伤者正坐于発上,助手坐于伤者背后,双手 抱其腰,施术者右手握其伤脚跟,左手抓握其脚弓,用力向外拉出,将其断 骨接上,用石膏托或夹板将其固定。第二天松开绷带检查复位情况,如果良 好无异常,则再固定好。可配合服用止痛消炎散、跌打丸等舒筋活血药品, 外敷新伤药或接骨续筋膏,痊愈后方能参加训练。
七、其他伤病
(一) 中暑
原因与征象:夏天气温高,空气中湿度大,训练时运动员排汗不畅, 内热散发不及,常产生高热中暑,运动员表现虚弱或虚脱休克、呼吸困难、 脸色发白、恶心呕吐、心跳过速。
预防与处理:夏天训练时应谨防中暑。一旦发现运动员呼吸困难、 脸色发白、恶心呕吐、心跳过速甚至休克,应当马上将其腰带解开,到通风 处休息,最好平卧,喝加食盐的凉开水,服祛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休克 者可掐人中、合谷穴,同时送往医院。
(二) 砸胸
原因与征象:常因双方先后倒地,后倒地者砸在先倒地者胸上而引 起。被砸者只是呼吸困难,并无其他异样,为岔气。重者可致胸、肋损伤变 形或是肋骨骨折或脱位。
处理与康复:如果经检查被砸者胸、肋已损伤变形,应让伤者正坐 于凳上,施术者立于背后,双手由伤者腋下插入,伤者向下坐或一助手蹲至 伤者面前,用双手按压伤者大腿根部。施术者腹部紧贴伤者腰部,双手向上 抱捧,挺腹晃动。双手同时捂伤者嘴,迫其暂停呼吸。挺腹并向后扳其双 肩,可使伤肋复位。如有凸起,可用硬纸板敷于凸起处,再用绷带缠紧固 定。服止痛化淤药品。康复后方可参加训练。
如果被砸后只是呼吸困难,并无其他异样,伤者可正坐于地上,施术者 立其背后,双手由背后插于其腋下,向上提拉,同时双膝顶其腰背,可立即 康复;或伤者自己做扩胸深蹲、深呼吸亦可。
(三) 撞裆
使用勾子和大得合极容易撞裆。撞裆后应首先了解伤情,进行必要的检 查。如果紫肿变形或睾丸缩人,伤者剧烈疼痛或伴有休克者,应马上送医院 就诊。如无以上情况,只是疼痛,伤者自护其裆,施术者立其背后,双手抱 其腰向上提,伤者用双脚跟落地,反复数次伤情可缓解。
(四)抽筋
常因过度疲劳或受寒着凉引起,多发于下肢腓肠肌。伤者平躺,将伤腿 置于施术者小腹处。施术者双手掐按其足三里,上身向前倾,使伤者踝关节 背伸,抽筋可立即缓解。另外,伤者也可自己将伤脚后蹬,呈弓蹬步,反复 蹬压亦可缓解。
跤坛专业用语
中国式摔跤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 目,因产生于北京,因此,中国式摔跤中的许多专业用语中带有很多浓厚的 北京地区的民间方言,并由此也丰富了北京的语言文化。而且不少成了民间 谚语中的歇后语。例如,“独头蒜没绊(瓣)”是没有别的办法和没有得意的 技术动作;“冻豆腐拌不开了”是形容碰到了难题,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 方法。这些语言形象生动,给人以回味。当然术语与行话不完全相同,术语 更带有专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而用语可以带有地域的民俗性,我们先介绍 专业术语。
一、技术动作类
技术动作类包括手、眼、身法、步等技术动作要求,技法和称谓。
(一)跤绊
摔跤运动中使用的技术动作叫绊子或跤绊。绊子又分为大、小绊子两 种。
大绊子:指动作幅度大,将对方摔得高、重的技术动作。一般泛指 揣、入、切、勾等调脸动作,因此,大绊子又称调脸绊子。但也不尽然,踢 虽然与对手脸对脸,也是大绊子。
小绊子:指动作幅度较小,比较轻巧地将对手摔倒的技术动作。小 绊子大多与对手是脸对脸,因此,小绊子也称“对脸绊子”。正如前文所说, 虽然“大得合”和“踢”也是与对手脸对脸,但却是大绊子。
吃绊子与不吃绊子:使用各种绊子进攻都不易奏效,称该人“不吃 绊子”,否则为“吃绊子”。
冷绊子:不经常使用的绊子,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的绊子称“冷绊子”。
摔跤中对“手”的称谓很多。这里的“手”不是讲手法,而是另有特定
涵义。
搭手:即“交手”或“过手”,指和某人曾经比试过。也指双方刚一 接触,两手相搭的过程。
戗手:摔跤运动员一般分左架(左腿在前,左边进攻)和右架(右 腿在前,右边进攻)。双方均是左架或均是右架,叫戗手或戗架。戗架不好 攥手,用动作互相影响。如一方左架,另一方是右架,则叫顺手或顺架,双 方便于相互抓握底手,互不影响使用动作。
死手:被对方摔倒后,仍不放手叫“死手”或叫“攒死把”。而手法 单调,搭好手后不倒把位,也叫“死手”或叫“死把”。
阴手:实战中有意使用反关节擒拿法叫“阴手”或叫“损手”。是跤 场的大忌。使用者没有跤德,会招致同行们的憎恨。损手也叫“冷手”。
放手:主动给对方抓握,让对方使用动作叫“放手”或叫“放一把 手”。在实战中,给对方抓握,利用对方抓握时,我主动进攻,叫“借手”。
抢手:主动抓握对方叫“抢手”,也叫“抢把”。
挣手:被对方抓住后,主动脱开叫“挣手”“挣把”,也叫“争把”。
(三)劲
泛指摔跤选手的动作感觉,“劲”反映选手的训练水平和技术水平。
冷脆劲:使用动作突然爆发力强称“冷脆劲”,反之称作“蔫劲”或 “疲”。
巧劲:用较小的力量把对方摔倒叫“巧劲'
蛮劲:用蛮力把对方摔倒叫“蛮劲”。
添劲:实战中,自己用力的方向正好符合对方用动作的方向,被对 方摔倒,叫“添劲”。
找劲:实战中掌握对方的力点,在被动的情况下,借对方的力量, 将对方摔倒,反败为胜,叫“找劲”或“泄劲”。如某人腰功好,叫“会找劲”。
泄劲:同找劲。
前后劲:前后配合使用动作,主动进攻叫“前后劲”。
听劲:在实战中切忌僵硬,术语讲“松了聪,僵了聋”。但过度放松 也不可取,行话叫“卸松”。要适度紧张,才能在接触中“听”到对方的力, 是为“听其力,知其意,借其力,顺其式”。讲究“彼动己动,己动彼之 前”。战术上叫“御敌于国门之外”,意指在对方进攻之前,我抢先进攻,或 把对方的动作堵回去,使之欲发不能。
二番劲:在实战过程中,第一个动作没有奏效,在对方不稳定的情 况下,马上再用同一个动作将对方摔倒,叫“二番劲”,即二次进攻。
欺、拿、相、横:指在实战中运用前后左右上下的合力,控制对 手,争取主动。
冲、挣、踢、亮(踢):是讲踢的技术要领,即冲劲要大,挣力要 整,踢要很,亮要快。
崩、扒、找、挂(大得合):是使用大得合技术动作时的要领。崩 是突然用力,扒是扒住对手的肩颈找好位置,挂住对手内腯窝处把其摔倒。
(四) 跤份
跤份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身体条件;其二是指技术水平。
份大与份小:身材高大称为“大份”,身材矮小为“小份”。不同等 级的选手对摔称为“不对份”。
放份:自以为水平高,轻视对手叫“放份”。
(五) 胀把
用力过度、前臂产生酸胀而难抓握对手称“胀把”。
(六) 摔法
实践中依据个人特点和喜好不同,有不同的称谓。
扠着摔:实战中,底手抓握对方一侧小袖,上手扠抱对方异侧腋下, 叫“扠着摔”。
散着摔:实战中,仅用底手抓住对方的小袖,上手不予抓捏。如我 右手抓握对方左小袖,左手封住对方,伺机进攻叫“散着摔”。
大拿着摔:上手抓握对方大领,底手抓握其小袖,叫“大拿着摔”。
浏览1,2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