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协会颁布了武德守则(草案):

武德守则

热爱人民,精忠报国;

弘扬武术,以德为先;

崇尚科学,求实创新;

强身健体,文武兼备;

遵纪守法,伸张正义;

维护公德,尊师爱生;

7•爱岗敬业,勤学苦练;

团结友爱,谦虚谨慎;

诚实守信,知行统一;

仪表端庄,礼貌待人。

习武十戒

不准有辱国格人格,危害社会治安;

不准拉帮结派,搞宗派门户争斗;

不准宣传伪科学,搞封建迷信活动;

不准搞非法敛财,牟取暴利;

不准淫乱、赌博,参与毒品活动;

不准打架斗殴,恃强凌弱;

不准拨弄是非,破坏团结;

不准徇私舞弊,唯利是图;

不准酗酒滋事,制造事端;

不准骄傲自大,出言不逊。

(一) 武德的重要性

早在殷周时期的历史典籍《诗经•小雅》中就记有“无拳无勇,职为乱 阶”,预示了一种无德无拳的思想。郭沫若在《殷契粹编》的卜辟中也载有: “丁西卜,其呼以多方小子臣其教戒。”并注云:“教即教学,见《说文》,戒殆戒 之省。考教戒一词,可能为武术传授之戒教。”由此可见,武德在古时就已被 看得非常重要。

综观武术各门派的拳谱、家法、门规等,无一不开宗明义阐明武德,视其 为人门习武的第一要旨。与此同时,在择徒传艺上亦有对德性的苛求。如 “五不可传”,“八不传,五可授”,“十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诀” 等。许多拳派将武德教育贯穿于教武、习武的全过程,影响着习武者的一 生。武谙云:“武以德彰”、“艺以德立”。武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击,更在 于武德。历代武术家既视“德”为武术之根本,同时又把“德”视为通向高深 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正如伍绍祖所讲“武术既重武功,更重武德”。尚武 与崇德的高度统一影响和造就了武术界成千上万的志士仁人。

(二) 武德的基本原则

崇德尚武,发扬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所提倡武德的基本原则。武德在 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现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 在首位,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终于使尚武与崇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 国民族精神的主体。崇德是尚武的前提,尚武是崇德的反映,通过崇德尚 武,最终要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武德的主要内容

武德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它包含着以下十个方面的基本 内容。

武德高

爱国爱民,品德高尚。为武之道,以德为本。习武首先要重视武德的学 习,要有好的思想品质,这是提高武技的前提。

武旨正

强身健体,卫国防身。学习武术的宗旨要正确,练武是为了强健身体,掌 握武技为人民服务,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绝非恃艺为非作歹,损害群众利益。

武纪严

不斗凶狠,遵规守纪。有了一定的武术技能,不能逞凶斗狠,惹是生非,应 该遵守各项法规制度,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能够主动同坏人坏事作斗争。

武风良

尊师爱生,互研拳学。在武林同仁中,要形成一种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 敬老师,互相尊重,共同研习武术的良好风气,为武术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武礼谦

抱拳行礼,谦和礼貌。无论习武者之间,还是与其他人之间,都应该以 礼相待,有礼有节,平易近人,谦虚诚恳,不出言不逊、得意忘形、败坏武德。

武志坚

意志坚强,百折不挠。武术是一项内容繁多,技术性较高的运动项目, 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习武者有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立志为武 术事业献身。

武学勤

拳不离手,勤学苦练。要学习好武术,就应该拳不离手,坚持不懈地朝 演夕练,勤学苦练。历史上武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勤学的结果。只有这样 才能学习好武术。

武技精

钻研武技,精益求精。“艺无止境”,武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非一朝一 夕所能穷尽,必须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才能使武艺精湛。

武仪端

举止庄重,容端体正。习武者应该仪表端正,举止文雅,表现出气宇轩 昂的精神风貌,不能衣装不整、体态不端。

 

武境美

环境优美,井然有序。练习武术,要主动保持练习场地、生活环境的卫 生,特别是训练场地、衣物、器件等要摆放整齐,爱护公物,让习武环境、生活 环境优美整洁。

传统武德源远流长,精微博大,并渗透于武术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广泛 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武德教育的内容不可 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如带有封建色彩三纲五常思想的“师命不可 违”、“一徒不可二师”、“传男不传女”、“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等,显然这些已 不再适应现今社会的需要,甚至成为武术发展的桎梏。可有些旧的宗法观 念、旧的习惯势力又不会自行消退。不可否认,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现象在武术界也有所表现,见利忘义、见利弃 义、唯利是图等丑恶现象也时有发生。显而易见,加强新时期的武德教育是 极其重要和十分必要的。

我们在弘扬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武德的同时,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树立新的武德观。将武术教育同弘扬祖国灿烂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联系起 来,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只有把武德修养寓于社会道德规 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节儿童武术素养和武德的启蒙及培养

一儿童武术素养和武德的启蒙

在儿童武术基础训练阶段,教练员要特别注重口德的启蒙和培养、手德 的启蒙和培养、品德的启蒙和培养等几方面。

(一)口德的启蒙和培养

教练员应始终要求习武者对人说话要言语谦和,不可出口伤人,不要胡 吹乱侃,不能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绿叶红花白莲藕,天下拳术是一家”。要 谦虚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能认为自己的拳种优秀,天下少有。要学习好自 己的拳种,还要兼习别门旁派。这样取长补短,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习 武者。

(二) 手德的启蒙和培养

练拳既然是为了强身健体,就不能动不动出手打人,即使与人较技,切 磋武技,也要先退让三分,做到防守为能,以静制动,彼不动则己不动,动起 手来要点到为止。不要对自己人或武林朋友提什么“出手见红”、“制敌必 残”等糟粕之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交流了技艺,又让别人从内心佩服。

(三) 品德的启蒙和培养

品德的启蒙和培养为三德之首。练武之人要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见义 勇为,扶危济困,遇事要大度,大度是美德。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古谚 曰:“心要常存孝顺之心,常存公道之心,常存慈悲之心。”学拳练武者具备了 这三心,才能尊敬老人,爱护幼弱;才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才能有爱心,不 会凭拳逞强、凌弱霸道;才能不惹是生非、危害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武艺高 强、武德高尚的习武练武之人。

总之,习武者功成艺就以后不能洋洋自得,忘乎所以,视为奇货可居,逞 能好斗,或借以沽名钓誉、谋取私利,或持武凌弱、为非作歹,或拉帮结伴、寻 衅闹事。而要继续坚持武德观,习艺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为人虚怀若谷,讲 礼守信。如果遇到歹徒逞凶,欺人强夺,惹是生非时,则不能袖手旁观,而应 挺身而出,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武艺特长,维护正义,制服歹徒。总之,只 有习武动机纯洁,端正武风,树立高尚的武德,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武术技 能,才能以武强身,为促进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儿童武术素养和武德培养的具体实施

儿童时期由于可塑性强,是掌握任何一门技能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健 康成长的重要时期。对儿童进行武德教育必须有一个总体教育目标来指导 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工作,使武德教育成为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武德”教育在训练的不同阶段的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刚入训练队的学生)

刚入训练队的学生对周围环境比较陌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生 疏,对于训练队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课堂常规都不了解,应使学生在逐步熟悉 环境和各种规章等的同时克服缺点,让思想步人正轨。

浏览4,8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