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课的开始和结束,师生互行“抱拳礼”。行“抱 拳礼”本身就是对学生实施武德教育的一个很好途径。“未曾学艺先学礼”, 抱拳礼是并步站立,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高于胸齐,拳、掌与胸口间距为 20〜3〇cm。其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拇 指屈扣表示不自大,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 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不凌弱逞强,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 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 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请前辈指教。 在武术教育中,首先应让学生深刻理解“抱拳礼”中所蕴含的中国优秀的传 统文化,师生间互行“抱拳礼”不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纯真感情, 还能发扬“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继承“尊师重道”的伦理规范。练习套路、 教学比赛,测验之前学生行“抱拳礼”,能培养学生虚心求学、不耻下问的态 度,树立优良的学风。施礼虽是一种形式,但“礼以节人”,可以时常提醒习 武者恪守“武不犯禁”,从而加强遵纪守法的道德意识。

培养严格的纪律性。要学生明确纪律的重要性。纪律是完成教学 和学习任务的保证。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 基础。这一阶段如果抓不好,以后一旦出现混乱局面就不易收拾。

通过布置收还器材、规划场地,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爱护公物、 热爱劳动的习惯。

第二阶段(有一定训练基础的学生)

由于学生对周围环境比较熟悉,会出现思想放松,课堂上随便、注意力 不集中,个别迟到早退等现象;有些技术好的学生看不起技术差的学生,而 技术差的学生有压力、自卑感,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有时甚至很紧张; 在练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选其爱好或擅长的练习,而忽视全面锻炼和发展。 所以此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思想上的反复性。进一步做到以下几点:

继续抓好组织纪律性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多 安排游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进行接力赛时,向学生强调遵守规则,特 别要强调全局观念、集体力量、互相配合,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 要及时加以纠正。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技术好的学生更要热 情帮助技术差的同伴。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对手的犯规动作,不应计较,更 不能采取报复手段。

采用比赛法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实事求 是、尊重裁判、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控腿、下腰练习对学生来说是件比较 “痛苦”的事情,通过对抗比赛,不仅能使学生提高练习的兴趣,还能使他们 克服懦弱胆怯,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养成勇于拼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良好品质。

合理组织教学,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学生关系。武术套路动 作复杂,方向路线多变,具有难学易忘的特点。等学生基本掌握动作后,教 师可采取两人或几个人一组分组练习的方式互相学习、纠正,尽快掌握正确 的动作。

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武术套路一般从场地 右侧起势,向左运行。这是根据我国尊左卑右的传统习俗,具有谦恭礼让的 含义。在武术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其内涵,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白套路的方向 路线,而且能从起势中了解中国武术的伦理特色,时时体验我国“仁义之国, 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形成重传统,尊师重道,自珍自重的人伦观念。在器 械练习中,剑术、刀术起势时一般是左手持剑、抱刀,动作开始后再交到右手。 左手持剑、抱刀“先礼后兵”,告诫习武者以德为上。在武术教学中使学生理解 其深意,使学生在演练每遍套路前都能体会到谦、恭、礼、让的精神风尚。

3•第三阶段(已参加几年训练的队员)

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已熟悉,对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方法已基本了解,形成 了自己的学习规律;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问题是技术好的学生不愿再 做简单的练习,而技术差的学生对较复杂的动作产生畏惧心理。此时可采 用如下方法:

技术教学采用分组练习。对于技术好的学生继续提高要求,提倡开 拓和创新,培养研究创新意识;对于技术较差的学生,了解情况,因材施教, 耐心辅导,克服他们的自卑感,提高自信心,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培养学 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品质。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应及时指出其存 在的不足。俗话说“山外有山”,“高人之外有高人”,就是告诫习武者应刻苦 修炼,切忌恃强斗狠,目中无人,提倡“能谦则谦必受教,人岂不乐告之以善 哉,积众为善,善斯大矣”的谦虚温和的求知精神。这也是武术技能继续得 以继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学生遭遇失败时,应加强对其薄弱环节 的辅导。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

继续鼓励学生互帮互学,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

结合实际典型,讲清武术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实 际和条件,自觉进行训练。

以仁爱主义精神为指导,以实现人际和谐为价值目标的武术,已远远超 出作为一般体育运动的意义,而成为人们德行修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进行教 育的一种合理方式。因此,在现代武术训练中应重视其文化和教育价值,以 此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章儿童武术训练课的合理安排

第一节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由于8〜12岁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因此他们的控制能力 差,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不平衡,适应能力差,抵抗力弱, 兴奋过程占优势,易疲劳,表现出支配和控制身体的能力差,动作不协调、不 灵活,活泼好动,意识的倾向性还不明显等心理特点。

在安排训练课时间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每一堂训练课的时间不宜 过长,一般在1.5〜2小时。准备活动占整个训练时间的1/4,约25〜30分 钟。其中游戏时间为10〜15分钟,以提高学生对训练的兴趣;柔初练习为 15〜20分钟,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这个时期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敏感期。基 本部分占整个训练时间的2/3,约1小时或1个半小时,着重以基本技术、基 本功、拳术练习为主,为以后技术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础。结束部分以放松训 练和总结为主,约5〜10分钟,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节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准备部分

(一)准备操

主要活动人体的各个关节,以避免运动员在训练中受伤。可安排头部 运动、肩部运动、腰部运动、髋部运动、膝踝运动和腿部运动等活动部位的具 体活动操练习,但要注意形式内容的多样化。

(二)各种跑

如长距离慢跑、短距离冲刺、游戏,以调动人体各个器官逐渐进人运动 状态。

二基本部分

(一) 基本功训练

武术基本功一般包括肩、臂、腰、腿、桩功、平衡及跳跃等练习。肩、臂练 习主要是增进肩臂的柔韧性,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发展肩臂部力量,提高 上肢运动的伸展、转环能力,为学习和掌握长拳动作的方法提供必要的专项 素质。

腰是贯穿上下肢的枢纽。俗话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腰是反 映身法技巧的关键,腰不活就难显示出“身法”。练习腰功主要有俯腰、甩 腰、涮腰和下腰等。

腿功练习主要是发展腿部柔軔性、灵活性和速度力量等素质。踢腿和 压腿是腿功练习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方法有正压、侧压、后压、撕腿、下叉、 正踢、侧踢、外摆腿、里合腿、弹腿、侧踹腿和前后扫腿等。

练习桩功的目的是提高腿部肌肉力量,从而使功架更符合规格要求。 桩功分马步、弓步、仆步、虚步和歇步等,是武术运动独特的锻炼方法。开始 练习粧功,时间不要过长,随着腿部力量的增强,可适当延长站桩时间。但 是对于儿童应以行进间的各种步型转换为主,避免过多的静力性桩功。

跳跃动作的练习对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弹跳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是基 本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般常见的和最基本的跳跃动作有腾空飞 脚、旋风脚和腾空摆莲等。其他还有一些跌扑滚翻动作,如侧手翻、侧空翻、 旋子和旋子转体等。

平衡动作分为持久性平衡和非持久性平衡。持久性平衡要求平衡动作 完成时,保持2秒以上的静止状态;非持久性平衡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只要求 完成动作后出现静止状态。要做好平衡动作,不仅要求腰、髋有较好的柔韧 性,而且要有较好的肌肉控制力量。

浏览1,4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