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武术运动的特点
一武术运动的特点
就人类社会来讲,技击并非中国所独有,但是相对世界上其他技击术而 言,中国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劲力方面更求整体合一; 在运动形式上不仅有对抗,而且还有套路、功法;在运动特色上,不仅有众多 拳种,还有各种器械;在健身方面,不仅锻炼肢体,而且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以上这些都构成了武术所独有的特点。
(一)技击特点是武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
武术最初作为一种实用技术存在和发展,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自卫 的需要。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20世纪,受 西方体育的冲击和影响,武术开始向体育的方向发展,现在我们更多地将其 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来开展。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 特性,并将技击寓于搏斗和套路运动之中。无论套路,还是对抗,都围绕技 击而展开。如对抗运动,虽然从体育观念出发,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限制 了一些动作,但是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无论是散打,还是 短兵、长兵,都是实实在在的技击技术在竞技场上的运用。像套路运动,传 统套路不仅是攻防技击的基础,能使习练者周身协调、整体发力,而且几乎 每个动作都具有技击含义,都可拆招、喂手,还原为技击对抗形式。现代竞 技武术套路虽然大部分动作已失去了技击价值,但是它们还保留着象征性 的技击含义,其核心技术仍围绕踢、打、摔、拿、击、刺诸法而展开,能间接地 表现技击。将战斗场景进一步烘托、渲染,更具艺术性地将武术那种刚健有 力的气势、壮丽动人的技击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竞技武术套路对技 击的特有表现方式。
世界上许多项目,诸如拳击、击剑、摔跤等都具有技击特点,但是,没有 一个项目像武术这样能如此系统、全面地表现多种形式的攻防技击内容。 攻防技击特点是武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也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二)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武术最主要的文化特点
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仅武术 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书法、戏曲等民族艺术形式同样讲究内外兼修、 形神兼备。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色的传统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即 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具体到武术,主要体现在内外的和谐、形神 的一致、身械的协调、整体的统一。这里的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 气息的运行,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 的整体。这种既讲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的协调已经超越了一般体育项 目所讲的协调。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要领,更是武术的重要理论,其他体育 项目中没有哪个比武术的动作更复杂。其他项目的协调仅是个别动作的 协调,而武术的动作千姿百态,在一个立体空间里完成数十个动作的点线 飞动。这种全方位的运动无疑更容易使各个协调动作由“点”及“面”,进而 成空间的“体”;这种由外及内、遍及整体的协调是全方位的、整体意义上的 高度协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以拳种为 例,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先在心后在身”,并 提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的理论;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心 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意诚于中,万物形于外,总是一气之流”, “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催指”,形与意, 内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少林拳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长拳也 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练器械也同样讲究手、眼、身、心、步 与器械协调配合,如刀术讲究配合,拳谚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练习中特 别讲究刀的运动必须与左手密切配合,使刀术动作做到和谐、衡稳、有力; “枪之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而为一”;剑术技法,贵 在意势令通,三体同功,身械如一,方能达到术中求艺、以意导术、气韵生动 的境地。
中国武术这种追求“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文化特色是其区别于国际 武坛上以凶狠著称的泰拳、空手道、西洋拳击等技击性运动以及其他体育项 目独具特色的特点,也是它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的根基之所在。
(三) 拳种众多、形式多样是武术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形式特点
门派林立、拳种众多是中国武术相对其他武技而言最主要的风格特点 之一。门派作为历史的陈迹在当今社会已经没有太大的积极意义,但众多 的拳种却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宝藏。中国武术的这一特点主要是在明清时期 形成的,当时火器的发展使民间武术与军事的关系越来越松散,而民间武术 又没有像宋代那样的擂台竞技,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不同习武者的不同技 击风格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向纵深处发展;又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家族为 本位,十分注重传承,徒弟一般不轻易改变老师传下来的东西,于是不同的 技术风格就逐渐演变成了不同风格的拳种流派。流传至今,风格迥异的拳 种已达上百个,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武技所无法比拟的。
拳派林立、形式多样构成了武术又一鲜明的特色。中国武术不仅有对 抗形式运动,还有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等,这种形式多样的运动特色 也是中国武术与众不同之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很少有国 家的武技具有套路的运动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的几个东方民 族的武技偶有套路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 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很讲究程 式,像中国的诗词歌赋、舞蹈戏剧、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等都遵循一定的程 式,武术套路也不例外。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重“道”(可理解为规律、 规矩、原则、方式、路数)的一个具体体现。中国武术的套路不仅有单练,还 有对练、集体演练;不仅有徒手,还有持械,徒手的有刚、柔、快、慢之别,持械 的还有长、短、软、硬之分。形形色色的套路以及功法、拆招、递手、散手、实 战等构成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
(四) 广泛的适应性是武术最突出的健身特点
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内容上讲,既有“强健筋肉,发展体 力”类的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罗汉功,又有“流通气血,强健精神”类的少 林十二式、太极拳、苌家拳二十四气及各种内功,还有“活泼肢体,敏捷思想” 类的各种运动捷速、跳跃便利的长拳,等等®。从运动形式上讲,既有竞技对 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又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各种 功法运动。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 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群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 件和兴趣爱好选择练习内容。少年儿童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长拳类、南拳 类项目进行练习,以培养刚健有力、勇敢无畏的气质;青年人在选择长拳类、 南拳类项目的同时,还可进行各种对抗类练习,以培养敢于拼搏、勇于竞争 的精神;中年人可以选择形意、八卦、八极、陈氏太极等项目,以进一步强健 筋肉,发展体力,体会中国武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老年人可选择以柔和、缓 慢、轻灵为特点的太极拳类,以达到调理身心、益寿延年的目的;体质弱的可 选择绵缓类武术,女性还可选择木兰拳系列,等等。同时,许多武术内容对场 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 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功。一般来说,武术可以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早到晚都可练习,基本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 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这也是它的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重要 原因之一。
二竞技武术套路的特点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是在传统武术套路基础上与西方竞技体育思想逐步 结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为主要素材,以攻守 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以竞技比赛为 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成套练习形式 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它以武术套路为 竞赛手段,以传统武术套路为母体,以比赛项目为内容,由专业运动队为活 动主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各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的一种 武术套路运动,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特色和现代竞技体育特色。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每个事物的发展都由其特殊矛盾所规定着,同时又 离不开矛盾普遍性的指导。竞技武术套路是武术套路-竞技体育的交叉 点,它既具有武术及武术套路的特点,这是它相对其他竞&体育项目的矛盾 的特殊性所在;又具有竞技体育及表现难美类项目的共性化特点,也即矛盾的普遍性所在。所以,它兼有武术和竞技体育的双重特征。
浏览1,0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