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让他花费巨大精力和财力、牵肠挂肚的古建外,他收藏多年的老 路灯也一度引起了大众瞩目,这些老灯也一度成为成龙为之骄傲的藏品。 成龙也特意将点亮老灯与“成龙斗"雕塑揭幕仪式在他的电影艺术馆前一 起举行。
2013年,成龙在上海筹建的个人电影艺术馆,花费了四千余万元,在经过长达5年的筹备后,终于开馆与观众见面。成龙电影艺术馆是成龙在 中国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亲自选址并授权筹建的,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以 "成龙”命名的专题电影艺术馆。艺术馆围绕成龙作为"中国符号、功夫巨星、 慈善使者”的定位,全面展示成龙的人生轨迹和从影五十多年取得的骄人 成绩,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
2013年11月8曰,"龙誉耀九州岛° "成龙斗"雕塑揭幕暨老路灯
亮灯仪式在上海成龙电影艺术馆隆重举行。这一晚,成龙亲自揭幕雕塑作 品和点亮老路灯。"成龙斗"雕塑位于艺术馆南侧,作者为世界著名艺术 家JulieRotblatt和OmriAmrany夫妇,他们曾因为迈克尔•乔丹打造出“篮 球之神"雕塑而举世闻名。揭幕仪式上,Julie Rotblatt女士亲临现场,讲述 了作品缘起、创意灵感以及整个制作过程的点滴瞬间。
成龙也特意将雕塑制作的缘起在微博上做了说明。2013年11月12曰,成龙在微博上写道:“答应跟大家分享雕塑成龙斗’ (Battle of Harmony)的来历,这是2001年的时候,我在美国与艺术家Julie Rotblatt与Omri Amrany夫妻见面相识后,他们花了十几年时间完成的雕塑作品,全部是用我的各种手形完成的,有五形拳,龙、蛇、虎、鹤、豹……"
“成龙斗"由成千上万只成龙的手构成一条正在与成龙搏斗的龙,意喻 每个人人生中最大的对手恰恰正是我们自己,生动展现出成龙从影做人凡 事必亲力亲为,勇于面对自己、不断挑战自己的坚韧精神。
与“成龙斗"雕塑一起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老路灯,则比"成龙斗”雕 塑与成龙结缘的时间更为久远。这些老路灯,是1997年成龙在美国洛杉矶 拍摄《尖峰时刻》的时候意外邂逅的。当成龙看到这批制作优美精良的老 路灯时,第一直觉就是“这是中国的,它们应当回家”,当即花重金买下 并带回中国。
那一晚,在全场观众和媒体的见证下,成龙亲自点燃了一盏盏老路灯, 璀燦闪烁的灯光在流光溢彩的上海重新亮起。傍晚时分,上海的深秋,尚 还有微薄的霞光,17个黑白相隔的罩子中一团圆圆的微黄光团亮着,将影 子投在草坪和红砖墙上,氤氲的灯影下,仿佛一段时光又从20世纪穿越 而来。
这批老灯,跟随成龙已经有十几年了。成龙也特意在微博上用了两条微博讲述他与老灯的缘分:“ ‘老灯’是我在1997年在美国拍摄《尖峰时刻》 时无意中发现的,听说是以前上海法租界老洋房里的老灯,被人卖到美国, 三三两两地被人买走。我便把余下的17盏灯全部买下,放在我香港的家,
一放就十五年,我也不知道要用它们做些什么,结果变成一堆废铁摆在那 里。……后来有了上海这个艺术馆的项目,我就不断寻找当时的工艺来维 护和修复这批老灯。今天终于落户在上海普陀区,当亮灯启动那一刹那, 真的非常开心,可以说是回归上海,也可以说是让我放下其中一个心头大 事……
上海法租界老洋房里的老灯,让人联想起20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 那时的上海滩,在今天,仿佛已经被定义成一种风格,代表了经典与复古。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受到长江下游杭嘉湖平原的良渚文化的影响, 一直是吴越文化的繁荣之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发展进入黄金时 期,而租界的设立无疑将原本平静如水的吴越文化打乱,加快了将上海由 原本的水乡都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变的进程。"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这句闪烁着诱人光芒的句子,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冒险家,他们从 太平洋彼岸飞到这片土地上,在东方的上海,延续着西方的生活方式。法 租界里闪烁的老路灯,既有别于霓虹灯的浮华,也有别于灯笼式的古朴, 将西方优雅的古典光影移植到东方,仿佛是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层镀金。
上海历史上的摩登时代早已随风而逝,但作为那个时代的物化形态和 历史遗存,梧桐树后的老房子经历了无数风雨之后,依然被整体地保存下来, 并赋予普陀区乃至整个上海以一种高贵幽深的气质和特殊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回望老上海,总会给人带来某种怀旧感,那个时期的服装、电影、 建筑,如今看来,似乎都是时代的工艺品。那一时期的老上海,既浮华又沧桑, 既歌舞升平却又暗流涌动,在那个英雄辈出波诡云谲的时代,在老上海最迷人最具欧陆风情的法租界上演过多少生死大义、爱恨情仇。而老路灯的 迁徙,又折射着主人充满冒险精神的人生故事。老路灯成为联结传统与现 代的时光纽带,其收藏更为成龙增添了与大上海电影世界对话的可能。
老路灯像一段无声的影像,记录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群体的迁徙—— 跟随历史的脉络,基本可以想象这些老路灯的前世今生。其主人在20世纪 二三十年代,曾经入住法租界的老洋房中,它们被主人精心安置在浓密茂 盛的梧桐浓荫里,小路两旁的每一个庭院与楼房,几乎都见证了一段段岁月的传奇。
与它们一起出现在记忆胶片中的,是半圆的罗密欧阳台、木质的百叶窗、 斜坡大屋顶、宽敞的露台,或许,还有女主人身着金丝绒睡衣、手持半杯 红酒慵懒地仰望着路灯,在斜斜的灯影中回忆或者等待的身影。傍晚薄暮, 总是它率先打破夜的宁静,目光冷峻地看着主人或忙碌或悠闲地进进出出。
它们是怎么到了这里,是从大洋彼岸被主人带来的吗?不得而知。它 们又是怎样从上海跨越大洋,到了美国,也不得而知。这批老路灯,曾经 矗立在上海法租界的老洋房的梧桐树荫中,后来到了美国,机缘巧合间, 它们和成龙相遇了——20世纪90年代的成龙,正在好莱坞享受着世界瞩 目的辉煌:1996年成龙受邀成为奥斯卡颁奖嘉宾,并且获得了好莱坞的至 高殊荣;1997年1月,成龙将自己的脚印手印,还有他那大鼻子的印记留 在了好莱坞著名的中国剧院的大道上。1997年5月6曰的《好莱坞报道》 杂志也对成龙充满溢美之词:"这位巨星正在进入好莱坞,或者更应该说, 好莱坞正在走近他。”也是在那一年,由成龙主演的〈尖峰时刻》正在美国拍摄,第二年秋季隆重推出。成龙在好莱坞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尖峰时 刻》,仅在香港一地,其票房累计就高达7000万美元,这似乎预示着"成 龙热”席卷世界的开始。成龙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演员,其票房号召力无 与伦比。而成龙在美国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他成为美国一套连环画 中的英雄人物。在西方人的眼中,成龙成为亚洲面孔的代表。
那时的成龙,已经度过了 "为了弥补小时候曾经赤贫而拼命买买买” 的补偿心理阶段,转而开始了有节制的收藏。当成龙偶遇摆放在路边、已 经失去了往日光泽的老路灯时,其第一反应是,留下它们,带它们回中国去。
回到中国的老路灯与成龙的其他藏品一起躺在偌大的仓库中,又静静 地沉睡了十几年,直到成龙筹建上海艺术馆。让曾经在法租界老洋房的老 路灯再一次燃亮在上海,岂不是老路灯最好的归宿?为此,成龙又四处寻 找能修复老路灯的人。
那些曾经被搁置了半个多世纪的老路灯,灯身已经锈迹斑斑。岁月沉 淀的灰尘嵌入到它的身影中,如何让它们恢复往日的高贵与典雅?修复工 人们可没少费工夫,那些造型优美的路灯,就在工人们的手掌中寸寸复原; 那些锈迹尘灰慢慢消退,仿佛一寸寸的光阴渐露峥嵘。在修复老路灯的过 程中,成龙瞩咐工人们,留下尽可能多的影像资料。尽管不知道以后还会 不会有人去修复那些跌落在历史中曾经的光影,至少,成龙努力了,把修 复的过程一点点留存了下来,并最终让它们穿越历史的隧道,重新燃亮, 仿佛收藏了一段凝固的光阴。
或许,人们也可以在成龙收藏老路灯的过程中,得以窥见成龙的某种收藏心路历程:成龙对老物件的爱好是发自内心的,他也并没有据为己有 的贪心。在物质层面,他早已超越了那个阶段。成龙的收藏,更多的是对 精神的追寻,那些闪烁在时间中的光影,点燃了人们对过往的回忆和追寻。 对于收藏,成龙从不赋予它们形而上的意义,他也从不愿意对外公布他的 责任心,他只是在努力地做,尽自己的所能。
如今,那些被成功修复的老路灯,一到傍晚,就次第被点亮,与茂密 的法国梧桐相伴;此时光影辐射的周边,是成龙艺术博物馆,"成龙斗" 雕塑,以及在周边三三两两散步的市民。这些老路灯的往来变迁,似乎也 是上海的一段历史见证。
浏览6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