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爱上了徽州古建筑。
徽州古建筑,温婉、典雅却又不失富丽。从明清时期开始,就受到世 人的瞩目,多少人曾慕名而来,欣赏绿树掩映、在碧水青山中那古老建筑 群落的大气沉郁、厚重古风与壮美情怀。而真正使它再度进入到公众视野 中的,还是成龙发布的捐赠给新加坡的4条微博。
20年前,为了买徽州古建筑的一根横梁,成龙花了 9000块钱,在当 时那个年代,这笔钱已经算是天价了。成龙并不是挥金如土的人,但是这 9000块钱,他却认为花得非常值。正是因为这一根主梁,他看到了徽州古 建筑古色古香的韵味,对它们产生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徽州古建筑,究竟有多美,竟能征服走遍世界各地、见识无数的成龙?
成龙眼中的徽州古建筑,具有一种古典美,美在形式、美在色彩、美 在装饰、美在风水。
徽州古建筑,就像是一条历史的链条,环环相扣。虽然,如今漫步在 徽州大地上,人们或许已经无法找到完整的唐、宋、元代的古建筑,然而, 在那遗留的一栋栋源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中,依稀能够看到历史的痕迹。 这种历史的传承,以及徽州古建筑由此被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精美绝伦 的建筑风格,令成龙着迷不已。成龙常说:“我一直觉得自己文化水准不够高! ”自嘲没文化,十分惶恐。不过,他对徽州古建筑的品位,却足以 证明,这只不过是一番谦辞罢了。
徽州古建筑大多是院落式的设计,通常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布局非 常讲究: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列,中间为厅,两侧为室。厅前是天井, 既可以釆光,又能通风,同时,也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 从外观上来看,徽州古建筑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美感,高墙青瓦、马头翘角、 墙线高低变化,既有稳重厚实之感,又不乏错落有致之美。尤其是建筑轮 廓线,颇具形式美感,高低错落,兼有刚柔曲直,显示出了丰富的空间层 次。徽州古建筑大多为砖石木结构,飞檐、翼角、斗拱、彩面以及风土人情, 更是集中体现了古民居建筑独特的形式美。
徽州古建筑的色彩也深深地吸引着成龙。它们没有艳丽的色彩,色调 以黑、白为主,然而,正是这白墙、黑瓦,却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呈现 出了一种与天地相容的大气。最初,成龙之所以想给父亲买这样一栋老屋 来居住,也正是因为这种色调适合老人家修身养性、不慕浮华的需求。成 龙父亲这一生,从内地到香港,再到澳大利亚,辗转三地,经历了数不清 的风云变幻:曾在国民党军统里浮沉,曾在生意场上浴血打拼,也曾在美 国驻香港总领事馆里做厨子,每曰与柴米油盐相伴……早已看淡人世间的 繁华与喧嚣,耄耋之年只想过着平淡安然的曰子。而徽州古建筑的恬淡, 恰好符合父亲的这种心境。
徽州古建筑的色彩,几乎全都取自自然材料本身的不同色彩,黑色的 瓦片、灰色的青砖、条形青石……黑、白、灰构成了这些古建筑的主色调,在朴素无华之中,隐隐流露出江南小镇特有的婉约与秀美。
更令成龙惊讶的是,徽州古建筑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所掩藏着的精美的 内部装饰。徽州古建筑中的砖、木、石三雕,被称为“徽州三雕’’。徽州 三雕是非常珍贵的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沉积物,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成 龙第一次接触徽州古建筑,就被那柱础、华板、莲花门以及天井四周上方 檐条、沿口、窗扇上各式各样的精美雕刻所吸引了。虽然年岁久远,在时 间的洗礼下,很多雕刻都已经变得纹路模糊,然而,通过残存的雕刻,成 龙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往日的秀雅与精巧。
在徽州三雕中,最为出名的是木雕,也是成龙收藏的徽州古民居中最 多的一种雕刻。木雕的表现手法、风格和题材非常丰富,而且极具代表性。
徽州的能工巧匠们,在建筑的任何一个角落,无论是梁架梁托、斗拱、 雀替、檐条、楼层栏板,还是华板、柱拱、窗扇、栏杆,都能进行精雕细琢。 这些木雕,不但雕刻精美,而且还呈现着一个又一个或婉转动人,或感人 至深,或说理明义的故事,比如"八仙图’’"双狮抢绣球九孙图""百 子闹元宵” “唐肃宗宴请图”等。除了人物故事以外,还有地方山水题材, 比如"松涛""白岳飞云”“寿山旭日""双桥夜月”等,而以动物、花卉、 树木、回纹、云饰、吉祥八宝等为内容的木雕更是数不胜数。
当维修师傅把修缮好的照片发给成龙,木雕的华美丰姿展现在他面前 时,成龙一下子觉得,这种美需要持续地传承下去,他要尽自己所能保护 这种美。
清新淡雅的砖雕同样令成龙赏心悦目,而那个关于砖雕起源的传说故事,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传说砖雕是明代徽州窑匠鲍四首创的。年轻时,鲍四跟着自己的父辈 们学习烧窑技术,想通过这门技术来养家糊口。不过,砖瓦生意虽然非常 红火,烧砖却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也赚不了多少钱。这时,鲍 四看到那些出门做生意的同乡们全都发了财,衣锦还乡,羡慕不已。于是, 他把砖窑卖了,到淮安去做生意。
在做生意方面,鲍四虽然是个新手,却无师自通。几年下来,他竟然 赚了个盆满钵盈,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烧窑工成了徽州首富。鲍四既骄傲又 兴奋,为了摆排场,他就在淮安修了一座鲍四庙,在庙里给自己树了一个 全身像,还声称要建一条鲍四街。为了处处显示自己的富有,他花钱如流水。
这时,一个怀里抱着长颈瓶,瓶插杨柳枝的中年妇女,找到了鲍四, 对他作了一个揖,说道:鲍老板,你可不能这么吹牛。这世界上的技艺, 是无穷无尽的,钱财也是无穷无尽的。鲍四一听,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 反驳道:那你又会什么技艺?
中年妇女说道:我会做莲花。鲍四不相信,于是,他与那位妇女打赌, 说对方做一朵莲花,他就会向前走一步,并且在地上放一个元宝,看看是 他的钱多,还是她做得莲花多。妇人一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她一步一 步向前走,每走一步,就用手往地上一指,果不其然,地上马上出现了一 朵绽放的莲花。于是,鲍四赶紧在地上放一个元宝。就这样,一步一放, 刚走了半里路,鲍四的元宝就散完了。
愿赌服输,鲍四一下子身无分文。无奈之下,鲍四只好砸了庙里的全成龙收藏的福禄寿牛腿,其中鹿衔着的灵芝、鹿前腿 成龙收藏的横拉板角花因各种原因毁坏,现维修于龙柏古典家具行。
身像,凑了点儿盘缠,回到了徽州,重新开始以烧窑为生。
后来,有人告诉鲍四,那用莲花与他赌元宝的,其实正是普度众生的 观世音菩萨。鲍四的心头一下子豁然开朗,他终于领悟到了 "钱财有限, 技艺无穷"的真谛。从那之后,鲍四一门心思烧砖。因为对莲花的印象太深, 他就烧起了莲花砖,后来,又开始在砖上雕刻花木、虫鱼、人物、楼阁。
三年过去了,鲍四的砖雕技艺越来越娴熟,还收了几个徒弟,与他们 一起专心研究砖雕。后来,秀丽精美、清新淡雅的砖雕在徽州古建筑中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发展起来,名扬天下。
这个故事令成龙感触颇深。他不由得感慨,自己要做的,不也正是这 洗尽铅华、回归本业的"鲍四”吗?如今,在华人演艺圈里,他虽已经拥 有了至高的"江湖"地位,然而即便如此,高处不胜寒,他也不该忘记自 己的本心,更应该努力向前,像刚出道时一样,磨炼自己的演技,为观众 们奉献更多的好电影。此时,再看徽州砖雕,他又多了几分欣赏。
徽州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三种方式,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园林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砖雕的用料很精细,制作也非常考究。成龙买来的那十几栋古民居上镶嵌 的砖雕,虽然经历了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却仍然是玲珑剔透,耐人 寻味。
徽州石雕因为受到了材料本身的限制,其题材与木雕、砖雕比起来更 为简单,常以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字帖为主,山水、人物故事比 较少。不过,刀法精细而又古朴大方的风格,也令成龙眼前一亮。
徽州古建筑上的木、砖、石三雕作品数不胜数,它们是民间匠师世世 代代、长年累月精雕细作才奉献于世的,是古代劳动人民辉煌的创造和勤 劳的累积,是留给后人的一份无价的文化遗产。
然而,这份美却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对这一点,成龙有着切身体会。
俄国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 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不过,作为历史的遗存,作为一个民族的 生动面孔,徽州古建筑乃至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却陷入了无比尴尬的境遇 之中。
在黄山市的各个区县,几乎到处都能买到雕刻精美的明清门墩,最便 宜的只需要几千块钱。在有些古玩市场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古建筑构件, 远远看去十分壮观,其中既有年代、雕花不同的柱础,成对的门墩;又有 刻有纪念文字的石碑、石匾,还有成堆的古石牌坊上的条石;甚至有老宅 的大门、窗棂等,应有尽有。
在这些构件中,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构件占绝大多数。这些原本应该得 到保护的无价之宝,现在却成了文物商贩牟利的“商品"。面对这一现象,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学者冯骥才大声疾呼:"文化可以拿来赚钱,但不 能糟蹋文化来赚钱。"冯骥才表示,在某些人眼中,历史文化"一边是真 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被人滥加改造;一边却是荒诞不经和 无中生有的伪造”,着实令人心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至今仍留存的徽州古建筑,皆因为年久失修,早 已不能住人。要想修复这些古屋,至少要花费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人民币。
而大多数屋主均无力承担这笔费用,只好守着老屋看着它们曰复一日地坍 塌、烂掉。
每每看到这种情形,成龙都心痛不已。他想,如果我们任由这些精美 的古建筑灰飞烟灭,那么,有一天我们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证物恐怕都会被 毁坏殆尽,我们的子子孙孙,又凭借什么来延续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记 忆传承?
成龙曾经去日本,在那里,他看到日本的许多古建筑都得到了良好的 保护,即使历经了几百、上千年,依然矗立如新。他想,为什么日本人能 做到这一点,我们却不行呢?
濒临消失的古建筑,应该由谁来保护?应该怎么保护?……这些问题 一直萦绕在成龙的脑海里,令他久久不能释怀。
浏览7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