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与徽州古建筑结缘,始于他的拳拳孝心。成龙的父亲早年赴港谋 生活,年岁渐长,萌生落叶归根之意,打算回内地颐养天年。为了父母在 内地有个落脚的地方,成龙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买一栋宽敞的老屋作为 礼物送给他们,供他们安享晚年。

中国之大,老屋到处都有,然而,要找到合心合意的,谈何容易。为 此,成龙曾经到内地许多城市考察,却始终没有找到理想之所。这时,一 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介绍下,成龙买了一批零散的徽派古建筑构件, 材料大概均为老香樟木等一些名贵木材,有二百到四百年的历史。起初, 他先是花九千块钱买了一根横梁,渐渐地,收集的越来越多,最终统计下来, 竟有十几栋之多。

正是从这一根横梁开始,成龙与徽州古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起初, 成龙对徽州古建筑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不到其珍贵之处。然而,在找来师 傅对这些古建筑进行翻新、重构后,当一栋栋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 木雕窗棂无不精工细作,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的古民居展现在他的眼前 时,成龙顿时被这些亦动亦静、亦俗亦雅的老房子深深吸引了,并不由自 主地幵始了解起徽州古建筑的历史。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的一句诗,使无数人对徽州产生
了魂牵梦萦的情结。有人说,如果要了解明清皇室生活,就到北京去看那 红砖黄瓦、雕梁画栋;如果想了解明清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就到徽州去看 那青山碧水中的粉墙黛瓦。还有人说,不谈徽州建筑,就不能了解真正的 明史。

随着收藏藏品愈来愈丰富,成龙对徽州古建,及至整个徽州的认识和 了解愈加深入。

徽州古称新安,指的是如今安徽南部黄山一带,包括歙县、休宁、婺 源、祁门、黟县、绩溪等六座城镇,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 园’’之称。自从北宋徽宗以帝号改新安为徽州以后,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从南宋时期到明代初期,古徽州的社会经济曰益发达,文化也越来越繁荣。 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徽州当地读书风气也逐渐兴起,一时间,名臣学士辈 出,M—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时有发生。到了明代中期,徽商逐渐崛 起,成为当时中国商界的重要力量,而徽州也随之成为明代经商人数最多、 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备受徽州文化浸润的徽商,往往“以商入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 官商一体、贾而好儒。他们一旦发迹,就会衣锦还乡,在故土大兴土木, 修缮民居,树牌坊,建祠堂,修路桥,建会馆,一是为了光耀门楣,二是 为了壮大自己的宗族势力。除此之外,出生于程朱理学发源地的徽商们还 尤为重视开学堂、兴书院、发展教育,因此,在徽州一直盛行礼仪之风。"胸 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 内部装饰以及厅堂布置的独特审美,促使徽州建筑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体系,促进了徽州建筑的极大发展,使徽州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 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到明代晚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 成了徽州村落所具有的独特景观,蔚为壮观。

通过请教专家学者,成龙还了解到,在徽州古建筑中,以牌坊、祠堂、 民宅最具特色,被称为"古建三绝”。作为最具中华特色的建筑,牌坊的 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牌坊就已经出现了,《诗经•陈风•衡 门〉中曾经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就是牌坊的原始雏形。 到了唐代,城市里的居民居住区都釆用里坊制,“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 坊墙中央设有门,称为坊门,以便通行,老百姓将其称为"牌坊n

牌坊遍布全国各地,然而只有在徽州,才有如此数量众多、建造华美 的牌坊。在徽州的各个角落里,曾经树立过千余座或木质或砖质或石质的 古老牌坊,虽然历经了几百年风雨侵蚀,到现在仍然有数百座牌坊完好无 损地矗立在徽州的山道、村口、田野间。

徽州牌坊滥觞于汉代,唐宋时逐渐成熟,到清代时已是登峰造极。徽 州牌坊种类繁多,既有表彰仕官的大学士坊,又有宣扬孝悌之道的孝子坊, 还有作为村落、世族、墓庐的标志坊;有为百岁人瑞赐建的百寿坊,更有 颂赞科举的状元坊、进士坊等。作为建筑艺术与人文精神交融的产物,这 些精心设计、雕刻的牌坊,既是精美绝伦的古建筑遗产,又是蕴涵着丰富 文化的历史纪念碑。它们除了表达对传统道德的尊重之外,还希望"颂美 奖善,晓谕后人”,蕴藏着徽州人极为朴素的愿望:寄望和告诫后世子孙 们,要始终牢牢记住"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经营持家之道。

拭去这些古牌坊上的尘埃,人们仿佛还能够依稀听到跨越千年时光、令人 心潮澎湃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徽州人在徽州的土地上建起了数以千计的牌坊,在徽州古村的街衢巷 陌,几乎随处都可发现牌坊高大、巍峨、凝重的身影,使这里俨然变成了 一座偌大的"牌坊艺术博物馆"。一座座高大、耸立的牌坊,用徽州山里 所独有的花岗岩和青岗岩精雕细琢而成,有的寂寥而又突兀地坐落在小村 的街旁,有的则相拥成群,在空旷的山野里站立着,一路比肩而去。其中, 以歙县许国大学士坊、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坊,绩溪县奕世 尚书坊以及休宁县五城乡古林村贞节坊等最为出名。

肃穆而磅礴的祠堂,是徽州古建筑中的另一大奇观。祠堂集徽派建筑 艺术与宗法精神于一身,是徽州文化和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对于一个家 族来说,祠堂是血脉汇聚的核心,更是寄托精神的家园。

徽州自古就享有"东南邹鲁”之誉,宗法礼仪在这里有着严格的承袭, 所以徽州古祠堂之多、之雄壮,用"甲天下"来形容并不为过。从唐宋时 期以来,"徽俗士夫巨室,多处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在宗法社 会里,宗有宗祠,支有支祠,家还有家祠。至清代,徽州几乎无村不祠, 祠堂数量竟高达六千之多。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以及乡 村旧有宗法制度的土崩瓦解,祠堂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消失殆尽,许多祠堂 都已不复存在。现在尚存的上千座徽州古祠堂,有的已经破落成残垣断壁; 有的成了历史保护文物和旅游观光点,如徽州区呈坎罗东舒祠,歙县北岸 吴氏宗祠、石潭叙伦堂,绩溪县大坑口龙川胡氏宗祠,黟县南屏叶、李、程三姓古祠堂群,以及休宁县溪头王氏宗祠、东临程氏宗祠等。

"祠堂高耸郁云烟,松柏苍苍不记年。”祠堂是徽州源远流长的人文文 化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更是徽州建筑艺术的典范。徽州古祠堂通常建在 开阔之处,由低到高,立柱横梁,翘檐走壁,错落有致,而且空间饱满, 给人以厚重威严之感。徽州人取当地丰富的砖、木、石资源,承木雕的华 美丰姿,取砖雕的清新淡雅,借石雕的浑厚洒脱,将每一座祠堂都建设成 了"东方文化的艺术宝库"。如绩溪龙川胡氏祠堂,坐落在潺潺流水旁, 青砖白墙,清幽一片,祠堂庄重肃静,令人心生敬畏。祠堂里随处可见精 美的木雕图案,这些木雕浮镂相配,线浮并用,以"多"“精""美”而 为人称道。门厅堂廊之间,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口天井。从两旁的甬道 拾级而上,繁花似锦,绿树成荫,颇有江南人家的诗意。再比如歙县潜口 汪氏金紫祠,祠堂里总共有一百根硕大的木柱和石柱,尤其是宗祠的石雕 狮子、飞龙、蓬瓣,看上去栩栩如生。可以说,徽州的每一座祠堂,都是 徽州建筑艺术的精品杰作,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而在这"古建三绝”中,最令成龙倾心的,莫过于徽州古民居了。在徽州, 古民居随处可见,在包括婺源、绩溪在内的徽州的成百上千的大村小庄里, 几乎都能看到古民居的身影。古民居数量众多,其中,明代的民居数以千计, 而清代的民居则数以万计。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是其 他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徽州古民居将民居建筑艺术发挥到极 致,纵观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艺术,徽州民居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成龙说,徽州的民居建筑,不管是古代民居,还是近现代的仿古式民居,都呈现出一种令人心动的、优美的韵律感。走进徽州,如同走进了一座令 人流连忘返的建筑园林。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坐落在碧水青山之中,入眼 是十里苍翠,四周则是山色连天。在20世纪30年代,文人郁达夫被徽州 民居之美所打动,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 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舂色似扬州。”

从选址到设计,从造型到结构,再到布局、装饰美化,徽州古民居都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民居 的选址严格遵循中国传统的风水讲究,以山水环抱、山清水秀为佳,追求 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站在高处一看,诸多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的 民居,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鲜明的风格。也正 因此,这些民居构成的村落,才会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从远处看, 一道道翘角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就仿佛一幅幅淡 雅写意的水墨画,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堪 称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

徽州古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石等三种原料组建而成,门窗、栏杆、庭院、 花台等地,到处可见镂刻着山水人物、花草鸟兽、纹饰图案及戏文故事等 富丽内容的砖雕、木雕、石雕构件。正是因为这些精雕细琢的物件,徽州 民居才精美如画。更为有趣的是,徽州古民居现在已经走出中国,走向世 界——原本坐落在休宁县黄村的荫余堂,已经被整体搬迁到美国马萨诸塞 州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成为那里的一道独特的中国风景,供人们参观, 向世人展示透现传统徽州文化韵味的徽州建筑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徽州牌坊、祠堂,还是民居,无不具有“布局之工、结构之巧、 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之特点,正因为这些独特的建筑特色,徽州才成为 当之无愧的"中国民间古建筑博物馆"。

在对徽州古建筑进行深入了解后,成龙更深刻地了解了这些古建筑中 所蕴含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也正是在那时,成龙的心中响起了一个声 音:怎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古老而又独特的建筑继续流失?是时候,要做一 些事情了!

浏览6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