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慈善,成龙获得了无数荣誉,被联合国聘为"联合国亲善大使”, 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十大慈善名人",获“法国荣誉骑士勋章"……然而, 他知道,再多荣誉,也不过过眼云烟,终有一天会被遗忘。
历史长河波涛滚滚,谁能为"成龙"这个名字加封无限荣光?是那些 读不起书的小孩子,是那些因为他而住上了宽敞、温暖房间的老人,是那 些买不起眼镜的盲童,是那些用手语认真地"唱”《真心英雄》的聋哑儿, 是那些在灾难中受苦的人……
每个人都行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不同,迥异的生活阅历再加 上各自的人生价值观,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精神信仰。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都是一个充满未知、神秘的江湖。成龙的江湖,则是一个充满大爱、充满 慈悲的所在。成龙曾经说过,他有三个梦想:"希望中国没有穷人,希望 世界大同,希望世界和平。”虽然他知道"我或许看不到这些实现",却 依然为了这些梦想而不懈努力。
世事无常,谁也无法把握风云变幻,然而,行善却是一种可以始终践 行的理想。慈善是全世界的通用信仰,正是笃信这种信仰,才孕育出慈悲 情怀、。这种信仰,是溶于血液、不可剥离的基因,只与爱有关,与贫富无关。 即使是再微小的光芒,也能够点亮黑暗、照亮人心、温暖世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担当,成龙的慈善事业才能从一个人的善心,一步 步发展成为有强大经济支撑、系统化、科学管理的慈善组织;从亲力亲为、 带领寥寥数人扛起救助他人的重担,发展到如今一呼百应的全民支撑。
然而,成龙的慈善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一路走来,他频频遭受外界 的不理解甚至是质疑。"洗钱"“诈捐"等流言四起,很多人都认为他借 慈善发财,成龙慈善基金会官网也曾经连续几天遭到黑客的攻击。
面对肆意传播的流言蜚语,成龙无奈,他扪心自问:做慈善,自己真 的有所图吗?答案是否定的。成龙之所以热衷于慈善,是因为他也曾深陷 穷困的深渊之中,他了解贫穷的滋味;是因为他曾经接受过别人的帮助, 他感激那双给予他温暖的手。小时候,有一位美国神父送给了他一件大得 离谱的衣服,然而,这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已经很好了,他连忙说"谢谢”。 神父说:"你不要谢我,我是代表人家给你衣服,不是我给你。要谢就谢 那些帮助你的人。你还要记着,长大了以后,要回馈社会、回馈人家。" 简单的一句话,却像烙印一般,烙在了成龙的脑海里,再也不曾忘记。
正因如此,在看到别人身陷苦难之中时,成龙也愿意像曾经帮助他的 人一样,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亦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感召更多 的人参与到慈善活动之中。他曾经说过,众人拾柴火焰高,十几亿中国人, 即使每人捐一块钱,也是一个天文般的数字。最重要的是,多一个人的参与, 这个世界就会多一点爱心和美好。因此,无论是在柬埔寨看望边境城市地 雷受害者,还是在越南探访艾滋病患者,抑或者在"龙子心”学校奠基现 场,成龙总是对被捐助的人们说,你们不要感谢我,如果一定要感谢,就在将来去帮助其他人。神父对他说的话,他又说给了更多人。爱与善,就 这样得到了传递。“那你做慈善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青史留名,还是为 自己的声名作秀?"曾有人不解地问。成龙对于这些质询淡然一笑,他认 为自己就是一把打幵慈善大门的钥匙,门开了,方便了大家,温暖了世界, 这就够了。大家不必再去追问到底是谁打幵的大门!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尽管流言四处蔓延,成龙仍然坚定地走在慈善 的路上:"我说人在做,天在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良心,问天问地问 心无愧。所以外面的风风雨雨我都不去管它。只要能激发人们的向善之心, 让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多一点认识和觉醒,即使被‘利用’,也没有关系, 我牺牲一点无所谓。"
成龙始终相信,清者自清,甚至不惜放出狠话以证清白:"我的慈善 基金会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所有管理成本都由我一个人承担,我不知道 世界上是不是还有这样零成本的基金会。很感谢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但是 希望有真凭实据后再下结论,否则这些不实声音会蒙蔽大众,也会让很多 有心做慈善的人退缩。如果真有人利用慈善做违法的事,第一个要抓他去 坐牢!"
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让他在保护中国古建道路上渐行渐深,即便 前路坎坷,即便深处舆论漩涡,他却始终不改初心。
虽然出生并成长在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地方,虽然20世 纪80年代就成功地闯进了美国好莱坞发展,虽然如今成龙的脚印已经遍布 地球的每个角落,虽然自己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华人电影演员,但是在骨子里,成龙对自己的定位,永远是一个中国人。他热爱传统文化,这不仅 体现在他的功夫情结上,更体现在他对古建筑的关注上。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是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拥有 独特的魅力。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地域,古建筑的内容、形式都有 着不同的形态和特征。然而,有一些东西却是不变的,比如“风水、宗教、 伦理"三者有机合一的建筑理念,比如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传统,比 如科学的环境意识、精湛的建筑工艺、精巧的构思设计等,正是这些内在的 价值,使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史上都独树一帜。
许多外国人都对这些丰富多样、精美绝伦的古建筑很感兴趣、羡慕不已。 1997年,作为中美文化交流项目,曾经濒临拆除的徽州古民居荫余堂,被 拆分为700块木件、近9000块砖瓦、500多块石构件,装进40个国际标 准货柜,漂洋过海运送到美国,落户在马萨诸塞州境内的塞勒姆镇著名的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这座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荫余堂, 始建于清中期,是一座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的跑马楼,四水归堂式开井院落, 共有卧室、中堂、贮藏室等16间,天并、鱼池、马头墙也一应倶全,富有 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为保持原貌,荫余堂被原封不动地重建,一砖一 瓦、一石一木,均保持原貌。为了妥当安置荫余堂,皮博迪•埃塞克斯博 物馆特意扩宽了马路,以便运输车辆能够畅通无阻;还把门侧的小街堵死, 使荫余堂展厅与主楼得以相连;甚至投入大笔资金,拆迁了一大片当地的 居民区,从而给荫余堂让出更多的空地,用来更好地展示它的魅力。为了 尊重中国传统习俗,开工时,埃塞克斯博物馆还行上金花、批红布、安五袋、钉五色布、上香、敬酒等破土上梁仪式。正是因为这种重视,荫余堂在大 洋彼岸的异国大地上,不仅依然精致、典雅、朴实、沉静,更重现了光辉, 吸引万千游客的拜访、观赏。
2004年11月,国际古建筑研讨会在荫余堂举行。来自中国、曰本、 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专家们齐聚荫余堂。中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 先生(1924—2012 )出席大会,并作了题为《以荫余堂的移建美国皮博迪•埃 塞克斯博物馆为例论建筑文化及其交流的重要意义> 的演讲,并赋诗以贺。
诗云:
慧眼觅明珠,几度皖南游。
建筑综艺术,文明启从头。
交响凝固乐,木石之史书。
荫余堂将圮,构架屋还留。
起死回生术,渡海再重修。
中美人民谊,文化互交流。
辛勤凡六载,大功告成就。
然而,在中国,这些魅力非凡的古建筑,大多却遭遇了不一样的命运。 倒卖与损毁,成了很多古建筑不得不面临的两大宿命。有专门研究徽学的 专业人士曾经估计,近年来,皖南古建筑材料的流失总量,足以再建一个"宏 村"。更有一些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却因为年久失修以及各种原因,已经永远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甚至还有人认为,"五百年后,只有到 美国才能看到徽州古民居"。在成龙看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 人应当努力传承、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尽心尽力地保护好那些历史悠久、 价值连城的文化瑰宝。
有人说,建筑是无声的诗,是立体的画,是凝固的音乐,是富有哲理 的文章。中国古建筑更是如此,它们具有韵律美,该工整对仗的,就工整 对仗;该高低起伏的,就高低起伏;该错落有致的,就错落有致。从总体上看, 它们结构合理;从细处看,它们雕工精美,仿佛一幅画一样美。更值得称 道的是,它们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经济情况和文化状态, 更是时代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沉甸甸的文化积淀。
每一栋古建筑,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传统、文化、历史印记或者故事 传说……它们不仅能带给人们"时光穿梭"的恍惚感,更能使人们从中找 到历史的痕迹,找到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影子。那些融合了中华文明精 髓的砖木石雕、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和谐组合的精美建筑, 一旦消失,将再也无法复制。失去了精神家园,再多的哀思和怀念,也终 将无处寄托。
成龙看到这种情况,无不痛心。
浏览5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