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即思想,是隐于人的大脑思维系统中的意念。意识,无 形、无象、无声,是难以捉摸和发现的,因而被称为内意。

“人之运动,以意为始,以形为终”。说明白点,行为是受意 识控制的,无意则难以成形为动,无形无动则内意又无所依托。 “以意领气”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掌握好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心不发动则意无所生,内意不领则真气不循,真气不至则真劲不 达。意守循经走脉,要意守虚空。要守而勿守,勿守而守,处在 有意无意之间。内圈手单节中讲到的一些循经走气法,只是为了 更形象地让读者了解阴阳开合,关键生得“过河弃役”,空处用 劲。

十、气论

气,道家称为真气,儒家称为正气。人身以气为本,以心为 根,以息为远,以肾为蒂,而终究离不开呼吸。通过不断的练 习,并使用“意守丹田”的功法,会逐渐使呼吸之气沉于丹田, 产生热感,形成气团,进而采用“合气从脉”和“神气合一”的 方法,引导内气循经走脉,达与四肢末梢。

真气在体内流动,使血气精液充盈贯通全体经络、四肢百 骸,滋养各部。另外,在攻防技击中,真气可以充实其某一部 位,从而增加对外界冲击的抗衡。贯注于梢节、中节或根节上, 能够在一刹那之间由于内气的聚集,发生强大的爆发力。

一、劲论

所谓内劲,就是通常所说的真劲。内气是内劲的发源之本, 所以说内劲就是由真气、血液这两种物体在人体经络血脉中的流 行运动中产生出来的。圆即能产生内劲。内气和内劲在人体内的 转动,就好像是用内气和内劲凝结成的球体一样,在人体内沿着 圆的轨道进行,从而使身体的重心和中心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转 移,让对方难以捉摸己之力点。另外,无论出拳、踢脚都要围绕 一个圆或圆弧来进行。例如,走内圈手时,练习一段时间后,内 气即能在下丹田和中丹田上下走动;进入中级阶段,内气能循小 周天运行;进入高级阶段,劲由脚跟循腿后侧循督脉至百会,再 由百会沿任脉下降会阴沿腿前侧下降涌泉。形在内劲催动下行 走,达到周身一圈。

 

十二、神论

神,指心神、神志、精神。

神,虽然听不见,摸不着,但却能看出来。拳经云:“存神 在目。”就是说人身之神,主要是通过两只眼睛来表现的。例如: 练内圈手双掌侧伸应大地一式,吸气时,眼神内收,返观丹田; 呼气时,眼神随全身膨胀向远处遥视。凡精气旺盛之人,神气就 表现得饱满十足,眼神有光。

十三、呼吸论

练功时,一呼一吸,俱要轻匀缓慢,微细绵长。只有心息相 依,才能进入禅定境界。只有呼吸与动作配合一致,全身才能分 出阴阳。例如:内圈手双掌侧伸应大地一式,吸气时,气从全身 毛孔随吸气聚于丹田,同时两臂、两腿有微缩之意,即为阴。呼 气时,气团膨胀,以气催形,足蹬、头顶、两臂外撑,全身汗毛 根根如戟,即为阳。

十四、气沉丹田论

丹田,有三。其一称上丹田,在两眉之间,故有称为上焦上 宫丹田者;其二称中丹田,在鸠尾之奥,故有称为中焦中宫丹 田,其三称下丹田,在脐下之奥,故有称为下焦下宫丹田者。下 丹田为精区,练精化气之地;中丹田为藏气,是练气化神之处; 上丹田存神,是练神还虚之所。

“下丹田”到底位于何处?各家说法不一。本门刚开始练功 不守丹田,因为具体位置因人而异。先用毛孔呼吸,寻找自身的敏感点,即能找出丹田的准确位置。

练至气沉丹田,身体重心下移,达到坚实下肢和稳固根基的 目的;其二,通过气沉丹田,形成上虚下实之态,能增大全体劲 力的爆发;其三,小腹坚实,不畏打击。

 

 

 

 

第二章 自然门内功对

全身各部位的要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内圈手中的起落、升降、开合、吞吐都 有它们自身特定的要求,如果不按照要求操练,绝难登堂入室。 前辈长期修武的经验之谈,也是各项技术的指导原则,是练功的 基本依据。

一、 头

头者,一身之主宰,六阳之首。头为中正之官,修炼时不可 以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不可摇头晃脑。头虚领,用意如同天地 相应。在运架开紧呼气时,头顶上星穴、百会穴向上虚领,与额 部神庭穴前顶相合。祖师曰:项竖如鸡斗翅塌,头顶项竖能沉 肩。此目的是为了保持人体内在之“正气”,使体内的打击劲力 能够顺畅发出,使任督二脉畅通。

二、 口

口者,进纳之府也。口之修炼,地仓内收,上下嘴唇自然闭合。

 

三、 牙

牙者,骨梢也,修炼时乃有轻松紧咬之说。运化虚含时,牙 齿轻叩;发放爆炸劲乃要牙齿紧咬,发完后还原。祖师曰:有勇 在骨,切齿以敌肉可食,敌筋可断,齿欲断筋。

四、 舌

舌为肉梢,有松紧之分,振催之别。在松柔化时,舌尖轻领 上抵,用劲时要催,发劲之时舌卷,运用内劲时舌必紧而催。

五、 面

面者,人之表情也。人体五脏之精华在面。行动走架,用面 乃分阴阳,表情自然,神意集中。在爆发内劲之时,面部肌肉绷 紧,怒发冲冠,咬牙切齿,舌顶力催。

六、 目

目者,眼睛也。为神明之官,通肝、有传神达意之功。行功 走架应凝神于目,眼随手,全神贯注,凝神聚目。在发劲力一刹 那,眦裂目突,上下眼帘绷紧,光聚瞳仁,令敌望而生畏。

七、项

项者,颈也。一要竖顶,土要挺项。修炼时,松领竖项,发 力时,挺项。

八、耳

耳,灵性之窍也。监听之官,通肾,一要健肾通耳益脑灵, 二要提玉楼。玉楼乃完骨穴也。撮谷道,提外肾,精气贯顶神不 散。

九、肩

肩松气通,肩沉劲实,肩扣膀竖,肩按力发。肩井照涌泉, 势势如泰山。根通肩井,肘通曲池,梢节通劳宫,扣肩含胸,按 肩劲推。肩膀行功走架,肩松膀圆;发力时,肩膀抱作一团,周 身合抱为一。

十、肘

肘者,乃为中节,具变化之灵。上联根节,下系梢节,居中 环,有下坠沉降之意,合有相抱互济之意。中节不能空,否则整 个上肢便会力散。拳谚云:“中节空则节节空。”根节虽是劲力 发放之源,但中节却是动力含藏之所,要求两J!寸应向肋部夹抱以 藏力与蓄力,即手不离腮,肘不离肋。垂肘才能沉肩,也才能更 好地去夹抱肋部,进而达到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势。

十一、臂

臂分阴阳,具缠筋走化,敏捷灵健之功也。发打横竖,绷滚 云拿,乃臂之用也。

十二、腕

腕有柔韧强攻,不可偏于僵滞。柔不可散,灵不可浮,活不 可柔,缠身带腕,刚柔相济。

十三、手

手,有手指、手掌、手根之分。拳经云:“形于手指发于 腰,节节贯穿在手梢。”拳如卷饼内空虚,发力拳实卷拧攻,拳 意透背。

十四、胸

胸要圆,目的是为了使两膀力合、两肘得力及呼吸畅通,气 降丹田。圆胸并不是指凹胸,它只是将胸部稍内含,以便使呼吸 时胸腹之前后起伏改为左右开扩的呼吸运动,来增大肺活量,使 两肋之伸缩肌得到锻炼。含胸才能实腹,才能气沉丹田,从而减 轻对心肺的压力,才能爆发出具有破坏力的致命性打击动作。

十五、肋

肋,五脏六腑之卫也,主呼吸升降。两肋如鱼腮,拳击两肋 大伤身,气弱则筋软,肋软力散。

十六、脊

脊,就是脊椎骨,有胸椎、腰椎、尾椎三部分,全身大梁

 

也,主宰全身劲力柔化。脊骨要上下拉拔,上吊大椎,下垂尾 闾,脊柱中正,不偏不倚。

十七、背

背,位于椎体的两侧,它与脊是合二为一的,要横拔,纵 拔。横拔为两拉劲,纵拔为上下互拔之意。不可用拙力,乃用阴 阳松紧之提拔,以利于气通督脉。吸气时应轻拔,发力与呼气时 则紧拔。

十八、腹

腹,有腹和小腹之分。腹藏中气,小腹藏下焦之气,丹田藏 于小腹,腹腔要沉腰坐胯。通过气沉丹田的锻炼,可使腹部的韧 性及抗击打能力大大增强,所击之拳的威力也大大增强。

十九、腰

腰,乃是人身一身中节之中也,根节之根也。腰是第一主 宰,一身之劲在于腰。腰为轴,四肢为车轮,运发化力在腰根。 祖师曰:腰中是圆形,劲在腰中生,化发四肢行,舒丹田练内

功。

二十、臀

臀,居腰之下,跨之上。臀要收,尾要后塌,收臀蓄劲。尾 闾是舵,首为船头,吊大椎,下垂尾闾,脊柱中正,不偏不倚, 臀转身转,上下一体也。

浏览7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