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人类历史上最悠 久的运动项目。一人习武,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万人 习武,则可振奋民族精神,强族强国。

古有武林高手十三棍僧,技艺非凡,勇救秦王李世民, 方有盛唐之开端;近有明之武将戚继光,文韬武略,抗击倭 寇,方有社稷的一方安宁;再近者有“南北大侠”、自然门 一代宗师杜心五保卫民主革命先驱——“国父”孙中山,为 生民立命奔走操劳,方有近代民主共和制之建立。共和国名 将贺龙、许世友等文武兼备,雄才大略,为新中国的成立立 下了汗马功劳!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武术都有 其独特的魅力,不愧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今天,我非常有幸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共和国军人。亲眼 目睹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实力节节上升;亲身见证百姓安居 乐业,生活蒸蒸日上。每时每刻我都感觉到自己非常幸福。 但是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身为一名军人,我 必须居安思危,练好一身本领,为人民站好每一分钟的岗, 随时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召唤。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和武功, 是每一位军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军营里面有一句话:“当 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

虽然现在部队里面广泛开展擒拿格斗等教育,但是单纯的肌肉与骨骼的运动是有着一些局限和弊端的。如何利用广 博的传统武术资源来为现代的军事训练服务,如何让武术走 进军营,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在稍微闲 暇的时候,拜山访岳,到处拜师学艺,以冀求得传统武术的 精髓。在尝过了许多的困难与挫折后,苍天不负有心人,终 于让我找到了一位传统武术大家——自然门第三代传人杜飞 虎先生。承蒙恩师厚爱,不仅手把手授吾技艺,还经常耳提 面命,为我讲述许多拳理与做人的哲理,使我日渐成长起 来。

不知道洒了多少汗水,不知道手脚长出多少复又磨掉多 少茧,不知道在悄无声息中慢慢逝去了多少个年华。但我始 终无怨无悔,始终在追求着如何让武术与现代军事训练结合 起来,始终在思考着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加合格的现代军 人。如今,我终于有所收获,这让我欣喜万分。但是转而一 想,我又冷静下来。因为,只有将个人所获毫无保留地奉献 出来与大家分享、研究、学习,这样才能让武术起到更广、 更深的作用。毕竟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不会干涸。这可以 说就是促使我完成本书的最大动力!

传统武术确实是非常有利于现代的军事训练的。首先, 传统武术的功法,能够培元固本,激发人体的潜能。大多数 人都知道,平常的搏击术是需要“力气”的,但是通过局部 的机械训练得来的只是一种蛮力,一种僵硬的死力,是没有 “气”的参与的。而通过练习内功,如自然门的内圈手、上 桩等,则可使人体产生一种浑元的整体之力,达到以气催 力,意到气到力到,从而在搏击中产生惊人的威力。其次, 传统武术蕴含着丰富的训练技巧。如练习自然门轻功,可以 使人的纵跃和攀爬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提高,这非常 有利于一个军人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再者,传统武术蕴含 着丰富的技击方法。如自然门柳叶十八掌、自然门技术法 等,功中有拳,拳中有功,式式相连,环环相扣,应用于军 事搏击,则如猛虎添翼。

为了更加准确、客观、详尽地阐述自然门之精妙,我特 地几次恳请恩师从湖声省临澧县矮架山自然门武馆来到大连 市我所在的营队讲学传功,使我受益匪浅,终于促成本书的 面世!当然,由于事务繁忙,加之本人学识有限,不当之处 实属难免,望武林同道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一、松论

松,要全身经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腰柔百折若无 骨。练功时,自顶至踵,由内至外,完全放松,没有一点僵力。 站无极势,自觉神经中枢松静,思想集中,心平气和,才可以开 始动作。练功时,表里都须松开,全身一切放下,顺乎自然。唯 自尾闾至崩顶,要有意气相贯,若顶头悬也。只有松,气机才能 贯通,只有透彻,气机才能无处不至,才能发出拳术所谓的“弹 簧力”。练内圈手右手立掌左钩提时,两手上下拉时,头顶上顶, 尾闾下拉,脊椎骨节节松开。练之日久,气机就能畅通督脉。练 之日久功深,周身一松如若无骨,只有筋耳。体分阴阳,击打焉 能无力。筋能松开,其余皆松也。

二、匀论

匀,均也,匀和、匀称之意。匀,即走劲道用得平均,如天 行云、清溪中之流水,没有忽快忽慢、忽断忽续的毛病。如果不 匀,则不能完整,则不能周身,则不能一家,则不能上下一气。 内圈手走圈时,转圈速度要匀,不可忽快忽慢。

三、 静论

一尘不染谓之“清”,一念不生谓之“静”。内外皆要清静。 真正懂得清静之人,哪怕身处喧哗吵闹的集市,一样能静心读 书,不受丝毫影响。静是万事万物之原体,宇宙间一切现象就在 这原体中产生。只有心神两静,寂寂空空,才能存得起真心,养 得起真气,才能内外一体,周身四方有眼。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种纯静笃之功夫,不是一学便 会、一蹴可成的。练之越久,才能随心所欲,做到泰山崩于前而 目不瞬,才能“感而遂动,以静制动”。要知“静”并不是 “寂”,“寂”是死的,而“静”是生机勃勃的。练桩功时,要体 会静中求动之感,外形不变,而气机生生不息也。

四、 柔论

练功时,始终要轻松柔和,不可用拙力,僵劲;始终要保持 腹实宽胸状态,处处要求圆满协调,均匀贯串。柔即是刚,刚即 是柔,松松紧紧,柔柔刚刚,变化不定,才是内圈手之真义。内 圈手用柔,并非一柔到底,而是柔中带刚。只有柔中有刚,才不 被敌所乘,刚中有柔,故不致被物所滞;技击时就可以做到,但 依着何处便以何处击之的境界。

五、慢论

内功是在缓慢中造就的,慢能使气遍周身。练习时一定要做 到手、肘、肩、腰、胯、膝等部位扭转,而且在扭转时,一定要 精神统一,即慢慢将全身的劲能与精神化合为一。收时,应以劲气凝聚于窍内;发时,应将精神凝聚之劲尽量达于四梢。运气要 慢,发气要快。特别是负重走内圈手走圈时,特别吃劲,但增长 功力很明显。

六、 定论

定,安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首 先,式式先求安稳,要有定心,要有定力。落脚之后,气沉脚 底,落地生根。如果自己不动,别人怎么用力也无法摇动你。

定者,及人之定力,有泰山崩于眼前而色不变,不受外界之 影响,心不动,意不摇,外力能奈我何。前者重形,后者重意, 前者重外,后者重内,实则有诸内,必有定外,有其意,必有其 形。形与意是不分的,内与外是合一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定。偏则不中,不中则倒;易则不定,不定则倾。如果不中,必 须随时求其中;如果不定,必须随时求其定。唯有中,才能端 正;唯有定,才能发生雄浑的力量。有中定然后有一切势,一切 皆不能离乎中定。定先练心,其后练身。练心要专心一意,气定 神闲。身者,形体也。行动时,要使身体之重心不偏不倚,自然 安适,舒展大方,四平八稳,得心应手。

七、 整论

整,即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神形合一。 练功时,要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掌与足合;肩井照涌泉,节 节贯通。行混元呼吸法时,吸蓄,呼伸,以气催形,全身整体如铸。

 

 

八、 圆论

内功之修炼,要依循宇宙循环的规律,浑然一元,圆而神 通。阴阳的相分相合,在于一个圆字。所以,圆为艺中之源,圆 为术中之母,万变不离其宗,倶在一个圆圈之中。内圈手走圈到 高级阶段,吸气时气能沿腿后侧上升到拳,呼气又循阴经到膻中 下降到会阴顺腿内侧到达涌泉,形成一个圆。圆,一点着地,即 可运转自如,支撑八面。练功时,脊背要圆,前胸要圆,虎口要 圆。脊背圆,一是指脊背的上下之间要呈现纵向的圆弧形,二是 指左右两肩之间成为一个弓形。直者无力、弓侧力生。

前胸圆,一是指两户之前都与重楼之间呈圆形,二是从重楼 至下丹田要呈圆形。横圆也两膀有力;纵圆可使气降丹田。

虎口圆,是使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呈月牙形半圆弧,虎口圆力 外宜,可以促进劲气注于手指。

浏览5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