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偿还一代武术宗师韩其昌(1893— 1988)生前许下的诺言:“武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应很好地继 承和发扬,它不属于我们哪一个人,而是我们祖国的宝贵文化遗 产,我们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献给国家,献给人民。”因 此笔者有责任按照授业恩师的遗愿去总结写出来,把国家的武艺 真实地传播下去,发扬光大。笔者都是甲子有余的老年人,早在 上世纪40年代初从师学艺,已达半个世纪。我们想以此为先导, 把恩师所授各派拳术、器械分别整理出来,献给喜爱武艺的青少 年、关心儿女成长的父母、关心发掘整理武术的理论研究者和教 师学生,献给一切志同道合的志士、仁人。

恩师常讲,学习拳术与做其他事一样,要一板一眼,称为要 有板有眼地学,要循序渐进地学。笔者初学拳始于金刚拳,从基 本套路与定式腿法入门,是规规矩矩、有板有眼地进行的,这种 基本功的训练让人终身受益。初学拳的人一般都梦想不下多少工 夫、不用多少时间就可以掌握学成,其实那是不切实际的妄想。 汉朝哲学家王充说过:“不学自识,不问自知,古今之事,未知 有也……故智能之事,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因此,学拳与办 一切事情一样,都要经过系统的、长期的、坚韧不拔的艰苦磨 练,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学成。历代武艺超群的拳术名 家、武林高手都是下过一番苦工夫,超常规尽自身最大努力,加 上名师严教与方法正确才成为名家,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么说 来,是否中国拳术就难学难记难用、高不可攀?不是的。根据我们多年学习实践体会,产生这种认识偏差,关键是对它的规律性 缺乏深入的了解造成的。一旦对其规律性的内涵有了透彻研究, 就由难变易了。学习难易与时间长短、掌握快慢与运用自由度, 都决定于自己刻苦努力的程度、名师指导与方法正确,这是成功 的必经之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金刚拳规律性强, 好学易记,操练直观,便于实践。先学定式定路练“趟子”,在 熟记基本手势、腿法、架势、套路的基础上,再学习金刚散手两 人对打对练,准确明了一手一势一腿一脚的使用尺度与着力点, 就是说在定位定时严格规定的基础上,演习成熟后再跳出框架竞 自由。常言“拳套有限,而拳意无边”,常练常新,温故知新, 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三人都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四 十年来奔走在高山峻岭、大河上下,为了向大自然要宝藏,忍受 着高山缺氧的严寒、戈壁沙滩大漠的酷暑,战胜了艰难困苦,为 祖国地质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在与大自然搏斗中没有退缩, 意志更坚,得益于良好体质,虽在四十年罕劣环境下磨炼,而今 眼不花耳不聋,无任何疾病,还能窜奔跳跃,摸爬滚打。毫无夸 张地说,是由于自身几十年来经年不息的刻苦练功、坚持不懈磨 炼的结果。身体是个无价宝,没有好体质,再有本事、才华,也 无法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健康的身体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我们的信念,是能像为人类奋斗在荒滩大漠找寻宝藏的人一样, 愿在茫茫群山之中为他人开拓一条理想小路,走向健康的捷径, 使广大青少年有一个体魄健壮的身体,为祖国去建功立业。一切 事物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拳术本身就是自然发展的产物。笔者 根据韩其昌恩师传授记录,结合自身练功心得和体会编写成此 书,所写有不足之处,期望武林同仁和广大读者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几次请教师叔韩俊义老前辈,高龄老人 仍能以精湛的招式指点套路,并对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金刚拳及梅花桩等武艺,以发扬国粹,使之流传后人,不至泯灭无传 以精练语言告诚笔者。本书能与读者见面,是师叔的指点与诸师 兄弟的努力结果。

最后应当提到,在本书成稿过程中,照片提供者为李佩基、 陈树昆和本门弟子李琢光,摄影由地质矿产部傅长春摄影师完 成,其中部分摄影由丁宝源和孙喆华完成。对本书成稿提供帮助 的人不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

1992年秋于北京

武术是运动身体之方法,然而绝不等于是游戏、舞蹈。中国 武术不仅是健体强身之瑰宝,更是锻炼搏斗技能,是借身手足之 伸缩起落进退以击、以格而击败敌手之拳勇及防身护体之术。拳 最初是人类从事简单劳动时,为自身生存向自然界作斗争如狩 猎、打斗、厮杀及仿生物形态而互相嬉耍、喜庆娱乐、祭祀活动 等等的思维表达方式,这在远古的岩画及壁画中都有反映。拳初 始没有一定的形状,多一手或少一个动作都一样。到后来,生产 产品有了剩余,劳动进一步细化,才使它逐步规范化。然而不同 地域、不同民族生活习俗不同,向大自然作斗争的方式不同,其 演化差异较大,各成体系。人向大自然作斗争是多样性的,而人 自身在大自然中也得到了锻炼与补偿。孔子擅长射箭、御车、登 山和田猎;管子说,拳勇是大腿和胳膊强有力而出众独秀者;孙 子讲,只有强壮才能搏刺;荀子讲,齐人兴盛技击,赵人重士卒 之勇,而秦重技士。凡此,说明古人注重武技,以此作为大战之 助、军事技能的基础。

再者,中国拳种衍生的武文化,与古朴哲理相联系,与道、 佛各教盛行密不可分。.反映在拳理中,即常讲阴阳、五行、八 卦,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指导攻防矛盾的化解。文字是记录语 .言的符号,而拳术是无形语言的先导。一个文明发达的人类社会 是必须有文字的,而拳术比文字反映文明更早,同时,其延续也 像万花筒中的图案般变换多彩。自唐少林寺僧昙宗等佐太宗平王 世充,后其徒以技击授人,称少林派;到宋朝武当丹士张三丰以技击得名而绝技显于世时,从此少林、武当两派为世人所推崇。 自此门派众多,各派拳术套路繁简不同,造诣各异,名人武士层 出不穷,各门派都有过辉煌业绩,然均不出内外两大派。

明清之后,洋务大开使武术衰落,学习国外成为风尚。我 们从不反对学习外国好的东西。我们三人是学地球科学的,是 满怀豪情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科学进而丰富本国的科学知识的。 关键在于不能忘记自己的好传统,不能妄自菲薄。英国的李约 瑟博士在他所编撰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中国文明时说: “人类历史上的一些很基本的技术,正是从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 的,只要深入挖掘,还可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本着 继承、发展、发扬古老文明象征的中华武术是有着历史意义及 现实意义的。

金刚拳属于戳脚门派。它重手眼身法步,尤其重腿脚功,是 北腿的主要代表之一。拳谚云:“拳打三分脚踢七,有拳无腿难 臝人,抬脚进步打满门。”戳脚派套路很多,在河北深县一带, 有金刚架、金刚捶、华拳、八翻手、四行拳、罗门八步、二郎 拳、哪吒拳、九枝子等众多套路,均应属此派范畴。这些拳种都 含有玉环步、连环步、鸳鸯脚,这些步法在金刚拳中都有练习 法。如鸳鸯脚是一种腿脚功夫,它形似鸳鸯,是成双成对的两个 脚法组成进退连环不断的招术。传言水浒传中的武松惯用此腿 法,他运用“玉环步鸳鸯脚”打败了蒋门神。

金刚拳按初始学习渐进方式可分为八趟,每趟练习称为“踢 趟子”。学会以后,可以分趟子演练,亦可连续几个趟子(套路) 演练,其掌握尺度要按自己功夫深浅、气力结合适度而定,不可 过努而伤着身体。

其昌老师晚年曾多次给我们讲,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酷爱 武术。在老家河北深州这个武术之乡首先学习金刚拳,约在公元 1906年至1910年间,先后拜“飞刀”王玉栋、韩玉亭、沈老

凯、李提铭、刘老望(观)、李老遂和“大杆子”王耀先等名师学 艺。时年十三四岁的韩其昌跟李提铭学棋枪、套刀时,李提铭师 爷已年过60岁。他先在河北饶阳北官屯学习棋枪,后接李师到 深县继续学习棋枪、套刀,先后学习了金刚拳、罗门八步、小梅 拳。后李老遂传授了迷魂巴掌、巴掌套、吞袖锤等。继之,他又 学习本门派的众多套路与散手(称手套)。戳脚功夫是韩其昌老 师启蒙拳脚的基本功,有此深厚功底后,学形意、走八卦、演太 极,后专攻梅花桩。经数十年磨练,精益求精。学百家拳,行万 里路,终不坠其青云之志和执著追求,终成一代宗师。

其昌老师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种态 度终身如一。他在20世纪30年代入京师,不论在大学还是在师 大女附中、木贞、贝满女子学校或在志诚男、女中学任教,以至 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大学任教,都始终如一地以武德为传授武 术之首务,强健学子之体魄,使武林瞩目,开武林一代新风,故 桃李满天下,且大都业艺卓超,德泽高华。

产生出这部书的想法源于1984年。在北京市梅花桩研究会 成立前后,韩其昌老师曾几次讲道:“我一生学习过多个门派、 各种拳术。现在国家提倡献艺、献书,发扬传统武术。你们都是 多年坚持学习、艺已上身之人,应当尽快把我传授你们的东西分 门别类地整理出来,不要混淆。俗话说,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 字;不学哪家拳,不知其劲道、奥义之所在。只有多学多练,才 能融会贯通艺上身。”

本着授业恩师的心愿,我们将金刚拳这个传统武术宝库中的 一个组成部分,按恩师传授方式加上自身体验整理成书,于 1992年完成,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出版。转眼间到了 2006年, 回首看此书稿仍有不足之感,特此在跋文中写出师传、体验要义 列于书后,供后来人学习提高。

再者,.当时作者李佩基的拳照为60周岁,陈树昆已是62岁,所摄照片已难以达到年轻人那种精气神饱满的状态,但却比 图画更显真实。

本书准备出版时,得到学生胡庆明、林旦航、承金、阮鸣和 黄静等的大力帮助。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陕西榆林市榆神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王连 祥董事长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浏览3,0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