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节 奏
节奏又称节拍,也即物理学中的频率。在剑道中,通常定义一秒钟为一个节拍, 一般而言,在一个节拍中要完成攻、防,攻、攻,防、攻,二个技术动作。在严格的 意义上,剑道里的节奏,说的是单位时间里,单一动作完成的次数。这有些类似于音 乐中的“拍子”的概念。有效的攻防过程会形成跌宕起伏,快慢相济,轻重有序如音 乐中的旋律一样的美感,就象步步展开的田园乐章一样,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美妙无比。在剑道格斗中,连续的攻击与防守在时间方向上会构成一连续的动作链。 这些链在同一时间度里,自出击至退足对峙,或掠过对峙,完成一个回合的快慢,就 形成了不同的节奏。把握对方节奏的规律,就可以预先对应,抑或用加速,或用减缓 打乱其节拍,使其动作失衡。这一原理在商业竞争中,也是常用不衰的技法。
对于节拍,日本剑道早在三百多年前江户时代的宫本武藏和柳生宗矩手里,就 已有了系统的阐述,并形成了连续形态下的“兵法”观念。国内武术界,曾也在十 几年前就有人着手试着探索此命题。然而至目前,真正对此有所发现的还是要属武 星李小龙,其早在生前即已对这一领域有了系统的理论。他的“截”的原理,彻底 动摇了以往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中的“接招”概念,突破了以“你来我往”理论,永 远走不出去的时间“怪圈”。自此,“有一招来,必有一招接”的国内传统武术竞技 思维定式,才终于彻底改观。
其原理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挪过来,略作分析:
其一、对节奏的判断,可以使自己对攻进来的动作,作出预见,并兼而作出冷 静的控制。在这种处于“先机”的防守心态下,还可以作出对应技施用中的选择,从 而能主动地、从容地、针对性地选用最适合的招式,完成“技巧选择”®过程。
其二、由此,可以在节拍上超越对方,领先做出动作,置对方只能处于跟随应 对的被动“后机”地位。剑道中的“出端击”“出击”即是这一原理的应用。
其三、可以减缓攻击速度,延长节拍,在对方匆促跟随转换“节奏”时立即接 续完成快速的技术性动作。一般来说,在对应技中,一个姿势很难在一个节拍内再 做出二次转换,凡能施上技者,若瓮中捉鳖,囊中取物,出手事成,十拿九稳。剑 道中令许多人迷惑不解的“挑击”和“压手”技,即贯以了这一思想。
其四、断绝对方实施连续技的前提条件,使其无法完整地完成一个节拍,并做 出转换。这一技法,在“拔击”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其五,以自己的“节奏”控制住对手的“节奏”,使自己在处于制先的、领先的
①“技巧选择”是西方竞技体育中一种视时间、区域和相对方的动作,选择最合 追的技术、战术的能力和意识。
“节拍”中,牢牢把握攻击的主动权,稳固地处于绝对“占先”的地位。
十、呼 吸
这是大家似乎都会的一个本能,但世界上真知道此道的国家只有三个:印度、中 国和日本。只要不是把它的效果神奇和推广到魔力,且到法力无边的地步,这的确 是一种科学的技巧。通俗地讲这是一种“无氧代谢”释氧,而形式上的超量摄氧的 “过氧代谢”过程。
剑道的呼吸讲究腹式呼吸。其实在运动过程中因为要“屏气”,所以,以最大限 度的吸氧摄入量,完成“无氧训练”为其实质。从剑道施技需要而言,非如此形成 的深式腹呼吸,则难以维持剑道动作的连续性、隐蔽性,并形成凶狠而准确的连续 击打。
应用这一技术时,通常出招为呼,回招为吸。在连续动作时,则不呼也不吸,“屏 气”而为之,直至最后一击,大喊一声,方余气皆出,不存一丝滞留之呆气。在初 涉剑道时,可不必作这样的要求,顺其自然,练久了每个人的呼吸节奏都会自然而 然地改变。
从健康上来说,腹式呼吸有助于有限无氧运动的完成和心血管系统的过氧反应。 一个新的动态呼吸方式的建立,尤其是它的“无氧过程”,必然使身体的同化过程产 生新的适应性。这种建立在更高摄氧量和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基础之上的身体内部 的新的平衡态,对身体的有益,当然是无须多言的了。
十一、着 眼
可以将视觉感应看成是一系列半径不等的同心圆周,由近而远由小而大成圆锥 状排开,分成中心视觉区和周边视觉区。据此,视觉的半径范围因距离而改变,愈 近对方愈小,愈离对方远则愈大。剑道里的“着眼”即是指的已方之目光看哪里才 好。
道家对着眼有很深的研究,以至于对其修炼居住之地的房舍都曰:“观”。观 者通揽事物之全体及所涉之周边;而“看”则是集视力于一点,直视其形状而已。 剑道则是“观”的体现,观其上、观其下、观其四周,达穿其身,至极致者为洞 察一切。
初学者,尚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周边视觉,可以注视对方的剑尖与右拳,因为最 初的动作可由剑尖和拳这些最先突前部位显露出来。熟习者,可目视其双眼,目能 示意,对方的动机可由此“心之窗”而比拳或剑尖,较早地显露出来。更精熟之人, 可以在专注于中央视觉目标的同时,以余光看到其整体,体味其心意,洞察其弱点,知其全然。这正如以电筒之光环,照牢中心,亮及周边,探及其里锁定也。
另外要注意的,是“着眼”的暂时“死机”,即“眨眼”。眨眼可以使脑海中的 视觉屏幕“全黑”一片,在眨眼的同时,身体会本能地停止反应活动。在剑道练习 中,这是很忌讳的事情。
一般眨一次眼约0.2-0.3秒钟,恰好是一次击出的充裕时间。一且眨眼,不但 要停止自己的动作,而且还易遭受对方的一次对不设防的从容打击。按节拍计算, 即要输掉攻与防一个“节拍”,其后果是很危险的。实际中,只能在完成二个节拍以 后,才能有空隙可供眨眼,在此以内的眨眼就意味着挨打和失败。
剑道中都有“睁眼”进行连续攻防的专门练习,也有其他一些辅助性的练习。不 过,看旁人训练而不眨眼,是一种较为肴效果的简单易行的方式。一般,通过二、三 个月后,多数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十二、气
“夫战,勇气也。”剑道中的气是一种具有复杂的多元内容的概念。“气”最早见 之于《易•系辞上》: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显而,《易》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 物质。
在现代生理学中,气又被认为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特性为生理基础,并受到内分 泌腺的稳定的活动规律的作用和支配。据此,气在心理形成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气质, 即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它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 及动作的灵敏或迟缓等方面。
然而,按照传统剑道的理念,对气的诠释,有二层涵义:
一是指精神状态,也即习练时应对各种情况的情绪反应模式。这直接决定了格 斗中,人体对外界信息转换过程的反馈效率及对“稳定中心”的选择和对人体系统 的控制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应对各种情况的心理态度,较为稳定地支配着情绪产 生的选择过程。其低层次的选择,是使人的精神状态保持正常的情绪反应模式;其 高层次的选择,即是源自于孟子的“集义所生”,“可成浩然之气”,即《孟子•滕文 正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可谓是气 之精神范畴的最高境界。
气的第二层涵义是指“气势”,即“气”的物质形式,也即剑道者的行为表象。此说, 出自道学万物由气形成的思想。《庄子•知北游》:“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 则为死。”因而,力由气生,则为力气,集全身之气于力而发,则为各种动作的基础;而 气生势,现于表,则为气势,显现为一种静态的蓄势待发,这已是一种“能量”的显示。
根据上述三种涵义,剑道的气,在内容上可归结为,心理情绪、协调身体的思 维能力和使体能集注于外在目标的程度。
剑道的气十分重要,它体现了精神和身体的协调同一,并基于此而产生“剑、气、体”合一的系统耦合的稳定性。由此而形成的气势,可使人精神饱满,姿势严整,无 所畏惧。
然,气势的最高表现形态是“无”,指气势达到“无天相、无地相、无人相、无 众人之相”的地步。在这种气势中,人已是将生死、利害、成败都均已置之度外,惟 存从容大度、无牵无挂、无念无想,只求战斗之境地。
剑道的气势,可借“发喊”而最直接地表露出来,这就是剑道中常伴有的喊声。 为了集聚精气并使之与体、剑合一,在剑道中必须要凭藉声音来显露出髙度专注和 “气壮”的声势。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既可以达到激励自己,同时又可进一步群威 群胆增强气势,形成一种非常重要的“场”效应。
之中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剑道中的气的涵义并不包含我们常听到的“气 功”之类的成份。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因缺乏生理解剖学基础,它的内科临床原理, 以往都是建立在经验积累之上的,仅是对区域性局部病理的整体判定。所以,它不 可能以此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充溢于全身的“微循环”过程,作出实验 性的分析和系统学意义上的解释。对此,它只能以抽象的道家行于全身之气的说法 来作为注脚,概括地代替人体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并不排斥其纯经验综合 的科学性的一面和实践条件下的相对正确性。但是,其后,江湖庸医,尤其是卖狗 皮膏药和“大力丸”的人,对此的神化,却使得“气”变成了具有超人般魔力的“功 夫”和特异功能。无异,这已经完全是一种低劣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邪说”或拙 劣的“作秀”了。
更让人可悲的,是一些被号称为专家、学者的人,居然还能以种种“猜想”来 证明命题的存在。这实在已是发展到了一种对科学的亵渎和玩弄之境地。也许这种 精神,正是导致有些武术长期徘徊不前和走向玄秘化、舞蹈化之根源。
因此,这里不得已要说明:剑道场中绝不允许有此类功力。凡超过调养生息、调 整呼吸、调整情绪的“打座”,其他的诸于此类的“气功”,一律不得进入道场。此 实为一防贻误子弟;二防被授人以柄,沦为“异端”、“法轮”之列。
浏览6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