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运动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即对抗性。 双方选手在掌握基本散打套路和技术动作之后,经过一定时 间的训练,在没有固定格式的情况下,依据比赛的规则进行的 一种技术、力量、智力的较量。
三、民族性
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文化孕育而生的产物,在特定的历 史背景下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形式,具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散打与拳击、跆拳道有所不同,同用头顶、肘撞、膝击 的泰拳,不能用脚,只能用掉、绊、擒。与柔道等项目也有所区 别。虽然设擂比赛,但又不同于外国用缆绳围起方形场地进行 的自由搏击比赛。武术散打要求“远踢、近打、贴身摔”,形式不 是一成不变的,不能将其理解为“过去形式”、“历史形式”或 “传统形式”,每一个时期的散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民 族形式并不单一,而是多变和演进的。
一、拳台规格要求第四节散打的场地、器材
比赛时使用国际标准拳台,并要符合以下要求:
尺寸:拳台度为7米,呈正方形。拳台围绳从内侧量为6 米,呈正方形。台面应高出地面至少90厘米,但最多不得超过 122厘米。
台与角垫:拳台应牢固,以免发生危险。围绳之外要留有 50厘米左右的空地。四根围绳柱应对称,四角应有软垫装置, 这样一方运动员在被对手逼至角落,背靠支柱时,就不会因力 量的反弹而给运动员造成伤害。位于裁判长席左侧的为红方, 对角的一方为黑方,其余两角为中立角。
台面覆盖物:台面要铺上毛毡、橡胶或其他具有弹性的规 定材料,厚度适中。要确保台面平整,无杂质,以免影响运动员 比赛。毛毡、橡胶或其他具有弹性的适合材料必须全部盖住台面,而且要用帆布或其他适合的材料覆盖。
围绳:应设有直径3 ~ 5厘米的四根围绳拉紧于围绳 柱上。
台梯:拳台上的三处台阶,有两处是供双方运动员、教练 员和助手使用的,台阶分别设在双方所代表区域的一侧。另一 处台梯设在左远侧的中立角,仅供场上裁判员和医生使用。
塑料卫生袋:两中立角外侧放置两个塑料卫生袋,用于盛 装使用过的卫生棉纸等废弃物。
二、拳套
参赛选手所佩戴的拳套应符合竞赛组织方的规定。拳套 规格由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争霸赛 管委会)制定。
体重在60公斤以下,含60公斤级别的运动员,使用的拳 套规定重量为每只230克;体重在65公斤以上,含65公斤级 别的运动员,使用的拳套规定重量为每只280克。
三、护手绷带
如果运动员手上有伤,必须缠上绷带进行比赛,那么,运 动员手上所缠绷带必须是外科或竞赛专用绷带,每条绷带的 长度不得超过2.5米,宽度不得超过5厘米。绷带上不得含有 药物成分。
四、服装护具
运动员的短裤、护裆和护齿须严格按照竞赛组织者的要 求进行准备。比赛前,裁判员会对以上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如 果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运动员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更 换,但这样会让裁判员认为有故意延误比赛的嫌疑,不利于赢 得印象分。短裤的颜色为红色和黑色两种,分别代表参赛选手 所代表的参赛方。
除穿戴短裤、拳套、护裆和护齿外,运动员不得佩戴任何 装饰物,也不得穿戴任何其他服装和护具,但不包含现场医务 监督认可使用的。
五、竞赛应准备的其他设备
劝告牌:长15厘米、宽5厘米的黄色板12块,板上写“劝告”二字。
警告牌:长15厘米、宽5厘米的红色板6块,板上写“警告”二字。
读秒牌:长15厘米、宽5厘米的蓝色板6块,板h写“读秒”二字。
放牌架:长60厘米、高15厘米,红色和黑色各1个。
秒表两块;单、双音哨子各一个;一套带话筒(麦克风)的 扩音设备;扩音喇叭3个;铜铃、锤和铃架一副;计数器12块 (最少8块);体重秤两台;供运动员使用的两套水杯、水瓶和 水桶;工作人员和裁判员用的必要的桌子和椅子;一套急救装 备;救护车1辆或两辆;各种记分表及必要的工作用纸张和办 公用品。
第一节散打技术的总体要求
武术散打技术的总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快、长、重、准、稳、无、活、巧八个字。
快,是指完成动作快。拳谚说“快打慢”“拳似流星”“发腿 如射箭”,只有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拳,才能实现“先发先中” 和“后发先中”的打击效果。快主要表现在反应快、动作快和位 移快三个方面上。
反应快,即从观察、判断到行动这一过程中做到敏捷、迅速主动进攻时,要主动寻找战机,创造能够击中对尹的机会, 主要通过与对手打时间差来完成进攻。防守反击时,密切注意 对手的动作意图,以便先发制人,迅速转换战机。
动作快,即从开始进攻到击中目标这一时间段,尽量将其 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使用各种组合和单独技法时,在保证完 成质量的前提下,要做到干净利落,动作之间相互转换的速度和速率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位移快,即身体的移动速度要快。散打的击打动作是在肢 体的不断移动中进行的,因此,只有保证身体的姿势,移动方 位、角度等都恰到好处,才能实现有效击打。身体位移主要是 通过步法的移动来实现的,所谓“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 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长
长,是指进攻动作要具有伸展性。在身体重心稳定的前提 下进行的击打动作,身体各关节的协调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 肢体为了完成动作所进行的具有一定伸展性的动作对于攻击 的力度,以及攻击的范围都是有帮助的,同时具有限制对手反 击动作发出的作用,真是“一寸长,一寸强”呀!
在技术训练中,无论是做空击练习,还是利用辅助器械完 成的练习,都要做到放长击远,以良好的动力定型完成有效的 击打。
三、重
重,是完成动作力量方面的技术要求。中国武术散打较为 注重“以巧制胜” “以巧制力”,但在技巧训练当中对功力加以 强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假使动作的发出者善于运用技巧,但却 无法拿捏动作发出的力度,这样不仅会造成力量上的损耗,同 时也无法实现有效地进攻,无形中给对手留下了反击的机会。 巧,是指运动员对整体技术的运用能力,而重,是指单个动作 的完成力度。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散打运动员片面追求功力而忽视对 散打技术的运用,或片面追求技术而忽视功力都无法实现有 效的进攻和反击,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依存的。巧与力各 自所产生的功效有所不同,可独立存在,也可结合为一个整体 来使用。
散打动作需要在力量的支撑下来完成,技术动作要协同 身体各部位的转动、扭动和移动等角度上的转化来实现,进而 发挥出自身的整体合力。在力的表现形式上,要具有爆发性和 聚合性,切忌使用僵力。
四、准
准,是指动作的着力点,参与动作的肌肉收缩是否准确。 力点是击中对方的接触点,因运用的技术动作不同,力的着点 位置也会有所不同,一旦力点偏离准确位置,那么,动作将无 法有效地完成,同时也极易受伤。
任何动作的实施都是在骨骼的支撑下,肌肉纤维组织、神 经系统、机体器官、血液等协同配合下完成的。单就肌肉在动 作发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言,参与动作的主动肌、被动肌和 协同肌的有力收缩是动作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做到 准确,只有运用恰当的肌肉力量才能做到机能节省化,再配合 正确的呼吸方法,以气摧力,实现有效的击打。
五、稳
稳,是指完成动作的稳定性。在激烈的对抗搏击中,想要 保持身体的稳定性,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相互作用力,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愈大,反作用 力也愈大,如果重心不稳,在攻击和防守对手的时候,很容易 因反作用力造成身体失衡而跌倒。
在动作发出击中对手后遇到阻力,运动员要立即调整身 体姿势,以稳定重心,从而为下一个技术动作的发出做好 准备。
散打技术虽然有“长”“重”的技术要求,但都须在身体重 心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所以,运动员要尽量避免身体重心偏 移,以免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
六、无
无,是指动作的隐蔽性、突发性。所谓预兆是指人无意识 地将自己的进攻意图通过细微的动作变化表露出来,这是散 打运动员较容易出现的错误。
常见的预兆动作有发力前的龇牙咧嘴、怒目瞪眉,以及出 拳击腿时先回收脚的习惯动作等。在击打动作发出前,任何预 兆动作都可能让对手有所防范,因而无法进行有效地进攻。因 此,在训练中要注意避免形成预兆动作,养成良好的击打习惯 是减少错误动作发出的重要手段。
七、活
活,是指相邻动作之间的快速灵活转换。要实现动作的灵
活转换,首先要保证身体姿势的正确性,脚跟稍向上抬,身体 前倾,有利于身体的快速移动;保持四肢肌肉的适度放松,便 于快速启动;重心放在两脚之间,以实现动作之间的快速转 换。活的技术要求,还体现在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操控能力、 步法移动的范围等内容上。
八、巧
巧,是指运用技术的方法要巧妙。散打单个动作发出后产 生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而每个动作本身只是一个固有的模 式,并没有巧妙之分,在动作发出者使用后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效果,这些作用效果可大可小,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 散打运动具有技击完整和随机应变的技术特点,所以,为动作 之间的巧妙运用提供了合理的创造空间。
俗话说“巧制力”“巧制快”“以巧取胜”,所以,在运用散打 技术动作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动作之间的巧妙玄机,以争取 到有利战机,实现用最小的消耗得到最大效果的目的。
浏览1,2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