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拳击、散打比赛,看到两名运动员都是全力以赴,互不相让,他们的拳脚打击很有力 量,但很少把对手打伤,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运动员戴上的拳套和护裆起了很好的保护 作用。
力学原理告诉我们:压力=压强X面积,这里的压力指打击力,这里的面积指打击面,在 打击力一定的情况下,压强大小与面积有关,面积越大,压强越小,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戴 拳套后,在拳头外面好像包上了一个大皮球,击到对手后,增加了打击面积,减小了压强,对 人体的损伤相应降低了。如果打击力量相同的话,用拳打击时,因拳头打击面积比拳套的打 击面积小得多,因此它的压强大,换句话说,就是对人体可产生较大的损伤。
另外,拳套内的棕丝、羊毛等软物,使拳套变得柔软而有弹性,在击到对手后,拳套起到了缓冲作用。根据力学公式:F=m 在打击质量和打击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拳套的缓冲作用使接触到对手的时间增加,这就意味着打击力量减少。如果不戴拳套的话,拳头接触到 对手的时间较短,在相同情况下,打击力量就大了。
护挡保护外生殖器的原理,与拳套的保护作用基本相似。护挡四周边缘也有柔软物包 裹着,并与大腿根部(靠近腹股沟)处接触,在裆部被击中后,坚硬的护挡把所受的打击力分 散作用于四周,避免了外生殖器冲击性的打击。
可见,戴拳套和护挡进行训练和比赛,对于防止发生伤害事故,提髙训练质量等都有很 大的作用。
五、屈伸性腿法比直摆性腿法优越的原因
运动员在发展柔韧、速度、力量等素质时,腿部常常伸直作各种踢腿练习,而在实战时为 什么直摆性腿法用得较少,大多数都用屈伸性腿法打击呢?这是因为屈伸性腿法打击时,大 小腿折叠,腿部质量靠近髋关节转轴,质量比较集中,它的转动惯量小,直摆性腿法则相反, 腿部的质量离开髋关节转轴较远,质量分散,它的转动惯量大。
如果它们要得到相同的角加速度,前者所需要的肌力矩较小,也就是完成动作所用的肌 肉力量较小,比较省力。后者则需要的肌力矩较大、完成动作所花费力量大,这样就比较吃 力。如果我们用相同的肌力矩作屈伸性或直摆性腿法,前者摆动时,因转动惯量小,得到的 角加速度大,换句话说,它的出腿速度快;后者摆动时,因转动惯量大,得到的角加速度小,就 是它的出腿速度慢。
另外,屈伸性腿法打击时,腿部肌肉(大腿前、后肌群、膝关节伸肌等)更多地直接参与用 力,因此它的打击力要比直摆性腿法更大。
运动员平时做的直摆性踢腿练习,对拉长腿部靭带有很好的作用,还加大了练习的强 度,可以更好地发展肌肉力量和速度,对高质量地完成各种屈伸性腿法是很有帮助的。
六、起腿时支撑腿要作适当弯屈的原因
起腿时,要求支撑腿屈膝,膝盖向下垂线基本上在脚尖的位置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 们可以先做一个试验:如果我们一脚提起,另一脚以单腿直立或单腿屈膝站立,然后各让同 伴推一下,可以看到,单脚屈膝站立姿势比较稳固,并且不容易被推倒。
运动力学知识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体的稳度与重心高低有关,单脚 屈膝站立与单脚直立相比,前者具有身体重心较低、稳度较大的优点,身体比较容易平衡。 后者的身体重心位置髙,它的稳度就较小,也就容易失去身体重心。因此,起腿时,支撑腿应 适当弯屈。 •
支撑腿适当弯屈,还有利于加强肌肉力量,弯屈时使它的有关肌肉群——股四头肌、臀 大肌、小腿三头肌等拉长,根据肌肉工作原理,增加收缩前的初长度(生理范围内),将提高这 些肌肉群的兴奋性和收缩力量,由于肌肉群处于收缩前有利状态,使支撑腿用力时爆发出强 大的力量,对支撑腿稳固支撑及身体平衡能力等都有很大帮助。
七、按体重级别进行比赛的原因
看过拳击或散打比赛的观众都知道,运动员打击力量大小,常常关系到比赛的胜利或失 败。力量是比赛中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武术中向来有“一力压十技”的说法,力量较大的运动 员,可以压制对手技术的发挥。
拳击与散打比赛按体重级别比赛与下列因素有关:
(―)运动员体重与肌肉重量、身高的关系
一个人的力量大小是与肌肉的质和量密切有关的,成年人的肌肉占全身体重的40%~ 50%,如果一个体重100千克的运动员与一个体重50千克的运动员作比较,两个运动员体 重相差一倍,他们肌肉重量也相差一倍,很明显,他们的肌肉绝对力量大小就会十分悬殊。
除特殊体型外,一般来说,体重大的人身材比较髙,体重小的人身材较矮。拳击或散打 比赛中,身材高矮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身材高、身体重的运动员,不仅肌肉绝对力量强,而 且身材和四肢较长,他们的打击距离也较长,他们能在相对远的距离击到对手,而身矮体轻 的运动员,身体条件较差,不具备这种优势。
(二)体重与打击力置、忍受力的关系
打击力量可以看成参与打击的质量和打击加速度的乘积。如果两个体重不同的运动 员,打击时只用局部肢体的重量(如一条腿或一只手臂的重量),因参与打击的质量相差不 大,假如他们的打击加速度一样,那么,他们打击力相差也是不大的。但如果运动员作重击 时,用他们各自的体重“摔”出为参与打击,即打击质量增加,他们的打击力就会有较大的差 别,体重100千克的运动员比体重50千克的运动员的打击力要大得多。在双方运动员力量 基本相等的情况下,他们所进行的身体接触,体重大的运动员,身体移位小,而体重小的运动 员,身体移位大。
身体魁梧的重级别运动员,他们肌肉很发达,骨骼十分粗壮。受击时,发达的肌肉像一 层铠甲,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粗壮骨骼的抗击能力强,不容易折断或受伤,因此身体忍受力就 比较强。我们常常在重级別和轻级別运动员的实战练习中看到,重级别运动员被击得很重, 一般也不会发生伤害事故,反过来,重级别运动员看上去打击力量不太大,也会使轻级别运 动员受不了。
如果拳击或散打不分体重进行比赛,体重轻的运动员要想取得胜利比较困难,还随时会 发生伤害事故,体重轻的运动员当然不愿意与重量级的运动员对抗。
可见,按体重级别比赛,就是运动员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技角逐,对于比赛胜负也就 比较公平了。
后 记
我的父母亲喜欢听评弹,使我从小就受到评弹艺术的熏陶。我少年时代更喜爱听评话, 《三国》《杨家将》《岳飞》《隋唐》《英烈》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通过评话艺人绘声绘色的说表,仿 佛将我带到了遥远的古战场,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在我眼前栩栩如生。他们胸怀大志,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同时他们又身怀超群的武艺,成为我们现代人敬仰的功勋伟烈之士。 我之所以对技击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实是受评话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时逢十年浩劫。当时武斗成风,搅得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想学些武技来防 身。我在这样的政治大背景下选择了以技击防身为研究课题并正式开始练武,并一练而不 可收。我在名师指导下学成形意、八卦等内家拳,后又觉得拳击实用,平时有较多的实战机 会,便在精武体育会老师们指导下练习拳击。
1985年,我根据拳击前辈郑吉常的技术特点,出版了《拳击人门》。我牢记“满招损、谦 受益”的古训,在《拳击人门》的基础上,增加了另一种技术风格的内容,并汇集武术名家技击 腿法的精华,编写了《防身搏击术》初稿。但此时命运给我开了一个玩笑,使我十年蹉跎,赋 闲在家,使我深感惆怅与彷徨,《防身搏击术》的出版已成为奢望。
时光流逝,星转斗移。1997年校领导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我又回到久违的教师岗位。 在学校与体育教育部新班子领导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材成为风气,领导经常鼓励我们多作 贡献,为校争光。我在完成《家庭捶摩保健》的出版工作后,紧接着对《防身搏击术》作了修 改、充实、定稿。
《防身搏击术》在湮没了十五年后又重见天日,并在我退休之前出版,我的心情无比激 动。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校教务处、体育教学部、宣传部、艺术系的领导对我作了热情鼓励与 支持;蒙拳击、武术前辈徐德馨、吉常蔡鸿祥、沈长根等人作了技术指导,并蒙邓树勋、1林剑固等教授协助并审定部分初稿,还蒙博士生导师虞定海教授,赵光圣、张维骏 等副教授作了全面评审,冯延平、张谷声老师为本书拍摄了照片;马妍旻、李蓓、陈洁等小姐 为部分照片作了电脑设计与加工。定稿后,请校体委主任孙佩雷副校长作序,在此一起表示 感谢。但本人水平有限,定会有许多不足或错误之处,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提高。
浏览5,3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