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学会拳法或腿法后,不能马上在沙袋上练习
很多人在刚学会拳法或腿法后,想增加打击力,就马上到沙袋上练习,但效果很不理想,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运动技能是一种条件反射,从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和发展来看, 有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那就是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过程。
由于刚学会拳法或腿法,有些人对动作要领没有完全理解,出现动作僵硬和多余动作, 这是由于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此时就在沙袋上练习,需要肌肉更用力,臂部与腿 部的不同肌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就更难以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作强烈收 缩动作,动作必然更僵化,出现动作错误也更多了。有些人运动基础较好,由于大脑皮质运 动中枢灵活性强,分化抑制得到了发展,初步掌握了腿法的动作要领,动作看上去比较协调, 进人了运动技能的分化过程,但初步建立起来的动力定型是很不巩固的,在沙袋前,臂部或 腿部等肌肉群需极度用力的情况下,拳法或腿法就会变样,这些肌肉不能协调一致地用力, 出现了僵硬的动作。如果在沙袋上继续练习,可能会破坏正确的技术,并形成错误动力定 型,这样反而影响打击力量的提髙。
只有在学会拳法或腿法动作后,通过一个阶段的反复练习,进一步提高拳法或腿法的动 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巩固,再进而发展到不需思考就能自动地完成动作,在各种复杂的 条件下快速、轻松、准确地做出高质量的技术动作来,此时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 空(间)上已髙度集中和精确,也就是在运动技能巩固和自动化过程阶段,你就放心地在沙袋 上练4吧!
第二节运动力学知识
一、左直拳和右直拳击头动作的比较
前文已作阐明:左直拳击头部的预备姿势和拳击基本站立姿势相同,对手不能预测左直 拳何时出击,出拳时身体转动角度又很小,因此它的打击具有突然性。同时身体斜对着对手 的姿势,决定了左拳与对手的距离较近,左直拳打击到对手的距离也较近,如果左直拳击头 技术较好,防守者因反应时间极短,往往来不及做出防守动作而被击中。右直拳打击时没有 左直拳那样的突然性,身体姿势也决定了右拳到对手的距离较远,右直拳打击到对手的距离 也较远,打击时身体转动角度较大,这样身体转动所化的时间就相对地比左直拳要多一些, 因此打击时易被对手察觉。
左直拳可视为以身体的正中垂直轴(严格地说以身体正中稍偏左处的垂直轴)为转动 轴,它的转动半径是转动轴到左肩的距离。
甲型右直拳可视为以左肩向下的垂直轴为转动轴,它的转动半径是左肩到右肩的距离。
我们从转动运动学公式得表示角速度W表示身体转动的角度“表示身体转 动所化的时间)。
因此在拳击所有拳法中,身体转动得越快(转动所用时间越少),其角速度则越大。
根据公表示线速度,K表示转动半径)。
假如转动角速度相同,因右直拳转动半径较长,故产生的线速度较大。而身体转动的线 速度与手臂出击的直线速度之间有一定的角度,但两者变化与它的合速度成正比例,故右直 拳打击到对手的即时速度要比左直拳快。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表示打击的力量,ZU表示打击到对手的时间,m表示参 与打击的质量,Ami则表示动量变化)。
右直拳打击时要把体重“挥”出去,参与打击的质量大,加上右直拳的打击速度又较快, 因此A/m;就较大。反之,左直拳打击时因参与打击的质量和打击速度不及右直拳,因此它 的Amu就较小。如果左、右直拳的打击时间相同,右直拳比左直拳的打击力量则要大得多。
在运动实践中,左直拳抓住了打击的时间,利用对手出击的一瞬间,左直拳抢先击到对 手,因这种打击(迎击)是相向运动,对手向前冲击得越利害(包括速度和质量两方面),他受 到的打击力量就越大。
左、右直拳打击后人体的转动惯量也是不同的:左直拳参与打击的质量较小,转动的半 径又较短,决定了左拳的转动惯量小,因而恢复原来姿势就较快;与此相反,右直拳的转动惯 量较大,如果没有击中对手,打击后恢复原来姿势相对就较慢,对手可以抓住时机进行反击 (或迎击)。
在训练或比赛中,运用各种拳法时都要注意扬长避短,巧妙配合,即左直拳为右直拳(或 右短拳)创造了打击机会后,再用右直拳(或右短拳)重击P如果一出拳就用右直拳重击是危 险的,也是不可取的。
二、运动员步法灵活的站立姿势
力学知识告诉我们:物体失去平衡的难易程度,称为稳度。易失去平衡的则稳度小,不 易失去平衡的则稳度大,拳击与散打运动员的站立姿势应随时冲破平衡,稳度小对步法的灵 活性反而有利。
站立姿势的稳度大小,与支撑面的大小,重心位置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运动员支撑面的 大小是根据两脚的位置而变化的,两脚的站立距离小,支撑而也较小,两腿微屈,身体重心 髙,如果身体重心稍作移动,重心垂线就要超越支撑面。为了不失掉身体平衡,两脚伴随着 出现补偿性动作-一移步。运动员就是通过移步,在失去平衡的方向上不断地建立新的支 撑点和支撑面。当然,两脚站位距离虽较小,如两膝弯屈较多,因身体重心低了,也会影响步 法的灵活性。反之,运动员两脚的站位距离大,支撑面也大,即使两腿微屈,身体重心较高, 但重心垂线离支撑面边缘的距离相对较远,稳度也较大,不容易失去身体平衡,步法移动的 速度就比较慢。
可见运动员要提高步法的灵活性,必须采取窄站距(即两脚前后站立的间距应与两肩距 离基本相等)和髙重心(即两腿微屈)的站立姿势。
三、阻挡和拍击的防守动作效果比较
阻挡和拍击都是常用的防守动作,但动作的效果却大不一样。
阻挡是在对手用拳法或腿法击来时,用身体某一部位保护好要害部位,使之免遭打击, 但打击力量还是直接作用于人体。对手打击的作用力越大,阻挡时越容易失去身体平衡。 为了保持自己身体的平衡,需要用很大的肌肉力量,还要调整身体的重心位置。对手打击得 重,阻挡部位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
拍击防守时对手打击力不直接作用于人体,即使对手打击力很大,但由于拍击时,拍击 方向与打击力方向相垂直,只要用很小的肌肉力量就能改变打击力的方向,使对手打击落 空,因此,对身体平衡没有影响。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这种力学现象的体现。由此看来, 拍击比阻挡更省力。运动实践中,拍击比阻挡需要更精确的时间。
四、训练或比赛时戴拳套和护裆的作用
观看拳击、散打比赛,看到两名运动员都是全力以赴,互不相让,他们的拳脚打击很有力 量,但很少把对手打伤,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运动员戴上的拳套和护裆起了很好的保护 作用。
力学原理告诉我们:压力=压强X面积,这里的压力指打击力,这里的面积指打击面,在 打击力一定的情况下,压强大小与面积有关,面积越大,压强越小,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戴 拳套后,在拳头外面好像包上了一个大皮球,击到对手后,增加了打击面积,减小了压强,对 人体的损伤相应降低了。如果打击力量相同的话,用拳打击时,因拳头打击面积比拳套的打 击面积小得多,因此它的压强大,换句话说,就是对人体可产生较大的损伤。
另外,拳套内的棕丝、羊毛等软物,使拳套变得柔软而有弹性,在击到对手后,拳套起到了缓冲作用。根据力学公式:F=m 在打击质量和打击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拳套的缓冲作用使接触到对手的时间增加,这就意味着打击力量减少。如果不戴拳套的话,拳头接触到 对手的时间较短,在相同情况下,打击力量就大了。
护挡保护外生殖器的原理,与拳套的保护作用基本相似。护挡四周边缘也有柔软物包 裹着,并与大腿根部(靠近腹股沟)处接触,在裆部被击中后,坚硬的护挡把所受的打击力分 散作用于四周,避免了外生殖器冲击性的打击。
可见,戴拳套和护挡进行训练和比赛,对于防止发生伤害事故,提髙训练质量等都有很 大的作用。
五、屈伸性腿法比直摆性腿法优越的原因
运动员在发展柔韧、速度、力量等素质时,腿部常常伸直作各种踢腿练习,而在实战时为 什么直摆性腿法用得较少,大多数都用屈伸性腿法打击呢?这是因为屈伸性腿法打击时,大 小腿折叠,腿部质量靠近髋关节转轴,质量比较集中,它的转动惯量小,直摆性腿法则相反, 腿部的质量离开髋关节转轴较远,质量分散,它的转动惯量大。
如果它们要得到相同的角加速度,前者所需要的肌力矩较小,也就是完成动作所用的肌 肉力量较小,比较省力。后者则需要的肌力矩较大、完成动作所花费力量大,这样就比较吃 力。如果我们用相同的肌力矩作屈伸性或直摆性腿法,前者摆动时,因转动惯量小,得到的 角加速度大,换句话说,它的出腿速度快;后者摆动时,因转动惯量大,得到的角加速度小,就 是它的出腿速度慢。
另外,屈伸性腿法打击时,腿部肌肉(大腿前、后肌群、膝关节伸肌等)更多地直接参与用 力,因此它的打击力要比直摆性腿法更大。
运动员平时做的直摆性踢腿练习,对拉长腿部靭带有很好的作用,还加大了练习的强 度,可以更好地发展肌肉力量和速度,对高质量地完成各种屈伸性腿法是很有帮助的。
浏览1,6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