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受到巨大的打击力量所产生的振动,沿着下颌骨通过骨路传导,强烈刺激小脑 和脑干,破坏了人体平衡。
刺激了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重击可引起该感受器压力过高,沿窦神经将兴奋冲动 传至延髓,刺激心迷走中枢过度兴奋,心血管系统产生反射性调节,使心搏变慢,血压降低, 心输出量减少,继可引起大脑一时性血供减少而导致休克。
(二) 重拳或重腿法击中腹部的休克现象
腹部受到重击,会击中腹腔神经丛(胸肋骨下的三角部位),可引起腹腔器官反射(高立 茨反射),即由于腹腔感受器受过猛刺激,会出现反射性心跳和呼吸减慢,血压急骤降低,继而引起大脑一时性血供减少而导致休克。
在拳击或散打水平基本相等的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受到打击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一般在 短时间内是可以恢复的。但如果比赛的双方实力悬殊过大(指技术、体力、经验等等方面), 主办单位或台上裁判员为了避免发生伤害事故,有权终止比赛。另一方面,助手(教练员)要 从爱护运动员出发,应该主动扔出毛巾表示退出比赛。
五、比赛中两个回合间的休息与训练中的休息
在比赛两个回合之间休息的一分钟里,双方运动员为什么都坐着休息?在平时训练中 骤然停止运动有什么害处?
(一)比赛回合间的休息
拳击、散打比赛是双方运动员面对面并带有战斗色彩的直接较量,在每一个回合激烈比 赛中,有时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战局的胜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双方运动员的神经和肌 肉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两个回合之间的短暂间歇时间内要求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充 分的休息与恢复,并使能量消耗最少而能量补充最充分,为此目的,采用坐着休息更有利,因 为坐着休息可使:
神经系统和全身肌肉及各器官得到短暂的较充分的放松和恢复。
坐着休息比站着休息肌肉更放松,而肌肉放松时,肌肉中的毛细血管更通畅,血流量 大大增加,有利于肌肉的营养补充和代谢产物的清除,也就是有利于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
坐着休息比站着休息能量消耗少,血液循环和呼吸的负担降低,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
(二)训练间的休息
在平时训练中,即使在激烈运动的间歇和大强度的训练后,神经与肌肉的紧张程度不如 正式比赛,神经与肌肉能量的消耗也较少,而这个休息间歇时间可以比正式比赛稍长,因此, 采取缓慢活动的休息方式更为有利。如运动员经常骤然停止运动或马上坐着休息,往往会 感到心慌气急,胸部不适,以及出现心律不齐等现象,因为运动时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 量很大,肌肉有节律的收缩放松能起到“唧筒作用”,帮助血液回心,如果骤然停下,肌肉中血 管的“唧筒作用”暂时消失,影响肌肉中血液回心,不利于血液循环的改善。
在激烈运动的间歇和大强度的训练后,需要在缓缓的行走中作深呼吸运动,同时放松上 下肢肌肉,这样可以:
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工作能力,为疲劳的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利于消 除肌肉运动所产生的乳酸积累。
对大脑和其他器官的血供有利。
对心肌本身的供氧和营养代谢也有好处。
六、拳击或散打开始训练的年龄
拳击、散打是速度一力量性运动项目,在对抗时,需要运动员发挥最大的身体力量和爆 发力。从小幵始训练,会不会损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其实,少年儿童的早期专项训练, 并不是一开始就学习对抗技术和进行实战比赛,而是以拳击、散打为目标进行身体早期训 练。早期训练的时间一般进入小学前后开始,这时着重增强体质、打好身体基础及训练灵 敏、协调等,训练时要使身体各部位(上,下肢,躯干等)都得到全面活动,内容安排上注意生 动、有趣,应以游戏和模仿性质为主,从中获得跑、跳、投等基本技能,按照儿童解剖生理规 律,科学地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安排适当的运动量,可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由于骨骼的 血液循环改善,增加骨细胞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骨细胞生长,使骨长度增加,横径变粗,骨 密度变厚,骨重量增加,医学研究资料表明,少年运动员比同年龄的非运动员的身高平均高 出4~7厘米。
国外有人调査和研究的结果表明;10~12岁是少年协调能力的发展较快阶段,如果在 这个阶段对少年儿童进行协调能力的训练(包括空间定向能力、动作感受区别能力、对突然 信号的反应能力和节奏能力),定能使这些能力达到最佳化。
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各种身体素质有不同的发展最佳时期:8~10岁是发展柔韧素质 最佳期;10~13岁是发展速度、弹跳力、协调素质最佳期;13~17岁是发展力量素质最佳期。 从小幵始训练,就能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所需的各种身体素质。反之,如果在各种发展身体 素质最佳期以后再接受训练,因为错过了有利的时机,对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必然有影响。
总之,拳击、散打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可以从小进行科学、全面的长期训练,以全面身 体训练为主,并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增加拳击或散打专项训练的比重, 这样,在以后比赛中才能表现出优良的成绩。
七、住校大学生训练时间的科学安排
首先,在校学生都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安排训练时间时要处理好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如 训练时间安排得好,运动量适当,不仅学会了技术,增强了体质,而且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第二,要有长期训练的思想。拳击、散打技术比较复杂,不是短期内就可掌握的。实战 所需的灵敏反应,这是一种条件反射,要通过较长时间训练和配合才能获得。实战所需的体力要求也较高,要结合国家体锻标准进行全面训练,运动量应逐步增加,因此训练要循序渐 进,不能急于求成。有些中学生凭兴趣出发,有时兴奋性很高,一直练得筋疲力尽才停止,有 时很长时间不练,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对学习和身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校学生利用早锻炼,每次练30分钟左右,主要活动内容是发展柔韧练习或单项技术 的练习,在准备活动和短距离慢跑后进行。柔韧练习应包括肩、腰、腿等身体各部。早锻炼 的活动量要小些,如果活动量较大,身体比较疲劳,就影响到上午第三、第四节课的听讲,甚 至要打瞌睡。早锻炼后要休息15分钟再吃早饭。每周下午的训练可安排3~4次,一般放 在放学后进行,每次训练时间为60~90分钟,运动量应大、中、小结合,运动量与年龄有密切 关系,要根据年龄大小来安排运动量。专项训练时,把上肢和下肢的打击动作结合起来练 习。初中学生练习时要注意动作的对称性(左右拳、左右脚均练,不能偏废),如果身体局部 负担过重,或在硬地上做大量的“飞腿”练习,都有可能引起脊柱弯曲和骨盆畸形,同时青少 年时期固定关节的力量薄弱,骨骼比较柔软,因此不宜进行激烈的对抗,防止发生伤害事故。 高中以上的学生每周实战可适当安排,实战的时间短,强度也较低。要防止实战时对抗“加 码”和“升级”,最好有老师或指导在旁进行监督。
训练结束后,如运动量很小,至少在半小时以后进食,如经激烈的对抗或大运动量训练, 要1小时以后进食。运动后为什么不宜马上进食呢?这是与身体血液需要重新分配和植物 性神经调节变化两方面有关。训练时,四肢的肌肉活动激烈,为了满足肌肉工作的需要,要 调集大量血液供应,其中也包括消化和内脏器官的血液,这样消化器官和内脏的功能暂时减 弱了。训练后,肌肉中代谢产物的清除和肌肉中部分毛细血管“关闭”都要一个过程。经一 段时间后,才能逐步增加对消化器官血液的供应。从交感一副交感神经调节变化来看,训练 时,交感神经兴奋加强,使心肺功能随之增强,而副交感神经抑制,消化器官功能随之减弱。 训练后交感一副交感神经强弱转换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训练后不宜马上进食。如果经 常不注意,就可能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有些学生把训练安排在晚上。参加晚上训练,应在训练前2小时左右吃晚饭,使食物得 到消化。如果开饭时间不许可,可以先吃些馒头等点心,避免训练时产生空腹感,或出现头 晕、无力、恶心、脉快等低血糖症状。训练结束休息后再进食。晚饭如吃得太饱又马上训练, 胃里充满了食物,练习时胃部振荡较大,会牵拉肠系膜而引起不适,甚至引起腹痛。实战时, 胃部受到重击,有可能会造成胃出血。从上述身体血液重新分配和神经调节变化两方面的 原因看,训练与进餐时间要科学安排。在晚上的训练中,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运动系统、 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各器官都紧张地工作着;训练后,神经系统还处于兴奋状态,各系统 各器官刚结束紧张的工作,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才能过渡到安静时的状态。为了不影响 睡眠和加速恢复疲劳,要多做些整理和放松肌肉的练习。如果晚上运动量较大,训练时间较 长,训练结束后又没有很好作放松练习,由于大脑神经过渡兴奋就容易失眠,这样就影响第 二天的学习了。
浏览1,9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