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告诫、警告、取消比赛资格:
在比赛中,如有运动员违反规则或不服从裁判的情况发生,则台上裁判员可酌情给 予犯规运动员以告诫、警告或不经警告直接取消其比赛资格的处罚。
告诫:台上裁判员可在不中止比赛的情况下,利用比较安全的时机对犯规的运动员 进行告诫。当因同一类型的犯规而给予第3次告诫时,必须提出一次警告。
警告:台上裁判员在对运动员提出警告时,应中止比赛,并用手势向台下评判员示意 对该运动员的警告。在警告后,如该运动员仍有同一类型的犯规出现,则可不再进行告诫, 直接判为警告。在一场比赛中,一名运动员若受到3次警告,则自行导致取消比赛资格。
二、 犯规动作:
击打腰以下部位,抱人、绊人、踢人、用膝关节和腿顶撞对方。
用头部、肩部、前臂、肘关节进行顶撞或击打,用手臂或肘关节挤压对方的面部或颈部。
利用开掌、掌心、掌根或用拳套侧面进行击打。
击打对方背部,尤其是击打对方的后脑和肾部。
旋转身体抡打,双手抡打,反臂击打。
握住围绳或不正当地利用围绳进行击打。
用角力动作搂抱、压靠对方或摔绊对方。
击打已倒地或倒地后正在起立中的对方。
搂抱对方。
将对方抱住击打或拉住击打。
搂抱、锁挟对方的手臂或头部或反推对方的肘关节。
身体下蹲过低,头部下潜至对方腰带以下。
抱头弯腰消极防御。
比赛中说挑衅性的或不礼貌的言词刺激对方。
当台上裁判员命令“分开”时不向后退一步。
当台上裁判命令“分开”时,不向后撤出一步便袭击对方。
不尊重台上裁判员,不服从台上裁判员的判定并有挑衅性的举动。
有意吐出护齿。
伸直前手的手臂,阻碍对方视线。
三、 助手犯规:如助手犯规,则台上裁判员可根据情况对他的运动员进行处罚。
四、 有关台上裁判员与台下评判员的磋商:当台上裁判员认为一方运动员有犯规情况, 而自己没能看清楚时,可以与评判员磋商。
第二十二条倒下
一、 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下列情况,可判为倒下:
受到击打后,除了双脚以外的身体任何部分触及地面。
受到击打后,体力不支倒在围绳上。
受到击打后,身体或身体的部分越出了围绳。
受到击打后,虽没倒下,也没有躺在围绳上,但处于半昏迷状态,丧失了继续比赛的 能力。
二、 运动员被击“倒下”时,台上裁判员要立即大声数秒。从1数到10,两个数字的间隔 为1秒,并用手势表示秒数,让被击倒的运动员知道秒数。如对方没有按台上裁判员的指令 退至中立角,则台上裁判员应中止数秒,直到他退至中立角,数秒再从被打断的地方继续进行。
台上裁判员数秒时,台下评判员要在评分表中被数秒运动员的相应栏目中填写 “KD”。
如果运动员是因头部受击而被数秒,台下评判员则应在评分表相应的栏目中填写 “KD-H”。
如果使用电子计分器,应由电子裁判员将“KD”记录输人计算机。
三、 有关对手的规定:如果一名运动员被击倒,他的对手必须立即走到台上裁判员所指 定的中立角。只有当倒地运动员站立之后,并且在台上裁判员发出了“开始”的口令时,他方 能继续同对方比赛。
四、 强制性“数8”:在一名运动员被击“倒下”,台上裁判员数秒的进程中,虽然该运动员 在数完8秒之前体能已经恢复正常,准备继续比赛,但台上裁判员仍然继续强制性地数到8 秒为止。
五、 击倒:一名运动员被击“倒下”,台下裁判员数到10秒,该运动员还不能继续比赛, 则这场比赛即告结束。判为“击倒获胜”。
六、 运动员在回合结束时被击倒:除决赛的第五回合外,运动员在回合结束的同时被击 倒,台上裁判员应继续数秒,如数到“10”秒,该运动员将被判“击倒”而结束比赛;如果数到 “10”秒之前能继续比赛,则台上裁判员要立即发出“BOX”(开始)的口令。决赛第五回合结 束的同时被击倒,不数秒,应按时响锣结束比赛,根据双方得分决定胜负。
七、 两名运动员同时倒下:如两名运动员同时倒下,则只要其中一名仍然处于“倒下”状 态,台上裁判员即应继续数秒。若是数到10秒,两名运动员仍然处于“倒下”状态,则比赛即 告结束,然后根据两人倒下前所得的分数评出胜负。
八、 没有受到新的击打第二次倒下:如果一名运动员被击倒下,台上裁判员数到8秒钟 后又继续开始比赛,但在没有受到新的击打之前又一次倒下,则台上裁判员应顺着8秒继续数秒。
九、运动员不立即恢复比赛:一名运动员在1分钟休息后没能立即继续比赛,或被击倒 后10秒内没能恢复比赛,则立即终止比赛,判对方运动员获胜。
十、强制性数8的限制:如果一名运动员在一个回合中被“强制数8”3次,在整场比赛 中被数4次,则台上裁判员应终止比赛,判对方胜(RSC-CCL)。
第二十三条击倒和台上裁判员终止比赛的程序
一、 对昏迷运动员的处理:如运动员因受击打而昏迷,则只有台上裁判员和应召而来的 医生允许留在拳击台内。除非医生需要助手,他人一概不得进人拳击台。
二、 医务处理:在比赛中,因头部受击而倒下的运动员或因头部受重击失去继续比赛能 力而被台上裁判员终止比赛的运动员,要由一位医生当即进行检査,并由一名工作人员陪送 回住所。
三、 观察期:
第一次被击倒或因头部受重击而被判终止比赛:比赛中因头部被击而被判为“击 倒”,或因头部受重击失去继续比赛能力而被判终止比赛的运动员,在以后的四周之内,不得 参加拳击比赛和训练。
第二次被击倒或因头部受重击而被判终止比赛:在三个月内的比赛中,若连续两次 因头部被击而被判为击倒或因头部重击失去继续比赛能力而被判终止比赛的运动员,则在 以后的三个月内不得参加拳击比赛和训练。
第三次被击倒或因头部受重击而被判终止比赛:在一年内的比赛中,连续3次因头 部被击而被判为“击倒”或因头部受重击失去继续比赛能力而被判终止比赛的运动员,在以 后的一年内不得参加拳击比赛和训练。
四、 观察期后的健康证明:运动员在结束了前面所述的三种情况的观察休息期之后,在 重新参加比赛之前,必须作一次专门身体检査,由一位合格的医生证明其身体健康并认为可 以参加拳击训练和比赛,方可同意其参加比赛。如有可能,应作一次EEG的特别检査。如 果必要,还应作CT检査。
五、 因头部受重击而被判终止比赛的程序:当台上裁判员因运动员头部受击不能继续 比赛而终止比赛时,要向仲裁委员会和台下评判员指出须在评分表中注明“因头部受重击而 判终止比赛”。“RSC-H”只有在运动员因头部连续受重击而失去防守和继续比赛的能力, 为了避免其被击倒,台上裁判员终止比赛时方能使用。
六、 保护措施:因头部多次受击而输掉一场对抗激烈的比赛,或在连续几场比赛中多次 被击“倒下”的运动员,在医务委员会的建议下,仲裁委员会可禁止他在今后四周内参加拳击 比赛和训练。
第二十四条握手
一、 目的:运动员有礼貌地握手,表示这是一场符合规则的激烈而友好的较量。
二、 法定次数。运动员要在第一回合开始前、最后一个回合宣告比赛胜负结果后握手。 严禁回合间多余的握手。
第二十五条药物管理
一、 禁止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兴奋剂。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医务手册中颁布的兴奋 剂管理规定适用于本规则。
二、 任何违背上述禁令的运动员及其有关人员,将被取消比赛资格和停止工作。拒绝 在比赛后接受兴奋剂检査者,将被视为阳性,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处罚。任何鼓励运动员拒绝 接受检査的有关人员也将被停止工作。
三、 局部麻醉药品:可以根据医务委员会医生的意见使用局部麻醉药品。
第二十六条体格检查
一、 参加国内比赛的运动员,必须持有市级以上医院作出的其身体适于参赛的证明。
二、 禁止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戴隐形眼镜、聋哑或患癫痫病的运动员参加比赛。
三、 因头部、面部(包括鼻耳)有伤口、创伤、擦伤、裂伤或流血而受到包扎的运动员均不 得参加比赛。轻度擦伤并敷上火棉胶的运动员可以参加比赛,但需经医生检査而定。
四、 运动员手册:由国家体委拳击运动管理中心注册,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必须携带。
五、 运动员在开始从事拳击运动训练之前,应尽可能由一名经过批准的医生对其进行 身体检査,并获得健康检査证明书。应使用医疗程序表,从医务角度记录运动员在训练当 中、比赛过程中和比赛结束后的有关医疗护理情况。
第二十七条临场医生
经过中国拳击协会医务委员会批准的合格医生,应自始至终地出席整个比赛,进行临场 医务监督。在最后一场比赛结束之前,不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第二十八条运动员的年龄规定
参加全国成年组比赛,必须年满17周岁,最大年龄为34周岁,青少年组比赛运动员的 年龄不得低于15周岁。
第二十九条关于直传报道
全国性比赛的宣传报道工作,由大会宣传组负责。
第三十条规则的一致性
全国各地举行拳击比赛,均应按本规则执行。
技击的“技”,含有技术、方法的意思;而“击”则含有击打、格斗的意思。技击,即技术击 打。技击腿法其意就是技术击打的腿法,或腿法的技术击打。
技击开始是以徒手形式进行的,如古代部落战争时的“角抵戏”等。后来发展成以器械 相搏的形式,如春秋战国的“击剑”等,现代技击指两人徒手以踢、打、摔等技法,按照规定的 场地、时间等规则进行对搏的一项运动。
技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拳经》中说:“吾国技击之学,发端于战国,昌 明于唐宋,极盛于明清。”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中盛赞“齐人隆技击”,可见“技击”一词在战 国时已经出现。《汉书、武帝本纪》说:“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可见当 时技击比赛已经深人民间,影响很大。到了唐宋时期,各地已产生了专门性的技击团体。到 了明清时代,技击运动发展更加昌盛,而且当时“打擂”之风甚盛。宋、明、清时期出现技击大 师大多是当时著名的战将,如:岳飞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平倭,由于他们胸怀祖国 山河,练得一身杀敌绝技,为民族立下赫赫战功,其光辉业绩永垂青史。
现在许多形式的技击运动已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如日本的柔道、空手道,韩国的跆拳 道,它们都来源于中国的武术。据颜立才先生整理的资料证明,柔道是中国武术技法中的摔 跤与擒拿的结合物;空手道是广东、福建一带流行的南拳传人日本后,经过演变发展而成的; 韩国的跆拳道,则是一种手腿并用的类似中国北派打法的技击运动,可见中国技击对世界已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广大武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武术运动的套路比 赛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武术运动曾出现过“重套路,轻技击”的偏 向。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体委注意改正这种偏向,武术姓“舞”还是姓“武”的讨论也见诸 于报端。为了挖掘武术技击之精华,国家体委下达了专门的文件,并于1982年2月在沈阳 举办了技击散手试验赛,重新拉开了技击运动的序幕。同年11月,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第 一次散手大赛,十三路精英会师京城,有力地推动了技击运动在全国的普遍开展。散手亦称 散打,国外称搏击。此后年年举办全国性的散打比赛,并与国外各种著名的拳种进行搏击比 赛,中国散打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进一步提髙了中国功夫的威望,并推进了中国武术 走向世界的步伐。
武林中素来有“南拳北腿”的说法,北方拳种也确实注重腿法,在实战中,适时运用腿击 法,其威力是相当大的。拳谚“拳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一寸长,一寸强’’等等,都说明腿法 在技击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武术中的技击腿法按打击路线可分为直线性和弧线性两种,如按动作结构可分为屈伸、 直摆和扫转三类。在多种多样的腿法中,以蹬、摆、点、铲、踹、踩、撩、勾、震、缠等腿法为主, 还有外摆、里合、反摆、平摆、前扫、后扫及各种飞腿等腿法之分。上述许多腿法皆可上下左 右运用,其势之大,攻击力之强,可与拳击相媲美。
从中国名著《水浒全传》中看出,作者精通拳脚,所以在小说中涉及用腿法的情节有多 起。书中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与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这样写道:“郑屠右手 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 在街上,鲁达再人一步,踏住胸脯……”“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 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 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头上,踢着正中,望 后便倒。……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 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起“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 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上述两例说明了绝妙的腿法在实战中均能 发挥强大的威力。
从世界技击运动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中国的散打,还是其他国家的自由搏击、拳击,其 攻防技术已日趋合流,也就是在攻防技术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例如:散打基本站立姿势与 拳击基本一样,由于散打时要注意对手腿法的防守,其站立姿势仅手臂稍下落;散打出现的 正架子与反架子交替的姿势较多,只要在拳击步法中后脚上一步或前脚退一步即可,这些内 容在下篇的“技击腿法”中为避免重复,就不再赘述。
第二章技击腿法
技击腿法按击打路线,可分为直线性和弧线性腿法两种;按动作结构可分为屈伸、直摆 和扫转三类。
第一节学习技击腿法应遵循的原则
原则一:起腿时,支撑腿要配合各种腿法而积极用力。支撑脚以整个或前脚掌着地,膝 部略弯屈,小腿稍作前倾,膝盖向下的垂直线一般落在前脚掌处。
原则二:在上体保持平衡的情况下起腿,这样的腿法打击的隐蔽性强;如果上体先晃动 后再起脚,容易被对手察觉,这样腿法打击的效果较差。
原则三:打击脚击到对手后会产生反作用力,为了取得身体的平衡,身体重心应做适当 前移,以抵消打击反作用力的影响。在对抗中,或在身体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单腿支撑较为 困难,因此起腿时身体重心更要适当移动。在加强防守的前提下,两臂姿势也应作相应的调 整。
原则四:技击腿法中大多数是屈伸性腿法,打击力量也较大,在提膝屈腿时,大小腿要 折叠,起腿打击和收腿时要利用膝关节的弹性;直摆性腿法,起腿时要充分发挥腰髋部肌肉 群的力量;而扫转类的打击腿法,要环绕转轴进行转动。
原则五:起腿与站立的身体重心有很大的关系,有经验的运动员,看到对手身体重心移在 左脚上,就有对手要右脚起腿的反应,反之,对手重心移在右脚上,就知道对手要左脚起腿。
原则六:虽然腿部的肌肉比较强,但各种腿法打击过程中仍要注意动作充分放松,身体 各部分要协调配合。在打击脚击到对手的一瞬间,为了增加打击力量,腿部和身体要有“摔” 出去的感觉。而支撑腿在击到对手的一瞬间,支撑腿的髋、膝、踝关节和大小腿的肌肉群应 处于适当的紧张状态。
原则七:腿的长度超过手臂,腿法的打击程度也应比拳法远,练习各种腿法时,要与身 体协调一致,才可能有效地增长打击距离。
原则八:起腿要迅速有力,收腿要灵活敏捷,实战时,运动员如果只注意打击速度,而忽 视收腿速度,攻防双方的地位也会迅速转化。对手抓住收腿较慢的时机,立即跟进来做反击 动作,或者被对手抓住脚后,都会使自己陷人困境。
原则九:运动员要注意提腿的膝盖高度与起腿高度的关系。如果提膝超过水平高度, 可以打击到对方头部(有人称为髙腿法);如果提膝到水平高度,可打击到对手的躯干或大腿 部位(有人称为中腿法);如膝部稍上提,只能打击到对手膝部以下部位(有人称为低腿法)。
原则十:练习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牢固掌握各种单一腿法的基础上,再把单一腿 法组合起来,发展成组合腿法(即连环腿),在腿法熟练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在脚击到对手前 的瞬间,还可以改变打击腿法的技能。
第二节蹬 腿
蹬腿按打击路线是直线性腿法,动作结构属于屈伸性腿法。正架子散打姿势站立时,左 前蹬腿可以看作是拳击的左直拳,而右前蹬腿可以看作是右直拳。在实战或比赛中,左前蹬 腿运用的次数远比右前蹬腿要多,其原因是左手左脚在前的正架子散打站立姿势,决定左脚 与对手距离较近,左前蹬腿打击到对手距离近,如果起腿蹬击时上体平稳等隐蔽动作做得 好,对手来不及做出防守反应,容易被击中。而右前蹬腿起腿时,右腿离对手距离较远,打击 到对手的距离也较远,蹬击时身体的动作幅度也较大,这样蹬击到目标所花的时间相对地多 了一些,因此右前蹬腿起腿时就容易被对手识破。但它的蹬击力量比左前蹬腿要大得多。 运动员在散打的比赛中,经常调换正反架子姿势,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使左腿与右腿轮番参 与进攻,同时两条腿的肌肉得到适当的放松。
在实战或比赛中,当对手处于我身体的前面、侧面、后面而使用蹬腿的方法分别成为前 蹬腿、侧蹬腿和后蹬腿。
一、前蹬腿
(一)左前蹬腿(图2-2-1①②③④⑤)
预备姿势
散打基本姿势站立后,身体重心移在后(右)脚上,或右脚向前滑一步,靠近左腿,右膝微 屈,右脚尖基本向前,右脚跟落地,右脚以整个脚掌着地支撑。
动作要领
右脚支撑,左大腿向正前方屈膝前摆,左膝关节积极上 提,左大腿与左小腿折叠,左脚跟靠近左臀处,左脚尖向前勾起,
左脚掌与地面平行。
随着左大腿前摆,带动左髋关节向前移动,当左膝前摆 至顶点时,以左膝关节为中心,左小腿由下前上呈弧形快速前摆,
在左脚蹬击对手的一瞬间,左脚伸直,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大小肌 肉群和髋、膝、踝关节用力,脚尖向上,以左脚跟为着力点 (图2-2-2)。左脚向前蹬击时,右脚用力向下蹬地,右脚趾要 “抓,,地。
左腿蹬直后,左腿大小肌肉群和各关节迅速放松,左腿 图2-2-2
弯屈,左脚利用左膝的弹性按原来路线弹回,弹回至支撑脚膝盖附近,再下落在右脚前(或原 处),左脚落地动作要自然而有弹性,并迅速还原成散打基本姿势。
预备姿势
散打基本姿势站立后,身体重心移至前(左)脚上,左膝稍弯屈,左脚尖基本向前。
动作要领
左脚支撑,右腿屈膝前摆,右膝经左腿内侧向正前方摆动,右小腿随右大腿有力的 前摆,迅速向大腿折叠,右脚跟靠近右臀部,右脚尖勾起,脚掌与地面平行。右大腿摆过水平 高度时,右髋关节已前移到左支撑脚的前面,身体重心前移,右脚跟在左膝关节的前内侧处。
右膝前摆至顶点时,以右膝关节为中心,右小腿向前弧形加速前摆,在右脚蹬击到 对手的一瞬间,右腿伸直,右腿大小肌肉群和各关节用力。身体重心向前,以右脚跟为着力 点,右脚尖向上。右脚向前蹬击时,左膝微屈,左脚用力蹬地,左脚趾要“抓”地。两臂姿势不 变或稍作改变。
右脚蹬击后,迅速按原路线直线弹回原处。如用全力蹬 击,右脚落在左脚的前面,变为反架子散打姿势。
右前蹬腿时,上体保持原来正直姿势,或为了加长打击 距离和增加蹬击髙度,上体可略后仰(图2-2-4)。
(三)前蹬腿主要错误及纠正方法
蹬击腿直腿前蹬
产生原因:前蹬腿的动作要领模糊,或不明确屈膝前蹬 才能速度快、蹬击力大。
纠正方法:反复体会屈膝前摆时大小腿折叠的动作要 领,在做分解动作的基础上,再做完整的动作练习。
蹬击后的蹬击脚收回较慢
产生原因
只注意向前蹬击的速度,忽视了回收的速度。
不会利用膝部的弹性。
纠正方法
教练员要指出蹬击后,如脚回收较慢,容易被对手抓住脚,或者对手要作出防守反击
的动作。
蹬击腿的关节和肌肉应及时放松,并注意利用膝部的弹性,就能加快蹬击脚的收回 速度。
蹬击时,以整个脚掌为着力点
产生原因
蹬击的着力点不明确。
蹬击腿屈膝向前提腿时,脚尖下垂,脚掌没有与地面平行。
纠正方法
明确蹬击的着力点,注意蹬击时的脚型。
屈膝提腿时,脚尖要上勾。
说明
蹬击时要脚趾上翘,突出脚跟使蹬力更加集中。
从技击角度来说,对被击倒或滑倒的歹徒,可以自上而下蹬击其腰部等要害处,躯干 和蹬击腿应成一直线。
前蹬腿时,偏离正前方的蹬击目标
产生原因:蹬击腿屈膝前提时,膝盖没有朝正前方,或蹬击时不注意直线性。
纠正方法:注意屈膝提腿时,膝盖的方向和蹬击的直线性。
蹬击距离短
产生原因
蹬击腿屈膝前提时,没有带动同侧的髋关节向前。
上体过于前倾。
纠正方法:釆取针对性练习,改正动作错误。
蹬击时,以支撑脚的前脚掌支撑产生原因:只考虑起脚蹬击,忽视了支撑脚的技术动作。
纠正方法
明确支撑脚的技术要求和支撑脚不稳的危害。
慢动作练习前蹬腿,注意改正支撑脚的错误。
蹬击时,手臂没有防护姿势
产生原因:缺乏实战经验。
纠正方法
明确实战中手臂远离身体的危害性。
在实战对抗中,加深对手臂做防护动作的认识。
动作过程中,两臂不平衡(一肩髙,一肩低)
产生原因:动作过于紧张,或运动基础较差,影响了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纠正方法
按动作要领练习,注意动作放松。
提高身体全面训练的水平,提高对身体和动作的放松能力。
蹬击后失去身体平衡
产生原因
蹬击时身体重心没有前移,不能抵消蹬击后产生的反作用力。
上体过分后仰。
支撑脚支撑无力,脚趾没有抓地。
纠正方法:根据所犯的动作错误,在慢动作中改进技术。
蹬击动作僵硬
产生原因:受错误动作影响,或运动基础较差。
纠正方法
按照正确的动作要领和用力程序进行练习。
提高身体全面训练水平,学习各种运动技能。
提髙肌肉主动放松的能力。
二、侧蹬腿
(一)左侧蹬腿(图2-2-5①②)
预备姿势
散打基本姿势站立后,身体重心移在右脚上,右腿微屈,右脚以整个脚掌着地支撑。
动作要领
左膝向左侧提起,左脚跟靠右膝内侧处做大小腿折叠,左脚尖勾起,左脚掌与地面平行, 其余动作与前蹬腿相同。左侧蹬腿蹬击时,左臂可以下落护裆,右臂不动,上体略向右侧倾 斜。左脚蹬击后,按原路线落于原处。
(二)右侧蹬腿(图2-2-6①②)
预备姿势 与右前蹬腿相同。
动作要领
与左侧蹬腿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三)侧蹬腿主要动作错误及其纠正方法
不能蹬击到侧面的打击目标
产生原因
屈膝举腿时,膝盖没有向侧面运动。
腿部韧带较紧,无法拉开两腿的角度。
纠正方法:发展髋关节与腿部的柔籾性,掌握膝盖的侧提方向。
侧蹬击时,上体向反方向过分侧倾
产生原因
动作程序模糊。
腿部的柔韧性较差,只好靠上体倾斜来提高蹬腿的高度。
纠正方法:弄清动作程序,多做腿部柔韧性的练习。
说明
侧蹬腿其余的主要动作错误,可以参照前蹬腿同一部分内容。
三、后蹬腿(图2-2-7①②)
(一) 预备姿势
散打基本姿势站立,身体重心移至左脚,以左脚为支撑腿。
(二) 动作要领
右腿的屈膝提腿动作基本上与右脚前蹬腿相同,但右大腿提膝最髙可至水平的高度。
右大腿带动右小腿向后摆动。右臀大肌和右腿肌肉群积极用力,右腿向正后方直线 蹬出,左腿向后蹬伸,臀部后移,同时在右腿蹬击到对手的一瞬间,右腿伸直,右脚跟为着力 点,右脚尖向下或略向右侧,左腿保持一定的弯屈度,左踝关节用力,身体成前俯姿势,两臂 不动,略微低头,眼看前下方。
右脚向后蹬击后,迅速按原路线直线收回落于原处。如 为了拉开与对手的距离,右脚蹬击后可落在左脚前,迅速转身以 散打基本姿势站立。
两臂和头部另一种姿势是右臂向后,左臂置与头前,头转向 右后侧,眼看后方(图2-2-8)。左脚后蹬腿与右脚后蹬腿的动 作要领相同。后蹬腿蹬击不宜过髙,一般都在腹部以下。
(三) 注意
后蹬腿时应对身后的距离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对手的距 离较远,后蹬腿蹬空后,背部就暴露在对手面前,而易受攻击。如 对手上前速度较快,后蹬腿起脚太慢,就会有被对手冲倒而站立
不稳的危险。
(四)后躞腿主要动作错误纠正方法
蹬击后容易失去身体平衡
(1)产生原因
支撑腿伸直或支撑腿的关节和肌肉用力不够。
支撑腿没有蹬伸和臀部没有后移动作,无法抵消蹬击后的反作用力。
身体的平衡能力较差。
(2)纠正方法
增强腿部力量和提高单腿支撑平衡的能力。
蹬击时要注意支撑腿向后蹬伸和臀部适当后移。
向后蹬击时动作不协调
产生原因
屈膝提腿时,膝盖不靠近支撑腿内侧。
仅用蹬击腿的力量向后蹬击。
纠正方法
按动作要领练习,克服多余动作。
注意屈膝提腿时膝盖的方向。
向后蹬击时,支撑腿和蹬击腿都要按用力的顺序依次用力,形成向后打击的合力。
蹬击部位太髙
产生原因
上体过度前倾。
身体自控能力差。
纠正方法
明确向后蹬击的部位,如蹬击得太髙,就有被对手抓住脚或攻击背部的危险。
克服上体过度前倾,多做中等速度的后蹬腿动作。
说明
后蹬腿其余的主要动作错误,可以参照前蹬腿同一部分的内容。
浏览2,1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