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节名声大噪气盛性傲失机遇
成为大明星的李小龙,整日处在新闻媒介和影迷的狂热包围之中,但他的内心却很孤独。他回 港后几乎没新交一个知心朋友。曲高和寡,追求层次愈高的人,知己愈少。对李小龙来说,他朋友 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的性格。他的性格越来越孤傲,愈来愈无常,他多次用轻蔑的口气指 点、批评香港的演艺界和功夫界〇由此,原来是较好的朋友,现在也已对他敬而远之了,他在慢慢失 去过去的朋友。同时,直率的李小龙还常常在公众面前抱怨香港人虚伪,这在无形之中与周围又产 生了更大的心理隔阂。李小龙越来越盛气凌人,因此他以前的朋友谁也不愿再去看李小龙的脸色 和去听他说大话。
李小龙在事业上,有着强烈的自立自强自新的意识,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毅力来获取成 功,而不是靠机遇或依赖他人的帮助。不过,在生活上他却完全依赖莲达。外出时,连穿什么款式 的服装都得莲达为他准备,莲达是个出色的家庭主妇,尽管家中有佣人,但莲达仍常常自己动手,让 李小龙生活得舒服舒心些。她以李小龙为中心,悉心尽意做一位中国人所要求的贤妻良母。李小 龙是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行驶的船,他一回到家中,犹如进入了宁静的港湾,温馨无限。
李小龙的家庭摆设也跟他的性格一样,是中西合璧式的。李小龙收藏了不少中国古代典籍的 兵器,他喜欢把他的兵器展示给客人看,并乘兴演示一番。也许是拍片过于紧张和事务繁忙,因此 他在家中追求的是一种宗教式的宁静。
他喜欢默默地看书,静静地沉思。他有时会考虑到自己的前途与发展,有时也会想到自己的性 格与朋友。而且他可能永远忘不了一位美国朋友,那就是施里芬。施里芬虽是李小龙的功夫学生, 但是许多地方,却是李小龙的大哥和老师,尤其是在李小龙在好莱坞挣扎和彷徨的岁月里,施里芬 对李小龙的帮助最大,可以说是他的恩人。当然他亦为他们三人合作的《无声笛》的夭折而耿耿于 怀。现在,施里芬认为让李小龙担任好莱坞主角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他又找到了 20世纪福克斯 电影公司,尽力推荐,结果20世纪福克斯公司很快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施里芬立即飞往香港,但结果却令他伤心,李小龙不仅没同意,而且对久违的老友竟没什么好 脸色。原因是在这部戏中詹姆斯•可班仍同李小龙同时饰演主角,看来李小龙对那次的印度之行仍 耿耿于怀,也可能是他的自尊心的需要,而对那次寻找《无声笛》的外景地中所感受到的屈辱进行抗 议。李小龙一贯不善做人,在对待老友的态度上,他太没有人情味了。鉴于此,也才有了他自编、自 导、自演的《猛龙过江》(THE WAF OF THE DRAGON)。
但不管怎么说,施里芬也是少数几个与李小龙的友谊一直保持到他死时的朋友之一。他不计 前隙,宽容大度,与李小龙终于又有了一次成功的合作,尽管那是以后的事。
第二十八节组建工会标新立异终失败
李小龙首次回港拍片时,外景地在泰国,当时的条件相当差,而且香港一贯的拍片制度可以说 对演员们关照不周,演员们没有休假日,一切必须绝对服从,一切由公司随心所欲。但香港的众多 艺员却对此熟视无睹,只有李小龙敢大发牢骚,诉说好莱坞的优越条件,并扬言再不改变,他就要罢 演。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这样做,他不是怕得罪人,'而是他希望自己主演的片子早日封机,早日上 映,因此牢骚虽发,但工作照旧,干劲未减。
李小龙拍完《精武门》,就意味着与嘉禾公司契约的终结。这时,港台的一些制片公司无一不想 把李小龙“逮”到手。因为事实证明李小龙是棵旺盛的摇钱树,更有不少人认为:谁能出天价,李小 龙就跟谁干。但李小龙一概拒绝了这些不曾打过交道的片商们,因为李小龙拍戏的目的不仅仅是 为了钱。
虽然李小龙的态度很明确,但仍有一些片商不死心,他们不相信世上竟有不喜欢钱的人,于是 便千方百计接近李小龙,向他馈送礼品和钱物,屡屡发生这样的事,使李小龙变得更为多疑。其实, 李小龙应很明白这些人的用心,而这些人却实在是不了解李小龙。因为李小龙是想自己单干,而不 是受雇于他人。这时候,就算港台片商出再大的筹码,李小龙也会无动于衷。他是个不满于现状的 人,他要重新认识人的价值,要认识自我的存在,而不是湮没在社会的群体之中。他要发展个性,自 由选择,以实现个人所存在的价值。
李小龙向来我行我素,无拘无束,他好表现自己,张扬自己,又从不满足自己。在他未独立门户 之前,据说他还搞过一次轰动全港的大事,即筹组香港演员工会。他说,在港台地区,有些明星有时 一天要拍好几组戏,日夜不停,我认为这样做不合理。在美国,不会有两部片同时拍摄,总是拍完了 一部再接拍第二部,否则的话,演员的精力达不到,便无法好好地去表现角色中的人物,如此定会影 响到影片的质量。事实上,别说是70年代,就是今天,也还有很多所谓的明星在同一天里去拍五、 六部戏,也仅有李连杰、成龙等实力派的艺员在基本保持一年一部的速度上进行拍摄,以保证质量。
李小龙对香港拍片制度的不满,不光是针对公司的老板,他亦埋怨艺员们不敢抬起头来向老板 陈述利害关系。因此他立志改革香港的拍片制度,并宣称要领头组建演员工会。李小龙的这一号 召,使片商们吓了一大跳,因为一旦有了工会这个组织,他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强大的集体,而不是单 个的人,将会严重损及片商们的利益。但令李小龙不解的是,他的这一倡议竟然没得到什么反响,丁佩房里,休息时发生意外的。以后,丁佩在过了 1〇年近似隐居的生活后,才在媒介面前公开露 面,一吐她的种种委屈,而且她还强调说:“今后,我不会再‘公开’提及李小龙,这次是我的第一次也
将会是最后一次。”
丁佩,是一位敢爱、敢做、敢为、敢恨的女子。其实,她又有什么过错?
第三十节独立门户权力意志终实现
李小龙是一条猛龙,不甘在溪河中游动,而要到大海里去翻腾。他不满于只做个明星演员,而 要自编、自导、自演,创建自己的制片公司。
李小龙的野心,在拍《唐山大兄》时就表露了出来,他曾当着邹文怀的面说:“总有一天,我要自 己办一个制片公司,那时自己说了算,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图去拍片,而不用受别人所左右。”当时, 邹文怀知道他有个爱说大话的习惯,因此也就没在意。况且李小龙野心虽大,却非经营之才。其 实,部文怀心底里也十分害怕李小龙跳槽,因为他知道,李小龙对日益强大起来的嘉禾公司来说,是 非常重要的。他就象人的脊柱骨一样重要。试想一下,当一个人的脊椎骨被抽去时,他会成什么样 子?
李小龙要自立门户,对嘉禾来说明显不利。但邹文怀也知道李小龙的牛脾气,不可强行阻止, 只可委婉劝说,再说部文怀平时对其也不薄,因此在拍完《精武门》之后,李小龙认为还可以跟邹文 怀协商拍下一部。按照邹文怀与他商定的计划,决定拍第三部戏《冷面虎》,而且仍是罗维导演,李 小龙主演。这次还是由罗维搞剧本,但结果跟前两次一样,李小龙对剧本仍大为不满,说罗维太独 断专行,而未按观众的需求去写。因此,他把《冷面虎》往旁边一放,准备自己动手重写〇李小龙总 希望干什么都得十全十美,这样拿出去才能让人赞不绝口。不过,李小龙如此轻慢罗维的劳动成 果,亦使罗维心中深感不快。
三个月后,罗维已等不及,也气炸了肺,郎文怀这时也拿李小龙没办法,最后在罗维的一致要求 和要挟下,终于决定另请他人来担任男主角。李小龙没有参加《冷面虎》的拍摄,《冷面虎》的主角由 台湾著名武星王羽担任。这期间,李小龙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与准备,决定正式跟嘉禾摊牌。邹文怀 尽管早已料到了这一天,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实际上,李小龙不满意《冷面虎》的剧本,他要自己动 笔改写,其实际他写的却是另一个剧本(即后来的《猛龙过江》)。以前,部文怀之所以没让李小龙写 剧本,是只相信李小龙的功夫和演技,不敢轻信信口开河的李小龙有驾驭笔墨写剧本的能力。现 在,他则不得不对李小龙另眼相看了。
李小龙的“反叛”使嘉禾公司上下惶惶不可终日,眼看刚撑起的牌子就要被李小龙和罗维的内 战砸烂。总裁邹文怀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但他毕竟是个见过风浪、见过世面的人。邹文怀为留住 李小龙可算绞尽了脑汁,因为他知道李小龙性格耿直,放任不羁,是只想一条路走到底的一匹难驯 的烈马,不容易被人驾驭。左思右想,他终于想到了一条两全其美的上上之策:他答应让李小龙自 组协和电影公司,隶属于嘉禾电影公司。李小龙算是该公司的投资者,他可以从中分得6成红利。 邹文怀凭着他的老谋深算,使嘉禾公司顺利渡过了这一难关。
李小龙也需要邹文怀,因为在香港的所有制片商,唯有邹文怀与他的利害关系最大,也是最热 心、最值得依赖的圈内人。李小龙虽不再是嘉禾门下的签约艺员,但利益与嘉禾仍息息相关。协和 制片公司当时只是个空架子,没有制片厂和写字楼,只有李小龙一个人单挑及其阴阳鱼形的协和标 志,它的一切仍须依赖嘉禾,换种带有贬意的说法,协和当时只是一家“皮包”公司而已。记得一位 影评家是这样评价这个时期的李小龙的:“我从未看到任何人有李小龙那样巨大的精神和魄力,这
亦正是他使观众在银幕上大吃一惊,以及即使在他于香港拍的比较粗糙的电影里,也会使人感到有 超人力量的原因。”然而,轰动一时的李小龙的第三部力作《猛龙过江》,则正是由这家空头公司“隆 重”出品的。
浏览9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