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象形拳
一、鐘鄉拳历史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 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 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 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 刁采等幢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 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模仿猿 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幢螂 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 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 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 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蝗螂拳者“以此为总谱, 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幢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 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此三大派,逐派叙述。
二、六合螳螂拳及其技术特点
六合幢螂拳是以山东招远县穿林家林世舂所传的蝗螂拳,
因林以农为业,传人不多,林之师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与 无名指、小指有蹼相连,人称为“鸭子巴掌”,以后得知其名 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盗、实是反清复明的义士,越狱逃至林世 春家避难。自称是王郎之再传弟子。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 的一个流派,过去在山东黄县、招远等地胜极一时,演练者甚 众。以后流传至东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六合螳螂拳与其它各种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 处。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 爆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驼背,又不同于长 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 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似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 并重。步型步法有弓步、马步、提前拖后步、前摆步、后摆 步、三角步、滑步、闪骗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 形意拳的三体式,左右闪骗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 中的提前拖后步是前脚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进,后脚拖 进,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后摆步随身转动,向外门逼近。三 角步、闪骗步更是灵活多变。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种。握拳时中指凸出即尖拳 又名锥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搂刀采、崩砸挂劈、沾黏贴 靠、闪赚腾挪并多缠绕旋转及风扫劲的手法。所以说有“鲤 鱼扫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东地方语) 的劲造。 、
腿法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等。在技 击使用手法时突出表现快近严密,手手连环,连击不止。怎练 怎用。五漏之手,缠丝之手,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短打型拳 术。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猫捕鼠,眼若鹰捉鸡” 的说法。
六合蝗螂拳所以有人称为“马猴”螳螂,因其动作似马 :猴,两臂松柔而长,松肩探膀,放长击远,故有“马猴形象、 螳螂技巧”之说。演练起来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非常连贯 紧凑,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 仙手镑、铁刺、叶底藏花、照面灯、双封、镜里藏花、短捶等等。
六合蝗螂拳的劲法,以暗刚暗劲为主,很少有爆发力,但 : 不是完全没有。分析起来其劲法是比较全面的,包括有20余 种劲法,分为两大类,即主劲与辅劲。主劲有明刚劲、暗刚 劲、明柔劲、风扫劲、缠封劲、锯挫劲等6种。辅助劲有长 进、短劲、粘黏为劲等等19种之多。
练功方法主要有:
抓铁球练习。
抓坛子练习。
推砖或推哑铃练习。
拧千斤棒练习。
拍打座沙袋练习。
皮条练习。
插小豆桶练习。
打踢吊沙袋练习。
举石担或举哑铃练习。
以上各种练习是加强臂、拳、腕指的力度、硬度、强度。 另有药方,每次练习后洗烫以舒筋活血。
三、梅花螳螂拳及其特点
梅花赌螂拳为山东威海都逢煎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 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身法要求:
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 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 敌跨虎姿”称为蝗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 截、梅花糖储翻车、句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 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其手法有 掌、勾、爪.、拳、指五种。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宇,即提拿封 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 如,神形具备。爆发力及寸劲最多。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 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 脚。扣心脚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 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 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 尺骨及臂之顶端部位,在技击手法上皆称为肘T这样肘法就更 多了,如臂肘、弥肘皆是。
谱上说:“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其十二捶是:“头 脚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 纽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说。真可谓全身是打,无 处不打。故梅花螳螂拳为长短具备,刚柔相济之拳术。总之技 击性很强,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行功歌诀:子午卯酉昼夜 还,烧酒房事不可贪,轻击重打有先后,日将月就勿间断,昔 日依此成罗汉,我辈学来作奇男,千锤万炼犹嫌少,何惜工夫 .一百天。
四、七星螳螂拳的拳法及技击特点
七星蝗螂拳相传为姜化龙所传。“七星螳螂与梅花螳螂内 容与技击特点大同小异,其练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说 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为七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跨、脚作为技击手段。有七星拳、崩 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 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枪、剑、 棍、拐子、流星、三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等。
其劲法偏刚,亦有柔劲,是刚柔相济的劲法。有长手有短 手,其长可放长击远.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为轴,以跨 为核心。拳法之主要特点:朴实、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 之即打,连招带打。真所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 一连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击上总的要求。欲达此目的 非一日之功。
浏览1,6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