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静”是指思想活动相对单一化,杂念减少,对内外刺激因 素反应减弱。“人静”在主观感受上常呈现“恬淡虚无”的境界。
“入静”境况往往随着气功功夫的进展而步步深人。初步“人静” 多表现为心平气和,情绪安定,精神集中,杂念减少,意守内容相 对稳定,对外界刺激反应也有所减弱。进一步“人静”多表现为思 想更加净化,主观上仅有一丝息相,绵绵密密,心息相依,心神宁 净,意念专一。再进一步“入静”,则自觉恬静虚无,静若止水, 赛觉轻飘飘如缕缕青烟,或觉游荡荡似腾云驾雾,其美感可以体会,而难以形容。
练气功常用的“入静法”有意守法、数息法、听息法、随息 法、幻视法、默念法、松静法、止观法、诱导法等。
影响“入静”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利于“入静”的因素,另 一种是不利于“人静”的因素。
有利于“人静”的因素有舒畅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 心,正确的方法,幽静的环境,柔和的光线,适宜的温度,新鲜的 空气等,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人静”的形成。
不利于“人静”的因素有思想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急于求 成,用意不当,方法不对,姿势不正确,呼吸不调和,思想不集 中,胡思乱想,疾病痛苦等因素对“人静”都有阻碍。
不能“人静”是指练功时思想散乱,不能进入安静的境界。练 功时越想“入静”,往往不能“入静”,因为追求“人静”的本身就 是杂念活动,并可造成大脑皮层紧张性兴奋。欲达“人静”除要正 确掌握方法外,尚需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锻炼。初练功者易抱有急 于求成的心理,因此杂念较多,难于“人静”也是正常现象。此时 不要心情急躁或求成过切,应耐心练习,循序渐进,经过一段时间 后,杂念会自然减少,“人静”就会自然到来。
练功“入静”后常有头脑清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等感觉, 全身或某部位出现温热、清凉、肌肉跳动、麻软舒适等感觉,或感 到整个机体或某些部位变大或缩小,躯体轻盈飘渺,时间观念不清 等。总之,“人静”后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古人称之为“八触”,即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也有把 “八触”称之为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 软等。
为什么练气功要求“意守丹田”呢?
“意守丹田”,这是我国古代“内丹术”的关键,是从先秦方古 烧炼“外丹”以求生长的炼丹术发展而来的。 ’'
“内丹术”把人体比喻为练丹药的炉鼎,先天的元精、元气、 元神就是炼丹的药物,称为“内药”,后天的生殖之精、呼吸之气、 思虑之神,称为“>卜药”。从后天外药入手,炼先天内药,使精气 神合为一体,好像凝结成丹,就是所谓“炼内丹”。精藏于下部肾 脏,气藏于中部腰腹,神藏于上部心、眼,正是三个丹田的位置, 为了使三者结合,必须用意念运精气上升,使元神下降,相交化合 才^结丹。“内丹术”的筑基阶段是“凝神人气穴”,即“意守丹 田”。其中关键是运用意念,把意念比喻为火,呼吸比喻为风,用 风吹火来烹炼,其实就是用注意暗示等心理活动来影响生理活动。 用意和呼吸过重,即武火太过,容易出偏,所谓“走火入魔”,而 火候不足,又会落空,难以“结丹”。
用现代科学观点来看,精气神互相转化的气化学说,正是古人 对生命活动新陈代谢过程的宏观描述。古人讲,精是构成人体的基 本物质,气是生命的能源和动力,神是调控生命活动的信息。神是 虚灵的,作为生命信息,它指挥机能活动从外界摄取营养来复制自 身,这就是“积神生气,积气生精”的过程;反之,消耗了物质和 能量,转化为精神活动和机能活动,这又是“炼精化气、炼气化 神、炼神还虚”的过程。可见“意守丹田”就是锻炼精、气、神这 三宝合一,其实就是主动调控信息、能量、物质相互转化的新陈代 谢过程。通过控制心理活动来改善新陈代谢过程,使物质代谢处于 良性循环状态,才能使“形”与“神”长期稳定地处于对立统一体中,这就是“意守丹田”能使人健康长寿的基本原理。
现代《注意心理学》提出了 “反身注意”和“内向注意”的概 念,“意守丹田”正是这样一种心理活动,实验证明它可以引起一 系列生理变化,如意守部位皮肤温度升高、皮肤电位升高、电阻下 降、局部微循环改善等等。暗示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也能通过条件 反射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甚至提高免疫功能。从现代解剖生理学观 点来看,三个丹田恰好是重要的神经中枢和内分泌腺体所在地。如 上丹田在百会穴之下,印堂穴之后,正是以胸垂体、松果体、下丘 脑为核心,包括大脑在内的一个区域。人们都知道大脑是人体的最 高司令部,这很不全面,还有一个以内分泌系统为主的体液调节系 统和控制系统,其最高司令部在脑垂体。近年来又发现松果体与人 体生物钟有关,控制人类的寿命长短。下丘脑则是植物神经系统的 核心,这是一个管理内脑活动的自动控制系统。如果说神经系统相 当于阳,体液调节系统相当于阴,二者相辅相成,构成神经与体液 .合成调节系统才是人体的控制中心。气功学认为上丹田为“祖窍”, 藏元神,所以意守上丹田不仅益智健脑,而且是控制生命过程的关 键,改善了神经与体液调节系统的功能,当然也就改善了全身的功 能状态。中丹田在胸中的膻中穴内,以胸腺为主,包括甲状腺、唾 液腺及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中医称此为上气海,内藏宗气,而心 藏神,肺主气,是生命的中枢。下丹田在气海、关元穴内的小腹 中,周围分布着决定和影响人体重要生理机能的任脉、足少阴肾 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由此使下丹田在三个 丹田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医称此为下气海,可培补元气,交通心 肾。以腹腔植物神经丛为主,这里面包括肾上腺、性腺等脏器,从 现代医学观点看,“意守丹田”是从良好的心理状态影响生理状态, 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系统,把人体调整到最佳功能态。所谓“产 药”“结丹”,可能是指气血、激素、内啡肽、神经介质等方面的良 性变化,因而出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怎样才能做到“意守丹田”呢?
“守”是不离开的意思,其核心是一个“静”字。“意守丹田” 就是意念始终不离开、不间断对“丹田”的关注。其中有一层留恋 不舍的意思,但不是人为的,也不是靠主观意识所勉强维持的,而 是“意念”与“丹田”间自然契合的。
有人两手似抱球在腹前,意念所守的是主观臆造的身外之球, 这样长时间站下来,虽然身体与手之间也有微沉渐重的感觉。但是 由于球体是臆造强为的,它本身不会产生腾挪旋转的枢机运转,与 天地之间阴升阳降的自然造化之功大相径庭,所以久练亦不见功。
古人云:“抓住丹田练气功,哼哈二气妙无穷。”一个抓字道出 了其中的真谤。抓是拢住之意,拢住哪里?拢住“丹田”。“丹田” 在何处?在“脐”与“命门”中间。怎样才能使意念进人腹中去拢 住“丹田”呢?其法不一。
有一种方法运用起来颇为便当。首先在自己身体上画一个 “十”字,这十字横穿过人的肚脐直达“命门”,十字之竖是从人头 顶正中的“百会穴”直穿向“会阴穴”,这横竖相交处便是“丹田” 所在的部位。眼睛闭合后下垂,看向“丹田”处,意念可由肚脐沿 十字之横线到达,也可由头顶“百会穴”沿十字之竖线sy达此处, 此刻切不要留意于皮肤的厚度和坚韧程度如何,需忘记皮肤的存 在。只要找准了这个部位守定,不加意引其动、促其动,并不加意 阻其动、防其动,而是听其自然,静候其动。不过三五分钟便有气体自此着意之处,似隐若现,源源不断地涌出而逐渐贯通四肢百 骸,在周身川流不息,自“意守丹田”到气行周身大约要30分钟 的时间。此时“意念”仍要守住“丹田”不放,不要随气流的升降 旋转而改变初衷。但又不能拢得过紧、过死,否则便会影响“内 气”的流通,应虚虚拢住,不离不断。“意守丹田”既气动而意静、 动静相兼便能自然相济成美。在此期间,体内阳清之气,逐渐升腾滋养周身,阴浊气下行聚向谷道。要顺其自然地把浊气排出(即放 屁),但不可用意强努,否则阳清之气会随意强领下行,与浊气一 道排出。用力强努便是前人所说的“无过无不及”之过的一种表现 形式。也有人唯恐一放屁就走了好气,强收谷道将浊气憋回,这样 也不合自然之道,日久浊气会积滞于肠中,易生病灶,此是“无过 无不及”之不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气行周身感到通体舒泰之后, 应将“丹田”释放于四肢百骸的“内气”以意收回,仍纳回“丹 田”中藏收。此时“意念”要在原来虚拢的基础上先向周身表皮处 发散,尔后引领处的“内气”向“丹田”处聚集,缓缓纳人“丹 田”之中。如此以意领气先开后合重复几次,直到身内融融的气感 消退,而腹内渐感充实为止。
浏览1,0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