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理么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无论是动功与 静功,最基本的要求有三条一是形体松正,二是呼吸自然,三是 思想集中。如果连这三条基本要领也做不到,那就只能事倍功半, 特别是静功。练功没有捷径可走,故古人说:“休施巧为功力”, “未曾学道即欲得道,未曾学人即欲成仙,无怪乎学如牛毛,成道 者自然麟角矣,惟于真道未悟,玄境无从趋探。炬气行功,探本穷 源,修道求真,由浅及深,自卑登高,梯批无乱”。特别是初学者, 必须要依法理循序渐进,从基本功练起,把根基打稳,不急不躁, 持之以恒,勤修苦练。同时,还要练养结合,情绪稳定,不犯七 情,方能有成,舍此无由登堂问奥。正如内经云:“此道以多为贵, 以久为功。但能于日夜间行得一两度,久之耳目聪明,精神完固, 体健身轻,百病消灭矣。”功到自然成,拔苗不能助长,根深自能 叶茂。如果急欲求成,违背自然规律,不仅欲速不成,若差之毫 厘,便失之千里,反会弄巧成拙,出现偏差。练功先练己,练己即 练心,不得徒具其形,心若妄动,杂念倶来,便是徒劳其形,徒形 其功,练习且不能,何有实效可获呢?故古人说:“人在心不在, 何必入庙来。”如果确实按要领苦练气功,不会数月之功一点反应 也没有,功夫不负有心人。

练“内气”期间,经常提重物、跑步等,会散失 “内气”吗?

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在练内气期间处理其他激烈运动也 要注意避免这两个极端。

生命在于运动。在培植体内真气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动的价 值,历来的养生家都主张动静兼修。“独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 针对这个问题而言的。动能使气血通和,消除瘀积阴湿之气,对练静功产生的一些偏颇之处能及时调整C所以,一般坐禅的佛教徒都 有“经行”的习惯(“经行”就是在一个清静幽雅的地方来回散 步)。许多气功师也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习惯,比如长距离散步、郊 游、练太极拳、练习剑术、慢跑以至其他体育运动。这是实践的经 验,如果纯粹习静,一是效果不佳,二是有出偏的可能。引用道家 的话说,即是:“纯动则无定,纯静则枯萎。”

在肯定了“动”之后,又要注意不动得过量,总要适量为宜, 量力而行才好。不然就可能“伤了元气”,甚至“大伤元气”。所以 在练内气期间,经常提重物、跑步等,只要掌握得度,不会散失内 气的。

练气功一定要“舌抵上腭”吗?

气功为什么能够治病?

练气功是否要舌抵上腭,按传统说法均提到“舌舐上腭”。认 为这样能接通任、督二脉,有助于打通小周天,帮助真气运行,故 医书上有人能通此两脉(指任、督二脉),则百脉皆通”的记载; 并称“舌抵上腭”为搭“鹊桥”。而且舌抵上腭,可刺激分泌较多 的唾液,即古人称之为“琼浆玉液”的,有益健康。但练功时,不 要过份强调“舌抵上腭”,因为人的舌头平常总是自然地抵住了上 腭的,过份强调,反易出现舌头发僵、口腔及面部紧张的偏差。心 、脏病患者则不仅不应强调“舌抵上腭”,还应有意识地将舌头置于 口腔中央。

气功所以能够治病健身,主要是因为它对人的大脑神经和心血 管系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能增强腑脏功能,对机体的异常反 应有纠正作用,对自身生理机能起到自我控制的作用等等。比如, 练气功时身心得到较充分的松静,有助于增强大脑功能;深长细勻 的呼吸,可以促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趋于平衡;腹式深呼吸, 使腹腔器官受到有节奏的按摩,隔肌活动范围比平时增加了 3~4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腔瘀血程度,改善内分泌,使食欲 大增,为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练气功可以排除情绪干扰,促进人体生理、生化过程进 入最佳工作状态,缓解大脑对整体应激性反应准备,为机体的休 息、修复和调整提供有利条件,减少消耗,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此外,武术气功的修炼者还可获得一种能量感,即内气,它可循经 络运行全身,内及脏腑,外达肢节,对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注、 饮食的消化、营养的吸收、筋骨的滋润、皮肤的温煦、毛发的润 泽,精血的生化、脏腑的灌溉、外邪的抵御等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练气功能否再进行长跑、跳跃等剧烈运动?

一次练功多长时间为宜?

练气功可以进行长跑、跳高等剧烈运动。这是因为不论内功和 外功都是通过意念、呼吸、姿势三方面进行锻炼,从而达到调整机 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免疫力、修补再生能 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取得防病保健的作用。但是,一般来 说,气功加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较小,如果身体属健康者,适当结 合长跑、跳高,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增强健康,或提高 运动成绩。如果是体质羸弱的病患者,开始可单练静功,待病情好 转后应转为练动功;痊愈后尚可进行慢步跑等,当然要因人而异, 不能强求一致。 •

练功时间的长短可因人而异,灵活掌握。以练静功为例,如果 作为保健或作为巩固疗效而练功,每天起床前和熄灯后各练半小时 至1小时就行了。如果半休治病,每日练功时间可在3小时左右, 全休者每日练功以不少于4小时为宜。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几次练 习。

不论作为治病,还是作为保健,每天练功的时间最好固定,这样容易形成气功特有的条件反射,有助于提高疗效。

练气功如何呼吸(调息)?

呼吸是练习气功的重要环节。通过锻炼,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 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扩大肺活 量,促进气体代谢和血液循环、按摩内脏、帮助消化和呼吸,以达 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呼吸方法比较常用的有下列8种: ①自然呼吸法。这是每个人生来就会的呼吸,丝毫不加意念支配, 呼吸自然、柔和、均匀,只是不够深长。②顺呼吸法。吸气时腹部 外凸,呼气时腹部内凹,腹肌前后运动量大,逐渐练成腹式呼吸。 ③逆呼吸法。与顺呼吸法正好相反。④停闭呼吸法。在吸或呼当 中,吸或呼之后稍停片刻,然后再吸或呼。⑤鼻吸口呼法。用鼻吸 气,以口呼气,呼吸不畅时可采用此法。⑥气通任督脉法。这是一 个完整的功法,但其呼吸法釆用逆呼吸法,用鼻吸气,同时以意领 气,意想气到了丹田(肚脐),然后下至会阴,呼气时以意领气, 意想气由会阴循脊柱至百会,由鼻呼出,故又名小周天呼吸法。⑦ 潜呼吸法。是练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后自然出现的一种呼吸法。其 特点是吸气绵绵,呼气微微,息息均匀,呼吸出人用手试之于鼻, 没有明显的感觉,故又叫做潜息法。⑧真息法。古人云:“盖凡息 目P停,而真息自动。”所谓息停,不是强闭不出,而是虚极静笃, 心愈定而息愈微,神凝气结,止此一息。此时/从外表看来呼吸好 象停止,但实际上腹中在旋转跳动,故又叫做“胎息”,此乃功夫 较高阶段。

不论练以上哪种呼吸法,每练10~20分钟后都要改为自然呼 吸法,以免呼吸功能受抑制过甚,影响健康。因此,练气功必须练 养结合,亦即练呼吸与养呼吸相结合。练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 法则指导下逐步做到深长、细勻、缓慢,切不可急于求成。

浏览1,9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