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气功是不分年龄和性别的,任何人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 要练不同的功法。女孩子当然可以练气功,而且应该练气功。但女 子由于生理特点不同于男子,故在月经期与怀孕期要改变意守部 位,如将意守下丹田(气海穴)改为意守中丹田(膻中穴),以免 因意守下丹田气血过旺、流血过多而致病。或在赤龙(月经)来 时,应还虚静养,不用调息持守之功,候赤龙过后,仍照前守乳 谿,调呼吸。
传统的女丹功法,要求斩赤龙(即断月经),认为男女丹法之异,主要在于人门下手的命功不同,男命在肾在精,以下丹田为气 穴;女命则在肝、在血,或在乳房,以“血元'即两乳间向内1寸 3分的乳谿(即膻中穴)为气穴。男子练精化气,炼成则“白虎 降”,变为童体,后天精液自不泄漏。女子则炼血化气,也称“炼 形”,炼成则“赤龙斩”,月经自绝,双乳回缩,回复13岁以前的 童体。《古书隐楼藏书•二懒心话》说:女子若依男丹人手意守下丹 田,则有导致血崩之患。斩赤龙之说是否科学,还需要研究。
只练“外功”不练“内功”行吗? “动功”与“静功”选择哪种好?
从广义上讲,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凡进行外功(即四肢及躯干 部的运动)锻炼,都会影响到内功(内脏器官及神经系统),这就 是一般运动员既使没有进行内功训练而内脏器官的机能状况都较好 的原因。因此,只练外功不练内功照样能使身体健康。
从狭义上讲,武术和气功都有侧重于外部(肢体动作)者和侧 重于内部(意念、呼吸)者。无论哪一种都能使人增强体质,因为 一种是由外及内,另一种由内及外,可谓殊途同归。武术中各种拳 种均要求形神合一,内外兼修。从这个意义讲,在练外功的同时, 注意一下内功锻炼,将会收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首先要明确何为动功,何为静功。目前把身体外部形态没有连 续性动作的练习方法称为静功,如坐禅、站桩等;而把那些具有一 定的肢体伸展、俯仰、旋转以及行步的单式功法或由单式组成的功 法套路称为动功。其实,动功与静功的划分只是相对的。许多功法 虽外形不动,但有一定的意念活动,即使意念保持虚静状态,内气 也在周行运转,这就是“内动”。它是中国气功养生的一个重要特 点。而有些功法虽动作连绵不断,但要求动中求静,形神皆处于均 衡的“无极”状态,因此每种优秀的气功功法都应该是“动中有 静,静中寓动”的。
但就初学者而言,一般意义上的动功与静功在练习效果上还是 有些区别的:动功较易人门,因为有动作作“载体”,练功要领能 较快得以把握,且感受较快;动功的练习可有效地除淤通塞,舒经 活脉,内外贯通。静功颐养的成分居多,重在神意的训练,形式简 单,内在的层次丰富,需“体悟”。在练气特点上,动功在“行”, 静功在“蓄”。在此,提几点建议供练功者参考:
初学者最好选择一种静功练习,同时结合一套简易的动功与 之配合,做到“练养结合”。
体质弱者可多练一些静功,打下一个好的体质基础。收功时 应适度做一些自我按摩类、舒展类动功。
静功练习最好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出偏。
动功练习运动量不宜太大,重在身体内部体察。
此外,无论练习动功或静功,均应在空气流通的环境中、心情 平定、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动、静功结合着练,会使锻炼效果互相抵消吗?
动、静功结合练只能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决不可能出现互相 抵消的现象。
众所周知,气功是通过以意领气的一种习静或动中求静的锻炼 方式,以求调动体内的能量,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而 武术则是通过技击手段,达到强身自卫的目的。二者方法虽有区 别,演变过程及体系也不相同,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二 者兼练有极大的好处:既能使体内各个系统的机能得到调整,全身 血气运行通畅无阻,又能手脚灵健,肌肉发达,反应灵敏,拳捷骁 武,功夫纯深。
我国古代动、静功结合而练的例子很多^如少林寺僧很早就注 意动、静功兼练,他们除练拳、棍、剑、枪外,还兼习“内功”、 十二段锦、易筋经等,明末清初文武兼备的教育家颜元,14岁就学“运气术”,55岁还坚持“夜中坐功”,行导引术,其单刀、双 刀都很有造诣,并曾击败商水著名武术家李木天。清康熙、雍正年 间闻名大江南北的武术家甘凤池,不仅“手能破坚”,而且“善导 引术”,“拳法通内外二字秘奥”,有“绝大神力”。
如今一些拳法,实际上已具有动、静,内、外功兼使的特点, 如太极拳、形意拳等。
练武术和练气功并不矛盾,可以交叉练,也可以结合练。总之 兼练能有效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
武术与气功能否兼练?
兼练会不会因练武而破坏“丹田内气”呢?
武术与气功完全可以兼练。从历史上看,在气功的演变中大量 吸收了传统武术的锻炼方法以充实其体系,如八段锦的“左右挽弓 似射雕”,小劳术中的“挽弓法”和“拓石法”等。在武术发展的 长河中亦大量吸取了气功的“吐故纳新”、“气沉丹田”之精华以自 成一派,如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等。根据王祖源《内功图说》 可知,少林寺僧不仅将武技和气功密切结合了起来,而且很有造 诣。明清以来,武术与气功兼练者甚多,如:颜习斋14岁就学 “运气术”,55岁时还坚持“夜坐功”行导引术,并习单刀、双刀 等武功(《颜习斋先生年谱》)。清末著名武术家霍元甲“更复益以 内功,旁参各派,尽得技击之精髓”(郭希汾《中国体育史》)。所 以,练武术与练气功并不矛盾,可以兼练。
那么,武术与气功兼练,会不会因练武破坏丹田内气呢?不会 的。因为不论长拳,还是太极,或是形意都讲究“气沉丹田”,“力 充周身”,“气息归原”,“壮其体魄”',如:长拳要求“力要顺达气 宜沉”,太极拳强调“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宜鼓荡、神宜内 敛”,形意拳讲究“宽胸实腹、气力合一”等,都是培养丹田内气 的好方法,故武术与气功兼练,不仅不会破坏丹田内气,相反,二者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为什么说在“寅时”练功效果好呢?
初学武术,师傅要求寅时(即早上3至5点)起床,朝南而 立,运气练功。
寅时练功的效果,确实是不同其它时间,这是有其道理的,特 别是练内功。有句俗话:“朝练寅,夕练酉。”就是说早上在3至5 点的时候练功,晚上在5至7点的时候练功。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 学经典《黄帝内经》里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气功内容,其中有一段这 样的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精神不乱思,闭气不息 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可见古人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寅 时是练功的最好时辰了 D中医的“子午流注”把十二个时辰(子丑 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分成六脏六腑。其中寅时正是“肺气旺” 的时刻。中医认为“肺生一身之气”;酉时正是“肾气盛”的时刻, “肺主气”、“肾纳气”。练内功气运丹田,实际上就是练肺肾二脏先- 后天之气。以使“意到、气到、力到”,达到“力随气生”的境界。
新兴的“生物节律学”认为,在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的现 象。就是说,生命活动会随着时间的转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神经调节有时兴奋有时抑制,激素的分泌时多时少,生物电的电波 时强时弱,等等。这和中医“子午流注”的认识不谋而合。说明 “朝练寅、夕练酉”是有一定道理的。 •
另外,练功讲究方向性这是因为地磁对生物体内的电磁场有 很大的影响。练功要求朝南,就是为了使地磁和生物磁场取得和谐 统一。现代科学证明了人们经过长期锻炼得来的经验是正确的。
什么是“气功态”?气功练到最高层次是什么感觉?
《老子•河上公章句》有如下具体地描述人处于“气功态”时的 情形。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 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冥兮,其中有精,其中甚真, 其中有信。” '
这就是说,所谓“气功态”就是人体经过一定的修炼途径进人 到的一种特别的身心境界。这种境界,即是在恍惚窈冥之中,没有 什么固定的形象,却有感于元气的萌动,摇摇春泽,生机盎然。所 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 恍”等等,都是对这种特殊状态的感受和描述。
从广义上讲,“气功态”泛指生气勃勃,心胸开阔,无忧无虑, 从容若定的身心状态,即是人体的最优功能态。
练功是没有止境的,什么才算高层次,各派有不同的看法。儒 家是崇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周公之礼,以致知、格物、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人世法。“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 民,在止真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达到浩然之气长存,能够至大至刚,放之 则弥六合(充塞乎天地之间),卷之退藏于密。道家把“道”视为 其大无所不包,其细无所不人,生天育地,发育万物。讲究万物是 从虚无中而来,虚其心而实其腹,强其身而壮其骨。无为无不为, 有为有以为。行有为之法,存无为之心,存无守有,即“恍恍惚惚 其中有物,沓沓冥冥其中有精”,至虚极守静笃,抱元守一,成为 后学之准绳。佛家更有大乘、小乘之说,以程序来说分为四禅:即 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天尽,达到明心见性。但自 古以来儒道释等各派气功的修炼尽管功法万千,但都是以养生为目 的,所以有“万法唯心造”之说。只要你明确了练功的目的,悟出 了练功的真谛,你就不会为练功出现的假象所迷惑,更不必去刻意 追求什么特殊感觉。
浏览3,5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