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代医学在阴阳五行及“天人相应”的理 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学说,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乃至气血运行莫 不与天时、地理、气候、季节等密切相关,此说首先在针灸上应 用,称为“子午流注法”,即人身气血周流通路皆有定时,按时取 穴、会取得更好的疗效。不少的武侠小说,以及现代的武术影视片 的作者们,也把“子午流注法”移植过来,认为按时点某穴,将会 置人于死地等,这些纯属附会,因为即使在临床上除按时取穴外, 还要遵循辨证取穴、循经取穴的原则,而在瞬息万变的格斗中是难 于确定穴位的。

要找准人身穴位,除了熟习经络图外,还得学习、运用取穴 法。现代常用的取穴法有3种:其一是骨度法。此法不论人体高矮 肥瘦,把人体各个部位折成一定的标准分寸,照此来量取穴位。其 二是中指同身寸法。此法以本人中指中节横纹间距离折为一寸,一 般用于四肢和背部取穴。其三是根据人体自然标志作取穴基准。如 两耳尖直上至头顶正中处是百会穴,垂手中指尽处是风池穴,十一 肋端取章门,对脐取命门等。

何谓“子时、活子时、正子时”?

“子时”是指内丹术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开始起火的时机, 又称冬至。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时,因为子时是六阳时(子、 丑、寅、卯、辰、已)的开始。所以《类经图翼》上说:“子者阳 生之初。”冬至也是指这个意思,如《通纬•孝经援神契》上说:

“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阳 始至称为一阳1,或一阳来复,在《易经》卦象上则用复卦来表 示。因为复卦上五爻是阴而初爻(最下一爻)已成为阳“~”。这个卦象常为气功古籍所釆用。但这只是个比拟,正 如《金丹四百字》中说的,“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 法,卯酉亦虚比”。所以什么时候到了该起火的子时,要按照练功 过程中的景象来掌握。也如《还丹复命篇》中说的,“练丹不用寻 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可以起火的子时,在内丹术中分为两种, 即活子时与正子时。

“活子时”是指小周天功法中该起火的时机。所以称它为活, 是因为要等待身体中自然景象的产生,而不是固定的时刻。正如 《入药镜》中说的,“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小周天功法, 通过摆好姿势,排除杂念,让形神安静,集中意念,然后一念归 中,凝神入气穴,缓缓调息入细,引短令长,丹田中的精气渐渐旺 盛。当静极之时,始有动象,于恍惚杳冥之中,觉丹田气动,即为 活子时,此时的精气称为“小药”。活子时的景象,气功古籍中常 用《人药镜》中的一句话予以概括,就是“先天气,后天气,得之 者,常似醉”。肖紫虚在解注时,把“醉”进一步描述为,“身心和 畅,如痴如醉,肌肤爽透'同时还有“阳肾欲举之时,即是身中 活子时”之说(《天仙正理》)。

“正子时”是指在小周天功法纯熟之后,要进人大周天过程, 在这一由量变到质变的时刻,产生的一定景象。所以称它为正,是 因为只有在小周天积累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当小周天精气,在任督 脉运行过程中,心息相依,微绵,好似无息,脉博正常,好似无 脉,全身麻松柔和的情况下,出现了正子时,在气功古籍中一般称 为六根震动,即“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 后鹫鸣,身涌鼻搐”(《丹道九篇》)。此时的精气称为“大药”。正 ?时必须经过长期苦心修炼才能达到。

练气功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无论练哪一派、哪一种气功,都应遵循以下原则:松。就是说全身各部,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以及筋骨、肌 肉、皮肤都要放松,不要一处用力、一处憋劲。

静。外界环境要安静。自身也要排除杂念,在意念的控制 下,使大脑皮层由紧张而进人寂静休息的状态。

空。就是“万虑皆空”。要做到无物、无我、无忧、无虑, 更无所求。使自己完全处于混沌无知状态,人静的功夫就练好了。

虚。松、静、空都做到后,虚也就寓于其中了。当进人极度 松、静、空之时,就会觉得自己似在空中或云中飘荡,倍感舒适畅 快、心旷神怡。

勿忘勿助。忘则意念散而不聚,难以“以意领气”,且气无 所依,故不能归根;意重则助,助则生力,力则生滞,滞则难通。

不勉而中,无意而得。在练功时一定要“心静”、“念灭”, 不做任何幻想,让大脑真正静下来,进人混沌的人静(道教谓之 “炼己”)状态,做到“无所求”。无意而得,并不是讲不用意(指 入静后的进一步功法),而是要在不勉强、不强求中自然得到的意 思。

不受惊吓。在练功或入静(初级阶段)中,最害怕突然受到 震惊或恐吓,如放炮、高音喇叭、高声喊叫等,因此需要选择安静 时刻和地点练功。

动功。可概括为两类。一是以外动促进内动。外动配合呼吸 促使五脏六腑、精津血液、骨骼筋经运动的动功,是通过外部肢体 的运动和配合呼吸来促进代谢循环和内脏运动,要注意适度,遵循 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以内动促使外动的动功,即以意念导引气血 的流动而使肢体逐渐运动起来,但不能强求。这两种运动方式,都 可以起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动则不通,通则不动。因此,不动时不必勉强追求其动。通则不动,是讲自然而流畅;动而 不通,是讲气血受阻,即会形成外动。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当人静的功夫练到一定程度时,会产 生各式各样的幻觉或怪象。这时仍应一心练功,否则会出偏差。这 种偏差,佛教中称之为“走火人魔”。 .

⑪不可努气、憋气。如气沉丹田,是在日积月累的练功中,以 意轻轻眸定而使气逐渐深沉的,要顺乎其自然。若在吸气时故意或 使劲将腹部涨起,呼气时又故意用力将小腹凹回(属顺式呼吸法), 久而久之也会出现偏差的。

⑫耳不闻声,细长匀慢。初练时不必强求,随着功夫的日益深 入,可逐步求得在呼或吸气时,不使耳听到自己的呼吸声音,并逐 步达到细、长、匀、慢的呼吸。

学练气功,怎样才能做到既博采众长,又有所专椿呢?

从气功学术角度讲,处理好“博”与“专”辩证关系的关键, 可用五个字来概括,即:博学而专精。就是说,在学习气功理论方 面,应该见多识广,博采众家之长,吸取他人的经验,以丰富自己 的学识,提高气功理论的修养水平,用以指导练功。此为“博采众 长”之意。

在气功实践中,就要“择善而从”,有所专精,扎实进取。所 谓“善”,因各家各派的功法各有千秋,皆可为“善”。但具体到个 人实践中,可能因自身素质、接受能力、时空条件、地域差异等诸 多因素而产生不同的功效。所以,必须通过实践观察,即不论你学 过多少种功法,一定要精选出适合你自身习练并切实有效的一种功 法,认真地练下去。此谓“择善而从”;而对那些经自身实践证实 功效不甚理想的功法,即可放弃。经过筛选,才能“有所专精”。

要避免片面地理解成“博”就是任意习练功法,以致不思苦 修,浅尝辄止;也不应一谈“专”就门户之见、江湖习气,而自高 自大,固步自封。

总之,研习医家气功,学宜广博,练要专精。要始终以客观、求实的态度,来正确处理好“博”与“专”的辩证关系。

练气功是否要熟悉身体经络穴位?

循经运气是否要每个穴位都走到呢?

气功有许多门派,有的气功不管穴位,有的气功可以循经练 功,但最好不要自己以意领气,一个穴位一个穴位地走,应该按照 气功师的要求去做。例如养气功的六字诀是在呼气时,配合发言同 时意念领气循经运行,如吐“嘘”音时,意念领气从大足趾外侧大 敦穴沿腿内侧上行绕会阴到肝部期门穴,此以意领气走肝经穴。如 果记不住肝经的大敦穴和期门穴,可以在吐“嘘”时意念领气从双 足大趾沿腿内侧上到肝区即可,不用勉强记穴位,以免干扰了练功 者人静放松和吐音导引等等。如有的人记不住足大趾到肝,也可以 只记“吐嘘音,气到肝”,“吐呵音气过心”……这样也可以收到良 好效果。有的人记不住“嘘”属肝、“呵”属心……,也可只用腹 式呼吸配吐音和导引,放松意念,只要入静也可取得良好效果。练 养气功要知而不守,不追求经络,能以意领经络之气则领,记不住 不勉强,反而有利于练好此功。古人云:“天法道、道法自然。”练 气功松静自然是根本,因此不必要死记穴位。

浏览1,1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