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走架是个体运动,因此当走架违反要领或动作姿势不正确 时,往往不易为本人所察觉,必须请老师、同学或拳友指点,才有 可能得到纠正。而推手是两人对抗性的运动,当自己在推手中违反 要领或动作姿势不正确时,就立刻会有使不上劲或重心不稳等感 觉,特别对太极拳理论和技击意义的领会。如对杨澄甫《太极拳说 十要》的精义何在,太极拳走架的一招一式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 掌握好走架时劲路的刚柔虚实,如何克服偏刚或偏柔等现象,从技 击角度看打太极拳时的眼法应如何处理,等等。如只练走架或只从 书本上获得一点本本知识,则终究是理解不深的,也不可避免地会 产生一些误解。通过推手结合走架实践,就较易理解,能较快纠正 误差,得其要领。不仅如此,而且在推手技艺达到一定程度以后, 对于古今太极拳专著中有关论说的正误,也会具有相当的鉴别能 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拳法历来强调“心传口授”,这虽与古今拳家的文化程度有关,但 主要是重视实践的一种反映。
尽管推手运动能够有效地检验走架姿势的正确性,但有的人发 觉自己的毛病以后,却缺乏足够的毅力去纠正。因为姿势一经定型 后,要纠正非狠下功夫不可,这正是俗话说的“习惯成自然”的缘 故。但只要有自觉性、肯努力,还是不难纠正的。
学习太极推手,怎样入门较好?
入门必须循序渐进。推手需要一定的手、眼、身法、步法和气 力功夫。如果已经练过套路,而且练得不错了,学习推手就具备了 最基本的人门条件。其实不论学习推手也好,学习器械也好,最好 先有徒手单练套路的根基,学起来方能事半功倍。
其次,不可急于求成,“一朝成井”只是不现实的主观想法, 要一层一层打基础才能长功夫。技法要一点一滴去学,经过练习、 巩固、纯熟、提高的过程。所以一开始学推手,不可随便跟人乱 推,搞所谓“自由推手”,目的放在如何把别人推倒取胜。如此推 手,只能说是舍本逐末,丢掉太极拳推手的精髓,而掺杂武术擒 拿、摔跤等其它的方法。太极拳推手,首先要柔化,要“引进落 空”,等到有可乘之机,所谓“合”,才“出”——发放出去。这样 就要靠太极拳本身的棚、捋、挤、按、採、洌、肘、靠为最基本的 技术,人门也就是先练这些基本技术。一般可从定步单推手开始, 进而定步双推手。在把手的技法练纯熟之后才进入第二个层次,即 练活步推手,手、步、身法结合。在棚、捋、挤、按四种技法运用 自如的基础上进入第三个层次,就是大搌推手,即十三势的总体练 习。大搌纯熟了,可以运用自如,就可以练习变化无常的自由推手——乱踩花了。同时,还应练好基本功,其中包括桩步练习—站 粧。
当然,初人门是要有老师指点、带领的,“人门引路须口授”; 常常与别人推也是进步的因素——“功夫无息法自修”。
什么是听劲?
“听劲”是太极拳练习的重要内容。动作熟练,架式圆活,劲 力通达以后,就要进行“推手”练习,而向“听劲”的方向发展。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由看熟而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 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 摩,渐渐从心所欲。”他说的“懂劲”,就包括听劲在内。
善不善于听劲,是在推手中能否取胜的关键。两人一搭手,便 要能察知对方的劲路方向、明暗、轻重,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或 引进落空,顺手牵羊,或不丢不顶,或发劲似弓弩。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重内意,轻外形。“听劲”是内意练及 神明后的结果。所以要懂“听劲”,首先要练“意' 正所谓:“眼 之明,意使之,脚之捷,意使之;拳之精,亦意使之。”可见“意” 是一切拳术的本原。无意则无术,无意则无形;意乱则心乱,心乱 则拳乱。因此一开始学习太极拳就要注重内意的修炼。只有意到, 才有气到、力到。“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 之为我,我之为身;也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陈鑫《太极拳 经谱》)
“内意”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个心理过程。看似玄奥,但只 要坚持领悟,自能有新体会。
什么是捆劲?
按照太极拳八门劲别对棚劲的解释:“棚劲是一种有弹簧性之劲,为太极拳之主要劲,可用于走,亦可用于粘,一刻也不可离 开。”徐致一先生在他所著《太极拳》一书中说:“棚,这是一种向 外向前又向上用力的斜线动作。”
在两人推手时,双方用手与对方肢体接触,在接触之处,含有 一种向外、向上之力,与对方肢体保持着粘着状态,当对方前进 时,自己则后退,但在接触处的这种含有向外、向上的粘着力的强 度应保持不变。当对方后退时,自己则随着前进,这种粘着力的强 度仍应保持不变。这种与对方肢体接触处含有向外向上的粘着力, 就是所谓的“棚劲”。技艺高者,在运动过程中,能使这种粘着力 的强度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它能像《十三字行功诀》对棚劲的描 述:“按之则落,抬之则起,随高则高,随低则低”,成为一种“弹 簧劲”,“攻时能发出弹簧性的弹力,向外抖发出去”。行家能凭藉 这种弹簧性的棚劲,“听”出对方的虚实及力点所在,可以使对方 的劲力落空和造成我顺人背之势。无论在“走”或“粘”中,均须 含有这种棚劲。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
是不是“内劲’’比“外劲”强?
“内劲”,顾名思义就是内在的劲道。杨澄甫在《太极拳练习 谈》中就讲到过内劲。他认为用时显有力,不用时则无力,是浮 劲,最易被人引动,而太极拳所需的是内劲,不是浮劲。内劲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劲力完整充实。发劲要有根源,太极拳讲究劲起于脚根,主 宰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即集全身之精神于发劲,处处体 现内蓄有力,蓄而后发。
气敛于内,以意运气。练习太极拳要求气敛于脊骨,呼吸自 然而下沉。练习时内实精神,外示安柔,以意领气,气从脊发,使 动作柔中寓刚,周身有力。
练气归神,精神贯注。练太极拳,精神贵贯注,精神贯注则 幵合有致,虚实分明,气势腾挪。
正确掌握劲整、气敛、神聚的要领,则能显现出太极拳的“内劲”。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和外是这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而 这两者缺一不可。武术中的任何拳种也都是既练内又练外,根本不 存在只练内或只练外的拳术,具体到某些拳种有的可能会侧重于外 劲的(如八极拳或南拳),有的可能会侧重于内劲(如太极拳),这 些差别在练习时不过是一个以外促内,一个是以内促外,可以说是 殊途同归,再好的“内劲”也要通过“外劲”来表现出来,因此不 能说“内劲”比“外劲”强。关于内劲的练法,杨澄甫在《太极拳 说十要》第六中狄道:练拳走架要“用意不用力……若不用力而用 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 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云‘极柔软、 然后能极坚刚’也。” 典拳论是历代名家实践心得,应潜心研习, 身体力行,这是提高拳艺、增长内劲的根本途径。
如何理解“四两拨千斤”?练推手需要练力量吗?
“四两拨千斤”指以小力战胜大力的技击战术思想。其实质是 顺势借力,以巧胜拙。此语初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中 《打手歌》曰:“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具体运用方 法与“顺手牵羊”、“顺水推舟”相同。
所谓“四两拨千斤”,是假设对方用“千斤”巨力击来,我以 坐步、转腰或动步转腰,闪让开对手的正面进攻,使其巨力从我体 侧滑过而落空,同时我顺其巨力方向加以捋带。假设我加力仅“四 两”,那么作用在对方身上的力就是“千斤”加“四两”,其和当然 大于对手原用的“千斤”巨力了。
民间拳家普遍重视追求“四两拨千斤”的技法,注重锻炼用智用巧击败或制服对手的能力,轻视单凭力勇的粗鲁打法,逐步形成 了武术技击中以巧胜拙、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慢制快的理论和 打法。《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耄御 众之形,快何能为?”
“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推手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比喻推手中 重视以小力破大力,重视借劲使劲,即借助对方进攻的力量,自己 只需使用较小的力量,去改变对方力量的方向,从而破坏进攻者的 身体重心,最后变成一个合力去制胜对方。但是有人误解为练太极 推手只需要很小的力量就够了,不需另外再练什么力量。其实太极 推手也是一种身体接触型的对抗性运动,推手技巧运用得再纯熟, 没有一定的力量做基础也是不行的,因此练推手仍应重视力量的训 练,除了练习下肢的屈伸力量,腰、腹、背肌的力量及上肢的屈 伸、展收力量外,更应重视上下,内外的合力训练,只有这样才能 更好的发挥太极推手的技击优势。
浏览8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