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法
也称服气法、炼气法。是气功中以呼吸为主,辅以导引、按摩 的内修养生法。它很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天地至于万物,无 不需气而生,所谓“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太平经》说,人欲寿 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葛洪也说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 却恶。”历代相传的行气方法甚多,仅《云笈七签》就载有几十种行 气方法,其功法虽异,但原则大致相同。要求行气时,凝神净虑,专 气致柔;呼吸吐纳时,做到轻、缓、匀、长、深。轻,就是呼吸时轻而 细;缓,进出之气要舒缓;匀,呼吸节拍有律,粗细均勻;长,呼吸的 间隔时间长,引气人体而闭之,默计数三十、五十乃至一百二十,方 徐徐吐之;深,闭气时,使气渗进脏腑百脉,通润全身。这类引气 法,早在战国时已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最为流行,各种行气书籍 大量出现。唐宋史籍所录行气著作多达百部。
动功
气功的动功与静功是相对的。所谓动功,是在锻炼时依据不 同功法的要求,通过各种动作,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达到壮骨 强精、神气合一的目的。静功是静中求动,动功是动中求静,如《王 阳明全集•传习录》中说:“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所以动功 是动中不舍静的锻炼方法。动功锻炼时,因为有动作表现于外,所 以又称为外功,它要求意气相随,内外合一。
行功
行功,是在轻快散步过程中进行气功锻炼的一种方式。此法 易学好练,有和气畅血、疏通经络的作用,适宜于慢性病人的锻炼。 练习方法是:行路或散步时,目视前方三五步处,意守鼻尖,神不外 弛,按照行路的速度一步一吸,三步一呼;或两步一吸,五步一呼。 练到一定程度之后,无时无地不保持练功状态。
返观内照
在练功时,两眼轻轻闭合、内窥、观想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或 某一经络,穴位。通过长期锻炼,可仿佛看到身体内的真气沿经络 路线运行,正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所说:“内景隧道(经 络),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返观内照可集中思绪,帮助入静,并给 机体一定的刺激,而利于内气的产生和运行。
阳光三瑰
“阳光三现”指气功练功者在练功时感觉到额内出现三次闪 光的现象。《丹道九篇》中说:“止火候,独是阳光三现”,即第三次 阳光出规之际,也就是小周天功练成之时。
自发功
各派功法对自发功的认识目前尚不统一。倡导自发功者认 为:自发功是人体自我调整、自我修复的一种潜在功能,是练功治 病的必然。在练功过程中,真气运行在病变位置受阻,经络不通, 就会产生自发动作。功,是打通经络障碍的表现,待经络通了,自 发功就不再出现了。从治病角度看,自发功效果快,有人称自发功 为高明的医生。持反对意见者认为:自发功是气功中的偏差,主张 不让练功者出现外动现象;并认为实践证明:练功者不出自发功照 样能治好病。
观鼻功
观鼻功,是通过人静调节意念,加深呼吸,增加微循环,以改善 眼睛功能的一种简易功法。方法是:两脚平行分开站立,与肩同 宽,全身自上而下放松,两手食指轻搭在鼻尖上,拇指轻轻扣住下 巴,其余三指自然弯曲合拢;凝神静气,观注鼻尖上食指3~5秒 钟;然后远望20米外的一个小目标,尽力看至清楚为止;接着目光 回收再观注鼻尖上食指,如此6遍为一次,休息两分钟,再如上法 练习,并3次。要求思想集中,同时配合深、长、细、匀的呼吸。久 练此功,可使脑清目明,视力改善。
收心
收心就是斩除杂念。使杂念归于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 而无念,所谓“一念不生,寂然不动”。《青华秘文》说夫妄念莫 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 静。”这就可以断念收心。
吐纳
吐纳是道家的一种练功方法。即把肺中的浊气尽量从口中呼 出,再由鼻孔徐徐地吸进清新空气,使之充满肺部。古人又叫做 “吐故纳”。道家认为吐出死气,纳入生气,可达到长生。嵇康《养 生论》载:“呼吸吐纳,服食养生。”《汉武帝内传》亦云•/‘吐纳可以 延年,
自由盘腿坐式
自由盘腿坐式是坐式练功中的一种常用姿势。练功时,将两 腿互相交叉而盘坐(即将左脚掌置于右腿下,右脚掌置于左腿下, 女子相反)。这种姿势适于初学盘腿坐的人或者是年老体弱者。
传统发气法
传统发气法,是训练有素的气功师,在气功状态下,有意识地 调动机体里的内气,从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穴位,将其较集中地发 放出来,用以调节、改变、治疗自身和他人的疾病,或作用于仪器, 进行科学实研。这类发放外气法,必须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行。 首先,通过练功使自身内气充足,如丹田有热感、胀感等。然后随 着功夫的深人,使体内之气能“聚”能“散”。接着再练“内气”运行 法,也就是把“丹田”之气用意识引导循经络而行。其次是气通 “小周天”,这是发放外气的基础功;进一步再打通“大周天'然 后再反复练习,从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发放外气的方法,逐渐形成 大脑与丹田及发放外气的某一穴位或部位的条件反射,最后达到 “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自如地掌握运用发放外气的方法。
沉相
沉相,是指练功中用意不^1,以致放松或忘记了练功中的炼意 要求,而出现的昏昏沉沉的状态。《童蒙止观》说:“若坐时心中昏 暗,无所记着,头好沉重,是为沉相。”其甚者,昏沉入睡,又称为 “心宽病相”。其表现为:“心志散漫,身体逶迤,或口中流涎……”
识神
“识神”是人脱离母体后,感受天地自然界万事万物后形成的 后天意识活动。
吞津
吞津,就是在练功时将口里产生的唾液吞咽下去。各家功法 都十分重视练功时产生的唾液,称之为“华池之水”、“精津玉液”、 “琼浆玉液”。化验证明,练功时产生的唾液包含有15种以上的 酶,其中氧化酶和过氧化酶能消除某些致癌物质的毒性。
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身重要穴位之一。在足下三寸外侧凹陷处,属足 阳明胃经合穴。如腹胀胃痛、消化不良,练气功时,可意守此穴。 该穴有增强脾胃运动的功能。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说:“若 要穴,丹田、三里不曾干”,中医认为足三里是营养穴,长寿穴。
放松功
放松功是静功的一种,它是有意地让身体各部位,结合默念 “松”字逐步将全身调整得自然、轻松、舒服,解除精神紧张状态, 排除杂念;同时使注意力逐渐集中,安定心神。放松功一般采用仰 卧、侧卧、平坐和靠坐姿势。采用自然呼吸法。放松方法包括三线 放松法、部位放松法、局部放松法、整体放松法和吸静放松法等。 对高血压、肠胃病、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走火着廣
走火着魔是因为练脉道周天功而出现偏差的一个特有术语。 指“起火”后,用意引之,偏离经脉之轨道,使气乱,出现不能被意 识控制的各种动作。但这种现象为数极少。
良性意念
良性意念是指在练气功时,思想意念着美好的事物,如頁花盛 开的美景,事业成功时的愉快,全家团聚时的欢乐,疾病根餘时的 幸福……总之要想看好的、愉快的、满意的良性事物。但是这种 “意念”不可过强,似想非想则可,否则会影响入静,甚至造成不 适感D
应节颇时
指一年、一月、一日中,练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时节。 《钟吕传道记》中记载:人与天地相应,天地阴阳升降,一年一交 合;日月之精华往来,一月一交合;人之气血,一昼一夜一交合。练 功之人,效法天机,用阴阳升降之理,使真水真火合而为一。取日 月之交会,以阳炼阴,使阳不生;以气养神,使神不散。人之一日, 如日月之一月,如天地之一年。古人认为,天地相距八万四千里。 冬至之后,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进七千里,计一百八十日, 阳升到天,阳极生阴。夏至之后,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 千里,计一百八十日,阳降到地,阴极复生阳,周而复始运行不已。 人之心肾,上下相距八寸四分(.约27厘米),阴阳升降,与天地阴阳 升降相似,与日月运转同理。
浏览2,8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