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这部《柔道图谱》兼顾体育与艺术两方面教学。 目的是使之成为体育与艺术课素质教育的结合参考教 材使用。

本书可供学校体育课柔道教学或美术课研究动态 人体及白描人物的学习参考。本书以白描速写形式作 图,力求做到对于动作视觉表现的准确。绘图由学习 者在学习中所作,可以看到其学习中的进步过程,所 以有一定的教学参考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 柔道图谱插图的小幅人体动态速写的练习,对于学习 者动态人体的整体造型能力和人体速写目识心记能力 的提高极为有益。

在柔道方面着重介绍柔道技术动作,所以略去 《柔道比赛规则》部分。具体规则可以参照国际柔联 最新的柔道比赛规则手册。

柔道技法、训练和理论的分析讲解以图为主, 辅以文字。图与文字分开,读者可先读文字理解动作 要点,后再通过图来以视觉方式体悟技术,这样可避 免读字而寻图的麻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图谱包 括传统柔道有关“形”的技术图和现代自由式竞技柔 道,两种穿插在一起,包括在竞技柔道中禁止使用的 传统技术。可以让读者全面了解体会传统柔道与现代 柔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这样做对我们的柔 道训练和动态人体运动特征的体悟和学习有所帮助。 这也是将体育课和艺术课进行结合,作为素质教育课 程的实践。

柔道的历史

柔道,是由日本的嘉纳治五郎先生于1882年创 立的。柔道从“柔术”发展而来。而柔道却有着高于 “术”而具有“道”的哲学文化教育意义。

柔术的历史古老,日本江户时代就已经有对中国

武艺引进和学习。日本的《史国大辞典》在柔术的起 源上又记载了中国明朝的陈元赞于正保年间,在江户 国正寺招收日本门徒福野七郎、三浦与次、矶具次郎 传授大明朝的擒拿术,三人俱得其真传,之后各立门 户招徒授艺。

据査,陈元赞乃明朝进士,浙江人,此人文武兼 备,曾在少林寺学艺。他精通建筑和医学。他于1621 年出使日本,1638年于日本的国正寺传授技艺。中日 的交流早在唐代就已经繁盛,日本受唐文化影响甚 深,角抵摔跤之术在唐朝盛行,可想而知,日本在中 国唐朝时期就应该有相关摔跤的交流学习。在敦煌的 壁画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早期摔跤的图像。神话来源 于生活同时影响生活,从敦煌莫高窟中金刚力士的形 象应该就能够看到一些摔跤手的身形特征。可以说, 曰本人学习中国的武技与武道文化之后与本土的武技 相结合,逐步发展并形成不同的新流派。更确切地 说,日本柔术和中国的武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是 恰当的。人有搏击的本能,从原始人到现代人,搏击 格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原始人面临众多的为生存而 搏斗的情景。对于不同地区的人群交流时互相影响和 学习是必然的,武术的交流更是如此。虽然说各地武 术搏击的技术有所不同,但决定武术样式多样性的因 素众多,如社会文化、搏击规则、格斗目的等。但作 为武术媒介材料的人体材料和运动力学及解剖学规律 应该说是普世大同的,运动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特 性和原理亦是人类所共有的。因而将人体间相互博弈 的人体动作作为研究动态人体的对象是可行的。中国 武术由于受本土文化礼教影响,很少有地面格斗的动 作出现,然而在少林武术和福建地术中的确有地面格 斗技术动作的存在。这一点也能够让我们想象到柔术 早期的雏形。

曰本古柔术,是一种应用于战斗的生死格斗术。

《曰本书记》中就有野见宿弥在角斗中,被当麻蹴速

当场踢死的记载。后来这钟格斗术形成两个分支。一 是在日本的平安朝成了宫廷节日相扑。后来又逐步形 成仪式性、娱乐性的比赛。到江户时代,由劝进相扑 发展成近代相扑。另一方面,从平安朝后期,日本进 入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武士的武功需要 在实战格斗中加以充实。因此,逐渐形成一种“实战 型的格斗技”,并形成一种体系,被称为“柔术” 的流派。柔术经过若干年的兴衰,发展到德川幕府时 代,达到鼎盛。嘉纳治五郎所创立的柔道,正是在这 个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嘉纳治五郎幼年时代由于体弱,常受到同伴的 讥讽,于是便立志学习柔术增强体力。当时德川慕府 时代结束,明治维新开始,西洋文化进人日本,并占 据压倒性优势,柔术等传统文化多被忽视。在即使立 志学习柔术也难找到老师的年代里,嘉纳治五郎以 其顽强的毅力得到天神真扬流的福田八之助、矶正智 以及起倒流的饭久保恒年等人的真传。“柔道”一词 在1883年饭久保恒年给嘉纳治五郎的“免许书”中就 已经出现。嘉纳治五郎以浓厚的兴趣研究了大量有关 书籍。他深深悟到柔术的育人价值,因而立志推广柔 术,于是他汲取各流派之精华,并加入自己的创新, 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技术和理论。以锻炼身体、涵养 精神、磨炼毅力、修养道德为目标,创立了柔道这一 新体系。

嘉纳治五郎于1882年(即明治十五年)在东京下 谷,把永昌寺书院改为柔道训练场。这时他已23岁, 当时道场只有12块垫子,门人只有几个人,可见条件 之艰苦。他与弟子们同吃同住同训,开始柔道教育的 实践与研究。

他所建立的柔道,在技术方面由于进行科学研 究,是以自然体为基本姿势,变更“组”的方式。掌 握“崩”“作”“挂”和“轻妙的进退处理”的基本 功,形成“乱取”(自由练习)为中的训练法,又陆 续发明了各种新的技术。在1885年举行的警视厅比武 大会上,嘉纳治五郎的讲道馆柔道以绝对优势取得胜 利,从此,柔道在实力上称霸日本。

与此同时,嘉纳治五郎又把柔术的“以柔克刚”

发展成“精力善用” “自他共荣”的理论,使之成为 不仅是柔道技术上的原理,亦是人类社会发展更高层 次的伟大理论。

短短的几年,讲道馆柔道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优 秀人才,更加引起日本当局的重视。1887年,柔道 成为日本学校教育的一种课外活动,1911年成了选 修课,1930年则成为必修课,同时也成为培养警察 的专业课程,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嘉纳治五郎立志通过柔道增进人类的进步友谊和 世界和平,他和其弟子不辞辛劳,终于把柔道运动推 向全世界。当前已有近140个国家加人国家柔道联盟。 1964年,柔道作为重点体育项目出现在奥林匹克赛会 上,柔道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由于嘉纳治 五郎的卓越贡献,日本人民给予他很高的荣誉,1911 年他当选为日本首任体协会长,并荣任国际奥委会委 员,被誉为日本的体育之父。

1938年,嘉纳治五郎在出席于开罗召开的国际奥 委会返国途中,病逝于航行在太平洋上的“冰川丸” 上,终年79岁。

1984年,讲道馆国际柔道中心建成。它成为当时 世界柔道的中心。


  • 柔道锻炼的意义和目的


嘉纳治五郎曾说过:“柔道乃是身心两种力量 最有效的运用之道。”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学会把 自身的体力和精力更合理地、毫无浪费地发挥有效 作用。能够学到身小力薄的人战胜身强力壮的人的妙 诀。嘉纳治五郎将柔道的理念从“以柔克刚” “以小 胜大”最终提升精简为“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柔 道哲学理念。明治政府的首任海军大臣胜海舟在观看 完讲道馆学员的表演后为讲道馆题词:“无心而入自 然之妙,无为而穷变化之神。”

嘉纳治五郎强调身心两力的有效使用并不是 “术”而是“道”。柔道之所以与柔术方法不同,目 标也更远大,就因为它的原理不仅是技术,而且是要 学习在任何场合,对待任何事物,都能把人类的力量 最有效地进行运用的方法和原理。

 

嘉纳治五郎在回答关于柔道修炼的问题时曾 说:“任何事情都会由人来做,没有不费力气、不 费心思就能完成的事情。如果没有符合其目的有效 地运用身心两力的方法也是不能完成的。这可以称 为身心有效使用法,或使用道,或者是能普遍运用 的一贯之道。”

有效地使用身心之力,不仅存在于柔道练习,也 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类事物各项问题上,这可以 说是一种处世态度。

互相礼让,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繁荣发展,这也 和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嘉纳先生把这种处世 态度归纳为“自他共荣”。

嘉纳治五郎在柔道修炼时曾说过:“通过攻击和 防卫的练习,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这可以说是柔 道之精髓。通过这些也就完成了自我,进而有益于社 会,这是柔道的终极目标。”

因此,柔道就是以胜负、体育、修身和育德为目 标的教育之道。练就健康的身体,同时重视精神的修 养。并把“精力善用” “自他共荣”的原理运用于现 实生活中去。

通过攻击和防御的联系,了解到攻防的规律,掌 握轻巧进退和身体的处理方法,自然而然地能学会在 意外事故发生时保卫自身安全的能力。进而具有练武 者的心理准备,能有防患未然的能力,对猝不及防的 事故能有应变的能力和信心。

攻防练习能克服自己的力量界限战胜困难。去严 格地修炼,因而能养成礼貌、坚忍、持久、自我克制、 沉着、坚定果断等精神素质。也能锻炼一个人的观察 力、推理和想象的能力。通过攻防练习,锻炼身心,磨 炼意志,涵养精神,达到自我完善,并将其运用于现实 生活。这培养练习者战斗精神的同时也使其养成尊重 对手、尊重规则的习惯,使得人能够具有对社会有贡 献的品质,难怪俄罗斯总统普京说:“柔道不是一门 技术,而是一门哲学。”

浏览6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