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技术在发展规则在免善
柔道的竞技性受到世界柔道爱好者的青睐,由此引发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使柔 道比赛朝着“以攻为主,快速连贯,投寝结合,体能充沛,战术多样”的方向发 展。在长期的交流中,因不同地区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运 动员的不同体形和运动素质的影响,柔道技术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类型、风格及技术 特点。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风格和技术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但是归纳起来主要 分为:亚洲的技术型、欧洲的体能型及我国的散手型三大流派。
一、 亚洲技术型
以日本、韩国为代表。
亚洲人头脑灵活,身体矮小,动作灵敏,战术灵活多变。重视东方历史传统文 化,讲究文明,有礼貌,以柔克刚,摔上有霸气。此外,亚洲人功底深厚,技术细 腻,手法严谨,善于控制对方。动作习惯是:一般站姿为左架或右架,一手抓领, 一手抓袖,抬头直腰。投技常常是抓好了再施技,多采用得大分的技术,如扫腰、 内股、背负投、外卷人、体落、大外刘、大内刈等,并与扫踢、小内刈、躺刀等小 技术动作配合使用。寝技多是将固技、绞技、关节技组合使用,转换迅速、灵活, 而且投技与寝技衔接连贯流畅,保持着柔道的传统技术。
二、 欧洲体能型
以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荷兰、俄国、中亚五国、埃及、古巴、美国等 为代表。
欧美的柔道是从日本学到的,青出于蓝,形成了另一种技术风格。由于欧美的 人文特点,运动员性格外向,身体素质好,力量大,他们还将本地区的古典式摔 跤、自由式摔跤和桑搏摔跤的技术、战术及训练方法应用于柔道,并针对亚洲人身 体矮小、灵活,及其传统技术,发挥他们的身高、力大的优势,形成了以体能为主 的柔道技术。在动作习惯上,站立姿势多是采用屈膝、弓腰的平架,在手法上不限于抓领和抓袖,而是抓握柔道服各个部位,以便将搂抱、抓握和施技进攻同步进行 (不是抓好再施用技术),尤为擅长使用抱腿摔和过胸摔。2007年巴西世界柔道锦 标赛上,欧美运动员运用抱腿摔技术把日本、韩国运动员摔得不知所措。过去日本 柔道界不重视抱腿摔法,而世锦赛后,日本柔道界也练起了抱腿技术。
技术型和体能型的风格仅是突显出某一方面,这不是绝对的。技术与体能是相 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不能完全割裂开,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体能怎能用出技术? 没有技术,体能何用?四两拨千斤,一力降十会。两者必须共存、互动才能发展提 高。现代柔道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抓握与施技进攻同步进行(不是抓 好再用),单个技术之间组合成连络技,对运动员的“跤劲”要求更高,比赛力争 得大分,但技术欠规范。
三、中国散手型
详见第四节。
四、规则的演进与完善
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思维方法有别,人体形态和运动素质有差异,所以各国 的柔道技术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各有所长,各走自己的路,使得柔道百花齐放,异 彩纷呈。在国际比赛的交往中,各种柔道技术风格相互对峙、交锋,相互影响、交 融,相互渗透、扩展和演化,促进了柔道所谓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同 时,柔道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促使柔道规则不断改进、细化。
柔道竞赛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赛制有序。柔道有自己的单淘汰、双复活和全 复活的赛制,现在使用“淘汰——复活”赛制,并使用电脑随机抽签,编排上确 保公开、公正。
柔道每场比赛由3名执场裁判员独立评判,3人合议时以多数判定为准。
柔道原来有2个得分等级标准,“一本”和“有技”;后发展为4个:“一本”、 “有技”、“有效”、“效果”;现在又改为3个得分等级标准:“一本”、“有技”、 “有效”。
原始的柔道比赛是两人摔到筋疲力尽不能再摔为止。现在每场柔道比赛净摔5 分钟,并有延长局,也就是在5分钟内,当双方得分相等时,继续摔到得分或判罚为止。
柔道规则的改进促进了柔道技术的发展;柔道技术的丰富、发展,又促使规则 更为细化,技术与规则相互促进、提高。
柔道比赛场地起初是由草垫子铺设,后改为塑料泡沫垫子,既有弹性,又软硬 适度。比赛区的面积在缩小,促使运动员的比赛更紧张、激烈。
柔道服具有规范的标准,传统的柔道服为白色,比赛双方通过红白腰带进行区 分,现在改为蓝色和白色两种柔道服,以便分清正在进行比赛的两名运动员。
第四节我国柔道的兴起
一、 新中国前的柔道
清朝末年,在日本的部分华侨和留学生学习了柔道,鲁迅先生就是习练者之 一。嘉纳治五郎曾来我国(民国期间)访问。中央国术馆曾派唐豪、杨松山、杨 发武等7人到日本考察柔道,准备在我国开展柔道,因历史原因未成。
抗曰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的占领区大城市如旅顺、大连、沈阳、北 京、上海、台湾、香港等地设立柔道场,供日本人和个别中国人练习柔道,并曾组 织过地区比赛和日本、韩国、伪满洲国的三国比赛。中国人林均堂代表伪满州国参 加比赛获胜。
抗战胜利后,上海的精武体育会招收职工,业余练习柔道,周士斌任教练。
二、 新中国柔道的发展
建国初期未正式开展柔道,仅上海精武体育会和日本华侨麻林泰范创办的柔道 馆招收学生、职工练习柔道,上海体育学院开设柔道选修课。1956年参加世界青 年联欢节的日本柔道运动员,到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 前身)向摔政专业的学生介绍了柔道。之后,北京体育学院引进了柔道,开课进 行教学与训练。摔跤专选课学生同从日本回国的学生吴应华和在北京体育学院的日 本留学生深亥等人一起练习柔道。
(一)起歩较晚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西安体院的教师陆昕上书给国家体委,建议在我国开 展柔道。同年,在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摔跤教练员学习班上,陆昕、王德英等许多 教练员联名建议国家体委“在我国开展柔道运动”。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推动 下,1979年4月5日至5月3日,国家体委在工人体育馆组织了我国第一期柔道训 练班,体委干部郭仲恭直接抓管这项工作,聘请日本友好人士川西秀任教,并请吉 田宽治讲课。川西秀还赠送了柔道服、柔道垫子以及日文的柔道书藉。参加学习的 学员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7个省市自治区及北京、 上海、西安3所体育学院。他们(原是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是带艺投师,学习柔 道的基本技术动作,主要是投技、寝技(固技、绞技、关节技)和现行的柔道规 则、术语及基本理论,为我国广泛开展柔道培养了第一批骨干力量。
1979年6月4日,为了培养我国柔道运动员,国家体委举办了第二期柔道训 练班,为提高训练水平,除川西秀外还聘请了植松明义执教。
1979年11月,国家体委为提高我国柔道技术水平,广泛开展柔道,迎接日本 成溪大学柔道队来访,借用天津体育学院的体育馆组建了第一批男子柔道集训队。 运动员是从中国式摔政运动员的佼佼者中选拔出来的,每位队员都具有精湛的中国 式摔跤技艺。与此同时,还举行了第一期柔道裁判员培训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柔 道裁判员。
1980年2月下旬,日本成溪大学柔道队来我国友好访问,我国柔道运动员与 其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市共进行了 35场比赛。我国运动员主要使用中国式摔跤 技、战术,胜21场,平3场,负11场。北京队员王跃维,应用中国式摔政的“穿 裆靠”技术,屡次战胜日本选手,在日本柔坛引起轰动。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多 是在投技中取胜,而在寝技中败北。这次比赛是中国年轻的柔道新手应用中国式摔 跤技术取得的胜利,由此看出在我国开展柔道大有可为,原国家体委和各省市体委 也增强了开展柔道的信心和决心,逐渐组建了代表队。
1980年9月在河北省秦皇岛举办了我国第一届男子柔道锦标赛,共有14个省 市自治区和体育学院代表队的120多名运动员参加,为我国广泛开展柔道拉开了战 幕。
1981年4月,我国年轻的男子柔道选手第一次出国参加南斯拉夫杯国际柔道 邀请赛。北京体育学院学生孟兆瑞和吉林省运动员刘泽友分别获得了 65公斤级和 71公斤级的铜牌。
浏览1,0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