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迅速
鉴于我国柔道运动迅速发展的情况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经中国柔道协会的 争取,1982年在香港举行的亚洲柔道联合会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我国柔道协 会加人亚洲柔道联盟的决议。按照国际柔道联合会的规定,进入亚洲柔道联盟 (简称亚柔联)就自动成为国际柔联会员。从此,我国柔道协会拥有了享受国际柔 联会员的一切权利,也具有了参加国际柔联组织的有关比赛的权利和机会。
自此我国的柔道运动迅速发展。198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柔道被列为正 式比赛项目,柔道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各省市自治区和体育学院纷纷成立代表 队,在业余体校开设柔道班,从小培养柔道运动员。1984年在科威特举行的第五 届亚洲柔道锦标赛上,我国年轻的柔道运动员首次参加比赛,经过激烈地角逐,在 8个级别中,5人获得3银、3铜的好成绩:河北省张国君获得60公斤级的银牌、 内蒙古自治区伊德新获得71公斤级的铜牌、江苏省刘俊林获得78公斤级的铜牌、 河北省单岩峰获得95公斤级的铜牌、辽宁省许国清获得95公斤以上级和无差别级 的2块银牌。在此之后历年的亚洲柔道比赛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金牌无 缘。直到1996年在越南举行的第七届亚洲柔道锦标赛上,辽宁运动员刘胜刚首次 获得95以上公斤级的冠军。
1992年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男子柔道选手辽宁大汉许国清获得95公斤以上 级第5名,次年在第17届世界柔道锦标赛上,他又获得95公斤以上级第3名、无 差别级第5名。从此,我国男子柔道在世界柔坛占有了一席之地。
近几年来我国男子柔道在国际比赛的成绩虽然显隐起伏,但总趋势日渐发展。 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柔道团体锦标赛上,我国男子柔道队获得了第3名的好 成绩,令我国柔道界喜出望外。但在以主办国的地位(不参加选拔赛),7人直接 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情况下,却无一人进人前8名。
(三)女子柔道后m居上
在开展男子柔道的过程中,女子柔道悄悄兴起。1979年底国家体委指示“在 西安体育学院进行女子柔道试点”,西安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学院首先开设女子柔 道选修课,继而两校组建女子柔道代表队,进行训练试验。
1980年5月,国家体委运动司负责人郭仲恭在全国国际摔跤教练员、裁判员 培训班上讲:“经过试验,初步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开展女子柔道基本上是可行 的。”此后,一些省市相继组建了女子柔道队。
1980年,月,旅美华侨女子柔道队来我国访问,原定与中国女子柔道队比赛, 后改为各自进行了表演赛。中国女子柔道队进行两对表演赛,一对是西安体育学院 的何宝秋对熊蜀荣,另一对是北京体育学院的李立红对杨华。女子柔道首次登台亮 相,得到了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也获得了柔道、摔跤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好评。
1981年,在山西忻州举办了 6省市及体育学院的女子柔道邀请赛。1982年, 又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了全国女子柔道邀请赛。在男子柔道的影响下,更多的省市 自治区体委积极组建了女子柔道代表队。
1984年,国家体委将女子柔道设为全国柔道锦标赛项目,同年与男子一起举 行了全国柔道锦标赛,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及体育学院的女子柔道代表队的 134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自此,女子柔道成为我国的竞技比赛项目,在全国普遍 开展起来。
1985年,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了全国女子柔道比赛,此后女子柔道与男子柔 道一样,形成了竞赛体系,设有全国锦标赛、冠军赛、青年赛、少年赛、倶乐部赛 和选拔赛,以及城运会、全运会的柔道比赛等,并参加各种国际比赛。
我国女子柔道队出手不凡,1985年第一次参加亚洲第二届女子柔道锦标赛, 虽然经验不足,但是不畏强手,敢冲敢战,5名队员全部进入前3名。其中,内蒙 古自治区队的高凤莲以绝对优势获得72公斤以上级和无差别级的冠军,黑龙江省 的柳艳梅、河北省的时艳春分别获得66公斤级和72公斤级的亚军,吉林省的张仙 花、北京体育学院的王晓东分别获得52公斤级和61公斤级的铜牌。自此,我国女 子柔道队成为亚洲最有实力的强队之一,也是走向世界的一支劲旅;1990年在我 国北京举办的第十届亚运会上,我国女子柔道队获得了 5枚金牌和3枚铜牌的优异 成绩;2006年,在卡塔尔举行的第十五届亚运会上我国女柔运动员又获得5金3 铜的好成绩。
在世界女子柔道比赛和奥运会女子柔道比赛中,我们的巾帼英雄总有运动员名 列前茅。1984年第2届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上,我国女子柔道队员第一次参加世 界比赛,内蒙古自治区的高凤莲获得78公斤以上级的第2名和无差别级的第3名; 在1986年第4届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上,内蒙古的高凤莲与辽宁省的李忠云分别 获得72公斤以上级和48公斤级的冠军;此后,高凤莲又在第5届、第6届世界女 子柔道锦标赛上连续获得72公斤以上级冠军,成为柔道史上第一个连获3届世界 锦标赛冠军的女柔运动员,被欧美柔道界称为“不可战胜的东方女杰'
在奥运会上,我国女子柔道队光彩耀眼,每届比赛均获冠军。1988年汉城奥 运会上,女子柔道列为表演赛项目,辽宁省的李忠云获得48公斤级的金牌,内蒙古自治区的刘桂珠和高凤莲分别获得56公斤级和72公斤以上级的银牌;1992年 女子柔道被列为第25届洛杉肌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辽宁省的庄晓岩获得72公 斤以上级的冠军,李忠云和张迪分别获得57公斤级和66公斤级第3名;1996年第 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辽宁省的孙福明获78公斤以上级冠军,王显波获得66 公斤级的第3名;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辽宁省的袁华、四川省的唐琳分 别获得78公斤以上级和78公斤级冠军,山东省的李淑芳获得63公斤级的银牌, 北京市的刘玉香获得57公斤级的铜牌;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广东省的冼东妹获 得52公斤级的冠军,山东省的刘霞获得78公斤级的亚军,辽宁省的髙峰、秦东 亚、孙福明分别获得48公斤级、70公斤级、78公斤以上级的第3名;第29届北 京奥运会上,广东省的冼东妹、辽宁省的杨秀丽、天津市的佟文3人分别获得52 公斤级、78公斤级、78公斤以上级的金牌,北京市的许岩获得铜牌。在北京奥运 会上,我国女子柔道队风流倜傥,如日中天。
在开展柔道过程中,1982年李其彪、郝承瑞编译了《柔道人门》;1988年日 本醒醐敏郎著,李立红、白贤玉译,王德英校了《柔道教程》;1990年日本猪熊 功、佐藤宣践著,王成、郭仲合译,王谦培校了《最佳柔道术》;1994年李贤英编 著了《柔道》;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编写了《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柔 道教材等书,相继出版,为我国普及柔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 中国柔道协会与山西省体委联合主办了《摔跤与柔道》月刊杂志,为传递国内外 柔道信息,提高柔道知识、技艺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遗憾的是该杂志没能继续承 办下去。
之后,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柔道部对全国初、中、高级教练员进 行了分期分批的岗位培训,提高教练水平。在开展柔道、提高柔道竞技水平过程 中,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培养世界水平运动员的教练员,如女子柔道教练员陆昕、孟 兆瑞、傅国义、刘永福、刘玉祺、宋兆年、杨延庆、李青、迟进东、徐殿平、潘君 昂、程志山、吴智辛、刘佳岑、王利群、赵志山、张建忠、熊凤山、柴玲、李忠 云、冷春慧、金香兰、吴卫风、吕苗苗、柳艳梅、刘玉香等等,男子柔道教练刘武 功、蒲德华、杨子明、海德亮、王跃维、王诒坚、李斌、王恩信、吴海根、王晓 明、孙克勤、石明、董以成、王良、刘国平、刘泽友、刘俊林、周义强、朱同波、 马晓翔、王晓琨、李合营等等,为我国今后普及柔道和提高柔道竞技水平储备了人 才。
自1985〜2006年,我国共培养了 373名柔道国家级裁判员,其中王玲、宋兆 年、柴玲、夏双喜、王国桥、周明贵、胡美琪、徐殿平、陈贵岭9人为国际A级裁判,另外还有30人为国际B级裁判。他们是我国组织大型柔道比赛的中坚力量。
我国柔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30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下,现已在 世界柔坛占有一席之地,女柔更名列强国之林。
(四)走自己的路,幵展竞技栗道
从向日本学习柔道开始,到成立国家柔道集训队,国家体委的郭仲恭就提出了 “学习日本的精华,不照搬,要走自己的路,发挥中国式摔跤的特长'举摔柔运 动管理中心的副主任宋兆年写的关于北京奥运会柔道训练的四本总结材料,全面、 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柔道的发展是吸取中国式摔跤的精华,在训练方法上不断推 陈出新,摔出了我国柔道的风格”的过程。我国柔道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与历届教 练员具有深厚的中国式摔跤根基是分不开的。
浏览3,7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