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北平有东西两庙(隆福寺和护国寺),每当庙会 期间,赶庙的人山人海,应时小吃,家用百货,文艺杂技应有尽

有,京城摔政名家熊万泰、肉包王三、历铁存(铁三)集众在护 国寺后设场摔跤。河北晓阳县王家庄民间艺人王小辫来东西两 庙,演练中幡。中幡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千年的历 史,据史书记载“石民遗将军,晏谦伐弘农……获关中担幢技以 充太乐。”历代王朝宫廷内皆有中幡的演练,不过那时称之为 “幢幡”。“如幢幡往来无定,仪凤教坊诸乐工戏伎,竭其巧艺呈 献,奉悦天彦”(《晋书•乐志下》卷二十二)。每当军队得胜还 朝,旗手们沿途演练简单的动作,以壮军威,形成了现代中幡的 雏形。清朝中叶,中幡已流传于京都,流行于京都地区的中幡是 幢幡的一种。幢幡又称担幡、旌幡,高大者为样幡或硕幡,体型 矮者为小幡称之为值执,中幡大小适中用来演练,故称其为中 幡。乾隆年间,京城有郭络罗氏三关保满洲镶皇旗、佐领,他是 康熙宜妃之父,据史书记载,三关保常率年轻子弟在地安门外关 帝庙演练中幡,盘杠子竖蜻蜓,观者如潮。乾隆六十大寿有百档 花会献上。其中有两档中幡,争芳斗艳,各显其能深得皇帝的赞 扬,共受皇封。据《旧北京人物与风情》记载:有大过会“二档 中幡逞英豪,四五层褡包在腰间绕。头一手先耍了一个怀中抱, 举三举落三落,托塔转云幡,愣往脑袋上掉,两眼不住往上瞧, 不亏绳,早就倒(四根绳拉着的样幡)。别的故事全好了”。惟有 押肩最难学,劲儿不许大,劲儿不许小,要不小心,砸脑袋,劲 儿大,一出溜可怎么好,眼睛、鼻子可干了。京城流行的中幡高 三丈,分主杆、尖子、衣子、伞、铃、拍子、盖、旗等组成,有 几十个动作,可交叉操练,舞动起来迎风招展,铃声悦耳,甚为 壮观。早年京城有“王小辩”善耍中幡,他的幡竿长两丈五,竿 头上安着三把伞,竿子中间绑着一个长方形木架,架上挂十几个 铜铃,下面挂一条宽三尺,长一丈八的红布幡面,幡面上横书 “京都王小辫”,竖写“以武命友,晃动乾坤”。王小辫晃动起

“乾坤”来,既惊险好看,又悦耳动听。他的绝活是“断梁”,即 用鼻子接着抛向高空的中幡。

王小辫首演于京城两庙,同跤场共用一块场地,深受观众的 喜爱,由于王小辫“钢口 ”(说话)差,“杵门子”(向观众要钱) 软,每天收人不多,只能维持生活。高大的中幡,王小辩每次上 庙均要自己扛着,演练时只有他一人,遇有风天无人“保托” (助手),甚为艰难。宝三等人摔完跤以后,由王小辫演练中幡。 宝三等人就帮王小辫“保托”和“托杵”(向观众要钱),渐渐地 宝三也能扶幡,“过过托”(传递给王小辫),练两手简单的动作, 宝三等人的义务加盟,使王小辫的收人日益增加。时间一长,宝 三等也爱上了这门功夫,宝三欲意拜王小辫为师,王小辫也有意 收宝三为徒,继承这门技艺。经铁三等人撮合,一拍即成,宝三 拜王小辫为师。从此宝三每天早晨到护国寺后身练中幡,宝三认 真学,王小辩认真教,几年的功夫,宝三将王小辫所能尽已学 会,并根据个人特点创编了“老虎大撅尾”、“秦王倒立牌”等几 个高难动作,因这几个动作均须有人保护,王小辫一人演练无法 完成。后来,王小辫年老体衰,力不如前,每次上场均由宝三主 演。一年冬天,王小辫得了伤寒,一病不起。当时的医疗条件很 差,缺医少药,一冬天都没治好,住在草市(六铺)店里。宝三 一人上场,挣钱不多,无法给师傅买药治病。春节后王小辫喘病 加重,二月份去世,由宝三料理后事,葬于南城永定n外。沙子 口南,50年代还有一墓碑上写:河北晓阳王小辫之墓。60年代 盖民房被迁走了。

王小辫死后,铁三(历铁存)跤场就由宝三演练中幡和摔 跤。宝三是个有心计的人,总结了买卖不挣钱的主要原因是“钢 口”差。常言道:金皮彩挂,全凭说话。又有:“一钢不到,空 子不落”之说。辛苦了半天刚一要钱,观众都走散了,到头来两

手空空,收人不多。宝三就虚心向著名艺人常傻子兄弟学习“杵 门子”(要钱方法),“圆粘子”(招揽观众),“挑汉”(卖药)。宝 三又和魏德海、郭升祥、付德才(付傻子)、张文山(张狗子) 等人,编纂了一套适合京城百姓口味的表演套路,既诙谐幽默, 又不失真功夫。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北京民俗文艺的代表项 目,有的语言已被社会所接受,如“溜肩膀不担沉重“肚脐眼 耍幡心里的劲”等,已被世人引用为街头歇后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宝三继承和发展了中幡技巧。根据记载: “宝三和张狗子耍逗结合,配合默契。表演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开 始,张狗子佯装不服气,要把幡面上‘京都宝善林’改成‘京都 张狗子’,然后故意将中幡耍得歪歪斜斜,在空中拉得呼呼作响, 引得宝三出来一展绝技。宝三将中幡轻轻举起,仿佛举起一根灯 草,接着他将中幡从左胳膊传右胳膊,从胸前传到身后,越传越 快,越传越利落。”引得观众高声喝彩。

耍中幡有技巧,亦有术语,用头接住抛向空中的幡竿,叫 “金鸡上架”;从背后抛出中幡,再用头顶接,叫“背后剑”;用 下颂抛出中幡,再用头顶接,叫“金鸡上架”;用臀部顶住中幡 往后退,叫“老虎大尾窝”(《增补都门杂咏》)。

1938年以后,南城逐渐繁华,天桥市场不断扩大,宝三常 到天桥繁技,摔跋兼练中幡,相传至今。常年演于东西两庙。宝 三除在东西两庙(隆福寺和护国寺)、天桥鬻技表演外,也赶香 火庙会,如城内的三月三蟠桃宫,右安门外草桥的中顶,永定门 外的南顶。他每年必到幡桃宫进香并设场鬻技,到中顶和南顶是 进香献艺。宝三有几个得意的助手,如付德才(付傻子)、郭升 祥、魏德海、张文山(张狗子)、陈德禄、满宝珍等人。通过多 年的实践,中幡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宝三把单人演练发展成多 人演练,动作严谨大方,滑稽幽默,使观众百看不厌。

摔政加演中幡是宝三跤场一大特色,京城乃至全国独此一 家,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为京城天桥民俗文 化的代表项目。宝三在京城经营几十年,始终火暴,久演不衰, 究其原因,一是宝三为人忠厚,作风正派,对伙计一视同仁,没 有大小份之说,能拢住同道多年在一起工作,如付德才(付傻 子)、郭升祥、魏德海等始终跟随宝三;二是宝三跤艺高超,摔 得漂亮,幼功扎实,形象好,体力充沛,连摔几场观众总是那么 热烈;三是杵门子(要钱方法)硬,有人缘,观众爱看;四是宝 三有实战能力,曾多次参加全国和地区性比赛,获得过冠军,在 跤界享有盛名,摔跤爱好者愿给他帮忙捧场;五是宝三思想进 步,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曾率众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幡表演。1952 年,率首都实验杂技团到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抗美援朝 做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并曾在毛主席的故乡 韶山访问演出,得到了当地官员和毛主席家乡人民的欢迎。50 年代当选为宣武区的政协委员。

中幡是宝三较场的幌子,每天开场前将中幡绑好,立于场 边,使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形成了宝三跤场的金字招 牌。每当春秋两季和春节期间,宝三跤场每天必加演中幡,观众 在高峰时,一场跤摔完了,观众欲意走开,这时,宝三会高声喝 道:“要完钱,下场练中幡。”中幡这宗玩艺深受其他生意场艺人 的讨厌,因为它形状高大,立起来全天桥都能看得见,尤其在东 西两庙就那么大地方,更受众人的瞩目,中幡上又有几个大铜 铃,晃动起来,叮当乱响。付傻子、张狗子又都大声喊叫,不论 文武杂技,只要宝三的中幡一晃动,其他场子的观众就都朝此跑 来。有时场子刚圆好“粘子”,宝三一演中幡把他们气得大声喊:

“那边有出殡的,看打幡去吧!”每天中午,只要跤场的中幡往场 边一立(绑在一根木桩上),别的艺人就会说:“今儿又得让‘汪图片2

点子’(三儿)给搅了”。为了争生意,也有不规矩的人在夜间往 场内撒铁屑、扔杂物。

40年代,宝三应邀随团到天津演出,就是因为中幡的晃动 扰了别家的买卖,艺人们请出津门摔跤、武术名家“一条龙”史 占魁到场干预,导致宝三中幡被砸、被迫离津的后果,给京津跤 界留下了阴影。

宝三实战能力极强,曾多次代表北平(北京)参加全国和地 区性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宝三曾 参加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力克群雄,获得中量级冠军,日伪时 期,宝三会同孙荣(孙傻子)、张宝忠等随北平国术馆去东京参 加东亚运动会,参加了打弹弓和摔跤表演赛,将中国跤术介绍给 曰本人民。

在几十年的鬻技生活中,宝三始终严于律己,从不言能,虚心总结前人的经验,向铁三、肉包王三、常傻子等人学习买卖道 (鬻技方法),并结合摔較鬻技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摔跋鬻 技形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文化。

浏览95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