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病故,幼三未归,家庭重担落在少三肩上。少三先生弱 冠大志,继承父业,继续在开封相国寺鬻技卖药。摔较、武术两 门抱。花石(石锁)、弹弓堪称一绝。1948年,曾代表河南参加 了在上海举行的国民第七届全民运动会的摔较和武术比赛,并获 得优异成绩。1953年,率河南队参加了在天津(民园体育场) 举行的全国民族体育观摩大会(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会后 少三先生参加了由国家组建的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队,共有60多 人,到北京集训,住在泰来饭店,称之为中央民族体育班,为赴 东北、朝鲜慰问演出做准备。少三先生虚心学习,刻苦训练,得

到了同志们的好评和领导们的赞扬。一天下午,领导通知饭后不 准外出,有重要的演出任务,选几个表演项目为首长演出,选取 少三先生和宋保生(全国冠军)先生的摔跤和石锁。晚饭后领导 提出了要求,传达了上级的指示:这次是为中央首长演出,我们 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可能到场观看演出,要求大家遵守纪律,到 后台,要在指定的位置上待命,不准随便走动和扒边幕。6点 钟,来了一辆大轿车,将大家拉到中南海怀仁堂。7点钟准时开 演,开演前,毛主席和中央首长来到怀仁堂,全场起立热烈鼓掌 欢迎,后台的演员知道了主席的到来,甚为激动。少三先生和宋 保生先生早已做好上场前的准备工作。到摔政表演时,少三先生 和宋保生先生健步走上舞台。他们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充分发挥 了摔跤的技术特点和表演手法。这场跤表演得非常精彩,博得了 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热烈鼓掌。会后,毛主席等中央首长接见了 全体演员。毛主席在人们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解放初期很少有 人能见到毛主席。沈少三和宋保生以及全体演职员甚为激动。这 次活动后,全体运动员训练更加刻苦,每次训练从不懈怠,专等 贺龙元帅访朝回京审査后,赴东北、朝鲜等地巡回演出。几天 后,贺老总回京,第一次观看了表演,甚为不满,认为是花拳绣 腿,不能体现中华国粹之精髓。要求重新排练,经过几天的重新 排练,请贺老总第二次审査,贺老总观看后还是不满意,最后决 定解散民族体育训练班,队员们回原单位。

沈少三是北京籍的河南人,经领导同意将其留在北京,仍在 天桥卖艺,继承父业。沈少三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在文化和政治 思想方面均有一定的提高,算是艺人中的新秀。后因家属仍在河 南和其他原因,又回了开封,继续在开封相国寺鬻技,经常代表 河南省参加全国武术和摔跤比赛。1956年跤场歇业,他转业到 三门峡市水利局工作,从此结束了鬻技生活。1956、1958、1959

三、北京民国年间的摔跤tfA

年曾率队参加了全国锦标赛和第一届全运会。少三先生几十年一 直担任河南省武术、摔跤、柔道、国际摔跤等项省队教练员工 作,为河南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现在河南从事摔 跤、柔道、国际摔跤和武术的专业人员无不出自沈门和沈门再传 弟子,可谓桃李遍中州。

图片1

少三之三弟沈德元(小三),1955年回到北京,曾多次参加 北京市摔政比赛,并获得多次冠军。1958年人选北京队,是北 京队主力队员。为了继承和发扬祖辈传下来的京跤技艺,弘扬传 统文化——中国跤术,沈少三先生深知理论的重要性,在经济极

其困难的情况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将其子培养成为文武兼 备,有知识的摔跋家。长子志刚、次子志坤从小习文练武,文武 兼优,双双考人北京体育学院,曾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并以优异 的成绩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重竞技摔跤专业。沈志刚毕业后分配 到国家体委摔柔处,分管全国摔跋运动,次子沈志坤毕业后,留 校任教,教授摔跤和柔道。沈氏昆仲继承祖业,双双从事摔跤专 业。但所不同的是,他们是政府专业摔政管理专员和专业摔跤教 授,而不是鬻技卖药的摔較艺人。

沈氏四代人的经历是京城跤坛百年史的缩影,它是京城跤史 的真实写照,笔者曾多次访问了沈少三先生和小三先生,无不感 慨万分。少三先生说:清代的善扑营将摔跤推向高潮,形成了 200多年的专业体系。清王朝的灭亡,民国的创立建立了新秩 序。社会重新组合,父辈们以跤为业,齋技为生,保留了这宗技 术,三四十年代,已走向低谷。从解放前第五届的国民运动大会 起,摔较运动被正式列为国术中的单项,直至1948年第七届国 民运动大会。

解放后,从1953年开始,国家经常组织地区和全国性比赛。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摔跤被列为正式的竞赛项目,在发展体 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各地区相继成立了摔跤专业 队,并定期组织全国锦标赛,给各地、各民族摔跤运动技术广泛 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摔跤运动得到了空前的普及,技术得 到了普遍提高。六七十年代,中国跤达到了历史最高潮,涌现出 许多跤坛高手和名家,将摔較运动推向巅峰。国际式摔跤和柔道 的引进以及奥运战略的影响,使80年代后期,中国跤逐渐衰退, 到90年代初,已走向低谷。近年来,国人对中国跤这一词,已 有点生疏了。中国跤同其他民族艺术一样,已濒临失传,到了非 抢救不可的时候了。

由于中国跤有很强的生命力,仍在逆境中顽强的生存。北京 的公园绿地总还有一批人在聚集练习摔跤。社会上只要有人类, 就有摔跤运动。摔较也不完全是人类的专利,中央电视台赵忠祥 主持的《人与自然》节目,片头有两个猩猩在嬉戏打逗,最后的 动作就是摔較动作“脑切子”。摔跤是不会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消 失的,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将会迎来中国跤的繁荣,再现中 国跤的辉煌。

目前,少三先生和小三先生均已年逾古稀,退休在家,其四 弟德仲退休在河南。少三先生现任省摔跤、柔道队顾问,每年参 加几次全国性竞赛活动,为了中国跤的发展和壮大继续努力工作

着。

有关沈三的轶事传闻,在京城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当时的 京城报刊多有报道。根据资料和传闻,整理几则,以供品玩。从 而通过沈氏家族的四代人的经历,反映出京跤百年沧桑史实。

沈芳有三子,长子英年早逝,次子玉亮,单字双,酷爱摔 跤,早年到归绥经营牛、羊、驼贸易,常来往于北京、内蒙等 地,将京絞传于归绥白儒珍,白儒珍又将其传于其子白松山和外 孙李斌、李清以及马全、高京等人,使京跤在蒙古大草原生根发 芽,茁壮成长。

(二)宝三

宝三,宝善林,满人,生于北平西城的西草厂,属鼠,若活 至今天有103岁了。姐弟排行他行三,所以乳名三儿,成名之后 业内人称其为宝三。因民国年间跤界著名的跤手有沈三、铁三和 钱三,加上宝三称之为京城跤坛四个三,京城四个三跤技超群,

威镇较坛。把宝善林冠为宝三,也不无褒奖之意,宝三在北京跋 坛驰名几十年,宝三和他的宝三跤场成了近代京城摔跤最负盛名 之处了。

清末善扑营,右翼在西四牌楼北路西,报子胡同东口(当街 庙)。清朝灭亡后,又有近卫军在此驻防。宝三从幼年时就常到 营房看摔跤,也会个三脚猫、四门斗的,还经常组织一帮小伙伴 对摔。当时京城内到处都是空地,孩子们凑在一起,扒了衣服就 摔(怕扯破衣服),前清扑户瑞五、小鬼崔、万老和何汉山等常 驻足观看,时有指点一二。经过名人的指教,孩子们跤技大长。 稍长大后宝三等人到南城前门外西草市、红庙(宏济院)宛永顺 (宛八爷)的跋场试艺。红庙是宏济院的俗称,因庙内有一疏通 前门外河道碑记,民国初年宛八、瑞五等同庙内住持大和尚协商 在此设馆传跤,跤场设在红庙石碑前,吸引京城广大青年子弟到 此练跤,当时红庙跋场子弟众多,不乏高手,宝三为人慈厚且技 艺超群,深得宛八爷的赞许,对其倍加钟爱。每当摔完散场后, 对宝三加以指导调教,将其所能无保留地传授给宝三。当时京城 交通不便,南北城相离20多里地,宝三不能天天到跤场学艺, 在红庙学摔跤基本功,回家后每天二五更的功夫,坚持不懈。练 —段时间再到红庙让宛八爷检査指点。一次,宝三练蹲桩子,被 宛八爷看见了,宝三按蹲桩要领,两腿马步开立,膝不过足,含 胸,收腹,内抱外靠,提裆,竖顶,气沉丹田。这时宛八爷来到 宝三背后,双手一拍其双肩头,宝三并无防备,被摔了个屁股徵 儿。宛八爷说:“不成,还得回家练去。随时准备挨摔,要双膝 内合,两腿加力才成。”按照宛八爷所说,坚持二五更的功夫, 宛八爷也甚是喜爱。从此宝三经常到红庙练跤。

浏览1,4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