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传山西,名立河北

自17世纪姬际可创拳以来,形意拳术的发展至今已历经三百余年。道光十六年(1836 年),直隶深州(今河北深县)人李飞羽(也称李老农、李洛能,字能然)慕名到山西祁县拜戴文 雄为师习武,开创了戴氏心意拳外传的历史。李飞羽继承发展了戴氏心意拳术,并进行了多方 面的重大改进和创新。

李飞羽的杰出弟子很多,但最杰出的就是河北的刘奇兰、郭云深和山西的车毅斋、宋世 荣,后来也由此四人而大致分为河北和山西二支。山西由于车、宋二人均精于内功,拳法劲力 十分精巧,拳路也更形象向紧凑;而河北刘、郭等人由于随李洛能时间较长,拳法较古朴,拳 路舒展大方,具有一种恢宏气象。河北深县人郭云深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对手而闻名武林, 郭云深还曾于北京传授形意拳学,与八卦掌宗师董海川以武会友,从而使形意拳开始名声大 振;刘奇兰文武双全,武林人称“圣手秀士”,著有《形意拳抉微》一书。其子刘殿华也是武林 中的佼佼者,把其父之书从拳术到器械一一画图为论,实为武林书籍中之佳作。郭、刘这两支 之后又出了两位杰出人物,其一为刘奇兰的大弟子河北深县人李存义,另一为郭云深再传弟子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他们在中国武术中均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另外,还有郭云深一系的形意 拳弟子王芗斋在精研形意拳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百家武术之精华而独创出中国武术中一 门崭新的拳种——大成拳,更是给形意拳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形意拳基本拳法以三体式、五行拳、十二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用

 

“六合式” “站丹田”;十二形拳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 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以及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 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等。器械练习有连环刀、连环剑、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六合 大枪、凤翅镗等。

(二)理法五行,象形取意

形意拳是以技击兼养生为突出特色的拳种,五行拳是其基本拳法,也是形 意拳沿用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来演练拳术的代表性的体现。“五行拳”中的五 拳,即指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其中劈拳属金,崩拳属木,钻拳属水, 炮拳属火,横拳属土,有形意拳歌诀云:“劈拳似斧性属金,生钻克崩妙绝伦。 崩拳属木似箭穿,生炮克横紧连环。炮拳似炮性属火,生横克劈妙无双。横拳 似弹性属土,生劈克钻用自如。钻拳属水似闪电,生崩克炮顺势变。”劈拳主要

用掌,其形似斧,拳势严谨;崩拳以左右直打冲拳为主,其形似箭,喻其直进有力;钻拳似电, 快速上钻;炮拳沿波浪曲线左右斜进,一架一冲,拳法激烈;横拳于前冲中顺势横拨,坚籾含 蓄,拳掌结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五行拳亦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即劈生钻,钻生崩,崩生 炮,炮生横,横生劈;劈克崩,崩克横,横克钻,钻克炮,炮克劈。这种拳法上的相生相克,同样 还体现于五种拳法特色在实战运用时的变化之中。

形意拳以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精心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技能特长,象其形,取其意,内外 兼修,形意合一,蕴含有丰富而浓郁的象形取意之仿生学思想如五行拳中崩拳似箭,取射物 之意;十二形中的虎形,取猛虎伏身离穴之势,扑食之勇等;其各拳都以“象形取意”为拳理, 古谱中所说的“行如槐虫,起如挑担”则是形意拳起落进退的基本法则之一。形意拳之十二形 者:龙、虎、猴、马、鼍、鸡、骀、蛇、鹞、燕、鹰、熊;十二形拳之取意为:龙有吸水之精,虎有 扑食之勇,猴有纵跳之能,马有疾蹄之功,鼍有浮水之灵,鸡有争斗之性,鹰有捉拿之技,熊有 竖项之力,骀有崩撞之形,蛇有拨草之精,鹞有入林之妙,燕有抄水之巧。象其形,取其意,务 需符合拳理,服务拳法。“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与结合,才成“形 意”。

(三)形意武盛,究因思原

在明清以降的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形意拳之所以能够一路续写辉煌,概括而言,大致有以 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以枪立拳,体用为本


史载姬际可“以枪立拳”开创了形意拳的前身心意拳。雍正十三年(1735年),河南进士王 志诚的《拳论质疑序》是继《姬际可自述》之后最早的传世墨本。《序》云:“(姬际可)精于枪 法,人皆以为神,而先生犹有虑焉。以为吾处乱世,出则可操兵,归则执枪可自卫,若当太平日, 刀兵鞘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将枪法为拳法,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 拳曰六合。”在以往的乱世,形意拳这个以“体用为本”的特点显然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而也

 

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形意拳从问世之初就具有了相当的实用性,能够满足当时人们“以御不 测”的需要,所以才会拥有了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正是因为这个突出特点,李飞羽才会不 远千里慕名前往山西学习该门拳艺,也才会有历代形意拳习练者的不辞辛苦、不绝于道。

  1. 革故鼎新,海纳百川


形意拳之所以称其为形意拳,与李飞羽对于原始心意拳的创造性发展有着很大关系。李 飞羽“以他数十年练功体会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大胆地对心意六合拳进行系统地整理,首先 提出了以三体势站桩为人门,以五行拳为基础,以十二形拳为进阶的系统的技术训练体系。以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从道家养生、练功、修炼的方法和理论中,结合拳术的 内养修炼,提出了武功修炼的三个层次(即三步功夫明、暗、化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 虚)的理论,使形意拳以崭新的面貌,以技术系统化和a论的科学化(在当时来说)矗立于武 林”。李飞羽对于形意拳术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以至于有“形意拳是脱胎于心 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之说”。李飞羽的弟子直隶深州人郭云深“熟颜书复善奇门,论述三层道 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完善了形意拳理拳法,以至于体用规矩法术之奥妙,并剑术、刀枪 之精巧无所不极。著有《解说形意拳经》一书”。李飞羽的弟子直隶大兴人宋世荣又融会贯通 太极、八卦等拳理,将内功与心意拳、内家拳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创编了 “内功盘根” “麟角 刀”“十六把”等徒手器械与对练套路进而在演练方法与内外兼修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创新 和改进,丰富与充实了形意拳的内容,展示了独特的风格与特色,为宋氏形意拳的崛起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另外,郭云深弟子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著有《形意拳学》和《拳意述真》等书,继 续完善和发展了形意拳理论,并融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武功为一体创立了孙 氏太极拳学。河北深县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侧重了意念与 精神的训练,乂创立了大成拳,以一个新的拳种立于武林。古拳谱表明,初期的 形意拳“拳法内容比较简单,基本拳法为前六势、后六势”,对比今天形意拳的 广博体系,历代形意拳弟子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显而易见。这种难能可贵的革 故鼎新精神对于形意拳发展显然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形意拳的发展史上,众多形意门人还突出地体现了一种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这种广 阔的胸怀和开放的精神对于形意拳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道光十六年(1836年), 李飞羽由河北深县千里迢逭慕名到山西祁县拜戴文雄为师习武,后又将其艺回传山西,传为武 林一段佳话。李飞羽一改传统的保守思想,广为传艺,重视文人与上层人士作用,并加强对外 广泛交流研究,四方人士争相求艺,因此,形意拳名家辈出,艺传四方,其人室弟子有郭云深、 刘奇兰、车毅斋、宋世荣、白西园、刘晓兰等,皆为当时高手。这些弟子们又都传拳授徒,发扬 形意拳术,如李飞羽的弟子河北深县人刘奇兰为人宽宏大度,知识渊博,和蔼可亲,有长者之 风。时常有人慕名来访,交谈数言后都体折心服,拜在门下列为弟子者甚多,如李存义、张兆 东、刘文华、刘德宽、周明泰、耿成信、刘凤春、刘殿琛等,也各为一时豪杰。

光绪十五年(1889年)农历九月,李飞羽弟子直隶形意拳大师、以半步崩拳打遍华北无对 手的郭云深首赴太谷走访形意同门,与车毅斋切蹉技艺长达一年有余。之后,直隶形意名师到

太谷走访形意同门的还有刘奇兰、李太和、刘元亨、李占元、张树德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郭云深最后一次到山西太谷,与师兄车毅斋等商讨十二形之排列序次,经研究决定将 原先李飞羽所传之六象排在前、车毅斋所传之六象排在后的序次,改为“龙虎为开”排在前, “鹰熊为合”排在后,自此,鹰、熊二形不再单独演练,形意门人谓之“鹰熊合演”。郭云深临 行前,同车毅斋师徒共11人合影留念,20世纪90年代,此照片于武术期刊上刊出后,关于照片 的一些细节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成为形意拳发展史上的一个小插曲。

图片2

宣统三年(1911年),形意拳名家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了中华武士会,以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 追求团结武界同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才。民国三年(1914年),李存义最后一次到太 谷,与同门师兄弟李复補、布学宽、宋铁麟、刘俭等共同商讨形意门人之辈次,决定从飞羽(洛 能)公第二代传人起,以“华邦维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为辈序,使后之来者有谱可稽。同年, 形意拳新秀河北任邱人郝恩光首次将形意拳传到日本,开创了中国拳师教外国人学习形意拳 的新纪元。而形意拳大师河北深县人郭云深、李存义和天津人张占魁等引领的形意拳与八卦 掌两大武术流派之间的技术交流与深厚友谊更是成为近代中国武术史上的一大亮点。孙禄 堂初学形意拳时先拜李魁元为师,当学艺及成时李便主动将其推荐入其师郭云深门下继续深 造,后来郭又把其精心培育的弟子孙禄堂送至八卦掌名家程廷华处习艺,最终成就了著名的 一代武学宗师“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禄堂。

浏览1,2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