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 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 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衡量灵敏素质的标志是运动员在各种复 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准确、迅速、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对于 练习中国式摔跤者来说,灵敏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一、灵敏训练的主要方法
各种改变方向的游戏
如绕杆蛇形跑等。
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
例如,听口令做各种步法练习。
做专门设计的复杂多变的综合练习。
例如,用“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 4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
跪腿
两腿开立屈膝成马步,左右抡臂;同时,小腿向后撩踢臀 部,反复练习。(图3-138~图3-143)
盘腿
两腿开立屈膝成马步,双手自然下垂或掐腰。左腿由右膝 上盘至胯部,形同踢毽。左右交替,反复练习。(图3-144~图 3-147)
四步抽腿是由上步、背步、抽腿、转体4个环节组成。 两腿开立并屈膝成马步,双手自然下垂;右脚向左脚前斜上 一步,左脚向右脚后方背一步成歇步;两脚蹬地向右转体 180°,左脚拧转蹬地的同时右腿从左腿膝部上抽出(髋关节 先动,以髋引腿)。左右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可反复练 习。(图 3-148~图 3-154)
摇棒
(1)定步摇棒
两脚平行开立,略比肩宽,两手正握棒子横于胸前,两 臂微屈成预备姿势,左(右)手握棒向后、向上、向前划立圆。左右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可反复练习。(图3-155~图 3-163)。
(2)活步摇棒
两脚平行开立,略比肩宽,两手正握木棒横于胸前,两臂 微屈成预备姿势,右(左)手握棒向后、向上、向前在体侧前 划立圆;同时,小腿向后撩踢臀部。左右动作相同,唯方向相。
二、灵敏训练的注意事项
灵敏素质要从少儿开始训练;灵敏训练一般安排在训练课 的前半部分,另外采取各种手段消除恐惧,促进灵敏训练。
第四节耐力素质训练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从生理学 上,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要重点加强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
因为中国式摔跤比赛为两局,每局2分钟,局间休息 30秒。如果将打分、暂停等时间也计算进去,则一场比赛 时间为6~7分钟。因此,对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的要求非 常严格。
一、耐力素质训练方法
不同距离跑
中短距离的冲刺跑,如30m、60m、100m、200m、400m、 腦111等。
中长距离跑,如 1500m、3000m、5000m 和 10000m 等。
以及各种距离的越野跑和变速跑等。
过腿
与摆莲脚近似,难度较大。马步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上 体直立,松胯。左右做小崴桩,崴桩后踢起,然后转体、坐 腰、外摆成小崴粧形状轻轻落地。左右动作相同,唯方向相 反,可反复练习。(图3-171~图3-176)
盖棒
两脚平行开立,略比肩宽,两手正握木棒横于胸前,两臂 微屈成预备姿势,右脚向前上一步成较架;同时,右手握棒向 后、向上划立圆,由右肩上方向体前盖砸。左右动作相同,唯 方向相反,可反复练习。(图3-177~图3-180)
二、耐力素质的注意事项
耐力素质训练时要遵循能量代谢系统规律,耐力训练要与 技术训练高度结合,要以发展有氧耐力为基础。
第五节柔韧素质训练
柔靭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 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中国式摔跤比赛对抗激烈, 动作转换快,对运动员的肩、肘、腕、腰、髋、腿、踝关节 的柔韧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果柔韧不足容易造成肌肉、 韧带拉伤,动作不到位,从而影响摔跤技术的发挥。所以加 强柔韧素质的训练对促进中国式摔跤技术发展起到不可替代 的作用。
静力性拉伸法
指通过缓慢的动作将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拉长到一定限度 时,暂停不动,保持静止一段时间的拉伸方法。如各种静力性 的压腿、耗腿等。
动力拉伸法
指有节奏地通过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练习方法。如各种踢 腿、摆腿动作。
动静结合法
指将静力拉伸和动力拉伸结合起来运用的方法。如中国式 摔跤常练习的“合裆”方法。
两脚分开,上体直立。上体前俯,稍后两手扳扶左脚,身 体慢慢靠近左腿,稍后向上转体翻脸。左右动作相同,唯方向 相反,可反复练习。(图3-181~图3-196)
二、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
柔韧训练要与力量训练相结合进行;柔韧训练要以专项要 求为准;柔韧训练要坚持不懈地进行。
浏览1,9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