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Wrestling),作为人类史上最为古老的运动形式之 一,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的喜爱。据 统计,目前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开展的摔跤运动有30多种,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6大跤种,即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 相扑、柔道、桑勃式摔跤以及中国式摔跤。

中国式摔跤(Shuai Jiao)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体育 工作者以中国几千年摔较运动实践为背景,参照现代体育竞赛 规则,以京津两地的摔跤技术为基础,综合了多个民族的摔法 而定型的一项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因以区别国际上其他种类的 摔跤而冠名为“中国式摔跤”。此名虽有异议,但还没有找到 更好的称谓,故此一直沿用至今。

现今,中国式摔跤虽然不是奥运会、全运会正式比赛项 目,但它正以其独特魅力受到人们的衷爱。

第一节中国式摔跤简史

一、中国式摔跤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摔较运动发生、发展,最 后整合、升华、规范的产物。汉族的角抵与相扑、蒙古族的角
力和满族的布库是中国式摔跤的三大来源。

中国式摔跤的起源

就其起源或者说渊源来说,主要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生 活、战争和娱乐等过程中因需要而产生的。

在远古时期,原始人为了生存和生活,进行生产劳动(主 要是狩猎)。在原始人或部落之间会因争夺食物或自卫而进行 徒手搏斗,这使原始人类逐渐地形成了许多徒手的格斗技术。 这些格斗技术经一些原始人有意识进行习练和传授,就成了摔 跤运动的萌芽。

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由于战争的需要, 摔跋成为一项重要的军事训练科目3当时,摔跤已成为人们锻 炼身体和文化娱乐的工具,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和节日 庆典活动之一。

中国式摔跤的发展

秦时期,正式将摔跤定名 为“角抵”。因秦销毁兵器,限 制民间持兵器习武,因而角抵 在民间能够得到广泛的发展。

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 出土的木篦上曾有古代摔跤的 画面(图1-1)。这是至今最早 被发现的有关古代摔跤史料。

两汉时期,经济发展、文化 繁荣,中外交流频繁,角抵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表演规模宏 大,盛况空前。每年春、夏两季都要在京城举办大规模的角抵戏活动,三百里内的老百姓都赶来观看,热闹非常。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和各民族文化融合时 期,这个时期,摔跤的地位低下,但仍纳在百戏之中。

隋朝初期,角抵活动开始复苏,在宫廷、民间的节日活动 中都有所发展和盛行。然而又因角抵戏耗财大也引起部分人的 非议并建议颁布禁令。

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这对摔跤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用。当时,除了称摔跤为“角抵”、“相扑”外,还称其 为“手搏”。

宋代称摔跤为“相扑”或“争跤”,在隋唐五代基础上继 续发展。由于摔跤运动的广泛开展,宋代摔跤在技术上有了很 大的提高。但在比赛规则、技术运用等方面都和摔跤有显著的 不同,它是摔和击打的混合运动。

元朝时期,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其 统治者严禁民间相扑等习武活动,所以汉族等民族的摔跤 活动及其发展受限。然而,蒙古族自己的摔跤运动(称 “搏克”或“巴邻勒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故此,蒙古族 的摔跤运动对此后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摔跤活动有着深 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后,提倡摔跤。但因为拳术已得到较大的发展, 而削弱了摔跤的重要地位,因此其始终没有恢复到唐宋时的 盛况。

清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因此摔跤活动较唐、宋更为 盛行,风靡全国。当时,摔跤活动有“官跤”和“私跤” 之别。“官跤”主要是指清王朝的皇家摔跤,清廷侍卫府 专设有“相扑营”,后称之为“善扑营”,善扑营专门招募 和训练摔跤能手,其目的一方面是定期与蒙古各部摔跤能 手进行比赛和宫廷表演,另一方面是平时担任宫中守卫和 御试武进士时充当执事。“私跤”主要是指民间摔跤,京、 津、保定等地常设有私跤场并有传授私跤者。清末,“善 扑营”解散,“官跤”走向民间。总之,满族在原有“布 库”的基础上吸收蒙、汉等各民族的摔跤长处,使摔跤技 艺有了很大的发展。

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i且织,对摔跤活动的宣传 与普及做了不少工作。民国初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摔跤 被列为正式授课内容。第一部较完整的中国摔跤规则见于 1931年制定的《国术考试细则(修正)》中。然而,由于当时 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 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摔跤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怀民族 传统体育,国家体委将其列为全国体育竞赛项目,规定每 年举行一次单项锦标赛,使摔跤走上有组织、有领导、有 计划发展的道路。1953年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表 演及竞赛大会审订的《民族形式体育运动摔跤暂行规则》 初步确立了“中国式摔跤”竞赛规则,使其成为一项独立 的正式体育比赛项目在全国推广。1956年国家体委成立摔 跤协会,各省市都成立了专业队,民间的乡村厂矿也都纷 纷成立摔跤队。每年都举行全国性比赛,例如在第一、二、三、四、六、七届全国运动会中,将中国式摔跤列为正式 比赛项目。1958年,正式冠名为“中国式摔跤”,以区别其 他摔跤项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式摔跤运动一度达到了巅峰,出 现了很多中国式摔跤高手。80年代末,由于举国体育制度和 “奥运争光计划”的需要,国家体育部门主攻柔道、国际式摔 跤等奥运会项目,从第七届全运会后,全运会取消了中国式摔 跤项目,中国式摔跤又进入一个低谷期。

1993年中国跤“告别”全运会后,这一运动项目迅速 沉寂,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十分冷清,甚至停办。自中国 式摔跤发展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成立后,这个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体育项目的赛事逐步规范,特别是中国跤王争霸赛 推出后,这项运动重焕生机,全国锦标赛参赛人数曾达到 近500人。

随着中国式摔跤运动项目的不断发展,它在高校和俱乐 部重新得到重视。开展得比较好的高校和俱乐部分别为:天 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清华大学等院校和北京双 雄摔跤俱乐部、北京天池摔跤俱乐部等。高等学府开设中国 式摔跤课,为中国式摔跤运动项目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和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和体育产业的全球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 以及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式摔跤面临着前所未 有的挑战和机遇,一个以全民健身为背景的体育产业市场 正在到来,中国式摔跤将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和经久不衰 的生命力。

二、中国式摔跤的主要赛事

在当今,中国式摔跤赛事主要有国际邀请赛、全国锦标 赛、全国冠军赛、全国大学生锦标赛、跤王争霸赛、法国巴黎 市长杯等;另外,中国式摔跤是全国体育大会、全国农民运动 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重点比赛项目。

三、中国式摔跤的主要技术流派

北京跤

主要流行于北京地区,它继承和发展了清代善扑营摔跤的 独特功法和技法。特点是功法和技法繁多,动作细腻,以手法 著称。其传播范围包括山东、河南等地,这些地区原有的技术 动作与北京跤结合起来,又各具特色。

山西跤

主要流行于山西忻州、原平等地区,以抓腕、倒胳膊、 挟颈、插肩、锁肘、抱腿为主,尤其以抱腿摔为其特长。参 与中国式摔跤比赛后,在技术上也自成派别,50年代,山西 运动员崔富海等通过全国中国式摔跤比赛将抱腿技术进行了

普及。

蒙古跤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该派以力量见长,带有 很多蒙古式摔跤的特点。

保定跤

主要流行于保定地区,是将武术和摔跤融合在一起,形成 别具一格的保定快跤,它又称“武术跤”。济南、南京等地也 培养了大批快跤手。

浏览5,1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