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卦掌

八卦掌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拳术,长期以来,一直与形意拳、太极拳、少林拳并称为中华武 林四大名拳,在各地广泛流传,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优秀拳种。

(一) 董海川与八卦掌

一般认为,八卦掌的创始人是董海川3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城南朱家务

(一说为坞)村人,族居山西洪洞,明代迁至河北藁城,后迁至今河北雄县开

口村,数代后,又由开口村再度迁居文安县朱家务。有关董海川的生卒年代,至

今说法不一,早期记述多言其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卒于光绪八年(1882

年);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研究员在其《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中认为^2, 卦掌创

始人董海川

其应生于1813年,即清嘉庆十八年;此外,民间尚零散流传有生于清嘉庆元年 (1796年)、嘉庆六年(1801年)、嘉庆九年(1804年)的不同论述。

有关董海川生平的文字记述,较早见于清光绪九年( 1883年)春二月,由尹福等人为其师所 立的墓志铭文。该碑文由铁岭贵荣撰笔,碑中有“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 不遗余力,性好田猎”等关于董海川的情况记述。董海川自幼喜武,少年时即以武勇名动乡里, 弱冠后游历四方,受道家修炼术的启示,创编成八卦转掌之术;后净身为太监,人京供职于肃 王府,其武功被王府总领班全凯亭发现,遂拜为师,从此八卦掌始传出;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 离职后,游居弟子处传拳授徒;于光绪八年(1882年)冬去世,由尹福等弟子葬于北京东直门外 小牛房村南,先后共建碑四座,记载其生平事迹。董海川先后教授有弟子上千人之多,“请艺者 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著名的有尹福、程廷华、马维骐、史纪栋、刘德宽、樊志湧 (勇)、梁振蒲、刘凤春等多人,仅见于墓志碑文中所记门徒,就达五十六人。在八卦掌的源流 问题上,同样有各种不同的观点。至于董海川是否于九华山从毕澄霞学“八卦掌”之考,康戈武 先生及吴志泉、黄万祥先生,均以九华山实地考证为据进柠过论述,而结论不一。

(二) 以奇巧著称的董海川八卦掌体系

众说纷纭的拳学源流,身世不详的创始师祖,武艺超凡的八卦宗师,这一切都使董海川八 卦掌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事实上,长期以来,八卦掌的拳学体系也正是凭借着与众不同以

奇巧著称的特色一直享誉中华武林。

彰显周易八卦思想的拳理、拳技

刘敬儒在其所著《八卦掌》一书中认为:“八卦掌是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内家拳 术。由于习练八卦掌时要走圈,每圈走八步,恰合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 位,故名八卦掌。”孙禄堂于1916年所著的《八卦拳学》一书中写道:“是编为修身而作,取象 于数理,立体于卦形,命名于拳术,谓之游身八卦连环掌。”八卦掌利用周易八卦的理论来作为 本门武学的基本拳理,首先在拳理上表现出了博大精深而又神奇巧妙的一面。根据“一阴一阳 之谓道”的传统易理,八卦掌划圆绕圈,循行八方,不仅与后天八卦图进行外观上的对应,而且 拳理与易学八卦理论紧密协调。“$则通,通则久〇”从两仪、四象到化生万物的八卦,整个周 易处处体现一个“变”字。八卦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变”字才其妙无穷。八卦掌的“变”在 具体技术上则体现为,其动作设计总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使Xf手不知所措;其力法也总是 一触即变,从来不与对手拼蛮力,稍一接触,如果感到对手的力比自己的还大,立刻改变力法 或招式使对方落空,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后续打击。这种具体技术上的“变”,也是 使八卦掌在技击上赢得“奇妙莫测”之誉的重要因素。

以绕圆走圈为主的奇特功法

首先,八卦掌的整套功法有动功,也有静功。站桩分为动桩和静桩,其中的静桩和坐功、 卧功都是静功,动桩和转、换、打都是动功,动为阳,静为阴,这就构成了八卦掌功法组成上的 阴阳特征。这种动静兼顾的功法特征,既可通过静功的作用使习练者具有扎实的内功基础,又 能在动功的作用下把功力转化为活的实战能力,动静功法的结合同时又使习练者涵养精神,锻 炼身心。

第二,八卦掌的转圈是顺时针和逆时针兼顾,换式是左右完全对称的。其意为统揽阴阳,

环顾八方,左右互练,阴阳相易。同时,在实战中,这种功法特点又可以使人全身协调,四方兼 顾,不轻易为敌所乘。

第三,在功法训练上,其掌法有仰、俯、竖、抱、劈、撩、穿、挑,步法如摆、扣、起、落、 进、退,身法、劲力如走、转、抒、翻、伸、缩、开、合、动、静、刚、柔等,总是讲究上、下、左、 右、前、后相间,法含阴阳,变化多端。它以八个掌式动作为基础,然后按阴阳相配的原则组合 出无数实用的散手组合,纵横联络,奇正相生,因而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同时又可以提纲挚领, 易于掌握规律。这便是八卦掌在功法结构上的阴阳之“变”。

第四,绕圆走圈是八卦掌功法的核心和区别于其他拳种的主要特征。八卦掌的功法可分 为四大部分:站、转、换、打。站,是站桩,用以聚气、长力、定神、敏锐触觉、加强实战中的自 然反应;转,是转圈,用以采气、定神、使气布达于四肢、加强腿力、强化实战中的手眼身法步 意识;换,是换式,指练功和技击过程中的动作方向转换,其另一重要作用是 加强实战中的组合手法和后续手法意识;打,是单操,即把单个武术动作一一 拆开,反复进行实战操练。这四部分功法中的换和打实际都是从绕圆走圈中 派生来的。绕圈走转同时又是加强腿力的极有效的功法,八卦掌重点训练两条 腿,发挥腿的主动作用,在进退攻防的环境中,利用步法的转移闪让,诱敌扑

空,出其不意,侧面迂回,突击进攻。圆形循环无端,往返无滞。在圆形转动中,自己的目标始 终在转移,使对方难以击中。对方的目标常在我的圆形中心,体位转移幅度小,容易命中。在进 行游身连环活步训练时,行走中不断进行各种动作变化,一动即变,一变再变,在这种情况下 训练应变技能。这种功法奇特、灵活机动的转走训练,被人称为“活桩步”,更因配合呼吸,又 称作“活步气功”。所以绕圆走圈被认为是八卦掌的基本功和核心功法,同时也是八卦掌区别 于其他武术最明显的外在特征。


  • 以巧闻名的奇形兵器


八卦掌的器械主要有春秋刀、连环剑、连环纯阳剑、连环蟠龙棍、五行棒、昆仑铲、八卦 刀、双钩、双戟、十三节软鞭等。其中,粘身枪、八卦钺、判官笔、蛇形圈、风火轮、钩镰剑、双 匕首等属于八卦掌的奇门兵器,。八卦门的器械规格较大,力长四尺二,剑长三尺八,粘身枪两 端有头,俗名“两头蛇”,长约练习者身长加一臂。此枪分圆形训练及直趟训练两法,去掉双枪 头就当棍用。

八卦钺有两种,一种是传播很广的子午钺,还有一种是鸡爪钺(锐)。其中鸡爪阴阳锐可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鸡头和脖子组成,其结构有鸡嘴、鸡冠和鸡脖子,鸡嘴一尖一勾,两 刃;鸡冠一尖,一钩,两刃;鸡脖子一面为刃一面为背。各部分用法不同:鸡头部分可刀、刺、 钩、削、挑、挂、砍;鸡脖子较长,可砍、劈、抹、拦、架,两锐配合一起可锁拿,鸡脖子较长与鸡 身连接。第二部分为鸡身部分,由两个鸡翅、鸡爪及握柄部分组成。鸡翅前后各一个,前翅翅 尖下勾两面有刃与后翅相连,后翅翅尖上翻为一尖二刃一勾,后翅下部与鸡身相连为练者手 握之处,握柄下边前方各有三个鸡爪,其形为三勾三刃尖,其作用有锁、拿、抹、架、砍、握、 挂、刀、抓、护、刺、拦,还可作爬高之工具。第三部分鸡尾部由一尾组成,其形似匕首,又似枪 头,分为一尖两刃,其作用可刺、挑、削、拍、砸、挂。鸡爪阴阳锐总长为六十五厘米至七十厘 米,可根据使用者的手臂长短而定制。

七星竿,采用四川产的“苦竹”制成,因其中空细小如豆,几近于实,故又叫“实竹”。选择 苦竹七节,每节七寸(约23厘米),共长四尺九寸(约163厘米)。用长细铁条将竹节打逋,将一 头堵粘好,灌入水银七钱(35克),再用木塞粘胶将竹竿另一头孔隙堵住,即可使用。因为此竿 七节,每节七寸,再充以水银七钱,故取名“七星竿”。此种用苦竹充水银制成的小竿子,刚硬 无比,既轻灵又沉实,十分称手。用其打人,不论用哪一头打击,里边的水银便随着竹竿流到 哪端,于是打出这一头便增加了重量和力道,犹如增加了速度,其效果非一般木棍能比,还可 用来作点穴用,有闭穴止血之功。当年董先师曾行一歌称道:“莫说轻轻不为兵,轻灵无比有 仙踪;长短器械它不怕,轻则拆骨重塞经。”据说董先师曾'在山上乘凉,忽然感到有一股风扑 来,一条一米多长的金色细蛇窜来。他伸手抓住了蛇的中间,蛇便来回缠绕,头尾乱动。拿住 蛇的头、尾,蛇的腰就用力扭动。董先师睹此情景,顿有所悟,遂创制了七星竿法一击中,首 尾动;击首、尾,则腰动。但另一说法则认为,清朝宫中打人的刑具不是木板,而是中心灌有水 银的竹杖。据说这种刑具比木板(棍)打人要痛得多,董海川也有可能根据竹杖这一刑具,加 以变化,创编了套路和用法;成为八卦掌门的一件奇锋兵刃。

作为八卦掌器械中的一个精华部分,八卦掌的双兵器还有燕尾翅和日月双镰等,均形制奇特,技法奇巧,堪称八卦掌门的绝技。

浏览2,0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