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拳种流派大观
数千年的漫长发展积淀,使得中国武术形成了众多风格不同的拳种流派,这一特征也是中 国武术与当今世界其他国家武技区別的一个突出标志。历史上,武术的众多拳种流派一直享 有盛名,但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等综合因素,究竟各个时期曾经分别存在过多少武术拳种流 派,始终难以形成定论。
一、当代中国武术拳种流派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武术拳种流派的普查统计才真正具备了现实可能性。1979年1月,原 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要求各级体委努力做好该方面的工作。 1983—1986年,在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在各级体委武术挖整组的 积极参与下,动员了全国8 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元,开展了我 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初步查明 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其中便包括在大众中 流行较广的少林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劈挂拳、八极拳、翻子拳、炮拳、 红拳、洪拳、秘踪拳等。这个数据也是中国武术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官方信息。在这个由丨29 个拳种构成的武术体系内,有以少林拳等为象征的佛家武术,有以太极拳为反映的道家武术, 也有以猴拳、蛇拳等为代表的象形武术等,堪称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武林大观园。
二、武术拳种流派的历史成因
所谓拳种流派,是指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风格而形成的武术技术派别。研究者认为,一 个流派的形成通常应具备三个要素:第一,流派是通过一定套路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二,套路必 须形成独特的风格;第三,这些各具特点的套路要有相当一部分的习练者加以推广与练习。由此 而言,套路、风格、习练者,便构成了形成不同流派的三要素,是不可分割的统体。除此之外,在 技术理论及练功方法上,还须建立相对完整的体系。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可能形成某一拳种, 也才能称之为流派。众所周知,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攻防技击,而这种攻防技击又以个人身体运 动为基础。由于个人的身体条件、文化素养以及性格、习惯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 有所差异,这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技术特点,不同的技术特点即是形成流派的前提基础。随着 攻防技术动作的逐渐完善和规范化,当攻防技击的练习发展成为套路并且有较多的习练者时,
不同的流派也就相对固定下来。在武术套路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中,已有流派的进一步合并、 分化、发展,则又持续形成许多新的流派武术功夫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举,作为流派核心内 容的独特风格、技术形成,也决非一蹴而就之事,正常情况下往往需要长期的时间积累。1
纵观历史,我国武术流派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明清时代。除了戚继光《纪效新书》等著 述中涉及的三十二式长拳以及六步拳、猴拳等十六家拳法外,一般认为,著名的少林拳、内家拳、 峨眉拳、形意拳、太极拳等均成拳于明代;八卦掌、通臂拳、八极拳、劈挂拳等,也大多在清代形 成。据《体育史》记载,清代已经出现了60多种拳路,其中,拳术有少林拳、通臂拳、大红拳、小红 拳等二十几种;刀术则有大刀、单刀、少林双刀、连环刀等十几种;还有空手进刀,单刀进枪、双拐 进三节棍等对练技艺。清代以后众多拳式繁衍,各种武术流派更加盛行于世,大凡每一个拳种的 产生也都是既有继承,乂有创新,一旦当它突破本门拳术传统特点,在逐渐发展中风格和运动方法 都区别于本门原有拳种和其他拳术时,就形成了新的技术流派=太极拳的形成,就是由陈王廷汲 取了各家拳法之长,以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后经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吴 鉴泉等人的不断丰富,逐渐形成太极拳流派。其他拳种也大抵类似,如意拳(大成拳)脱胎于形意 氧鹰爪拳脱胎于翻子拳,通臂拳又吸收了劈挂、少林、螳螂拳等多种拳术而自成流派。当然,在 新武术流派开始形成的最初阶段,往往由于特点不甚突出等因素,不一定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 随着一代代薪火相传的持续演练,技术动作以及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特色才会逐渐鲜明,影 响随之越来越大,持续吸引更多的人加人、习练,最终形成流派、如太极拳创始时只是在温县陈家 沟小范围内流传,八卦掌最初也只是盛行于京津一带,形意拳原本流行于山西、河北等地。这些拳 种,皆已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较为流行的传统武术代表性品牌。武术流派的形成是一个历史 发展过程,也是武术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旧时代武术界宗派林立,主要是与封建社会小生 产特性及统治阶级等的影响有高度相关性。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武术拳种流派的面貌也焕 然一新,成为服务人民大众健康、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重要载体,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发展格局。
武术拳种流派经典概览
在中国武术体系中,有一些著名的传统拳种流派,由于传播区域和受众人群非常广泛,在 人们心中留下了经典的记忆,因此,有所谓的“十大名拳”“四大名拳”等武林誉称,在此,择 要简介如下。
一、六合拳
(一〉“六合”以及六合拳源流
六合拳源于元末明初,是中国传统名拳之一。关于“六合”一词,历史上长期说法不一。有 说法认为,“六合”是指眼与心合,胆与力合,气与血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跨合;有说 法认为,“六合”系指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位,运动时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 也有说法认为,“六合”是以“沙、刘、罗、杨、赵、孙”六位武术家而得名。现在的“六合”则多 指内外三合之合,其中,“内三合为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外三合为手与脚合,肘与膝 合,肩与胯合。二者合为六合。是指的内外的配合为本门之长”。关于六合拳的来源,一说为明 万历末年张明之所传,1990年河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编著的《河北武术》一书则指出,六合 拳“大体皆出于河南嵩山少林寺韦陀门”。六合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二个大拳种,历史悠久,人才 辈出,在全国分布比较广泛。明代戚继光即有六合枪二十四势流传,“今之枪技,多源于此”
(二)河北六合拳传承概况
六合拳在当代的河北省一带流传较广。目前,关于河北地区的六合拳的源流,一般认为是 始于沧州泊头镇西清真寺八里庄的曹家,但在此前提下认识又小有分歧,1990年河北省武术 挖掘整理小组的《河北武术》一书中是以曹寿为始传拳者,而1991年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会出 版的《沧州武术志》一书中则注明六合拳是由曹振朋传其子曹寿。六合拳由曹寿传予泊头镇石 金可、石长春、张茂龙等,此后分四支传播,求艺者甚众,一些志士名扬于外。泊头镇四世传人 石金可授徒甚多,得意者有十八弟子。其中楚文泰最为年长,以大枪著名,另外还有石金省、石 金合、石清振、沧州田奎春等。沧州李冠铭亦受业于泊头镇。其师一说为曹寿,另一说则为楚文 泰。六合门拳术自泊头镇传人沧州又可分为三个支系。李冠铭艺成返沧,传其侄李凤岗,授徒 王殿臣、刘玉庭等。李凤岗曾在沧县大南门外随叔父李冠铭经营成兴镖局,精双刀,时人美称 “双刀李凤岗”。王殿臣、刘玉临继承成兴镖局,设庆临国术社,授徒胡云田、姚宝云等。胡传 侄胡景华等。王正谊绰号大刀王五,清末在北京半壁街创办源顺镖局,为京城八大镖局之一。 他助谭嗣同戊戌变法,又常扶贫济危,名震京城。田奎春相传为石金可十八弟子之一,在沧州 传予佟存,佟存传子佟忠义。佟忠义善摔跤,精拳术,通骨伤科,早年在沧州授 徒有赵永福、关吉祥等,后又赴上海办忠义国术社,授徒甚众。截至199丨年,六 合拳法已传九世另,清末有关东人传六合拳法于献县淮镇。六合拳中出了不 少著名武术家,像李冠铭、李凤岗、大刀王五等皆是武林中的风云人物,而佟忠 —刀倾城 义则是与王子平齐名的一代名家,被美称为“沧州二杰”。
六合拳法之基本功,有桩、腰、腿、掌、气五功,其功夫套路有十三太保、五禽、仙天京、拾手生 立等,内外软俱备,基础坚实;主要手型有拳、掌、勾、明、暗、阴、阳、出、回;主要步型有弓、 马、虚、扑、歇、开、散、进、退、摆、里、顺、凑、提、落、换、纵、抽;有劈、砸、惯、冲等拳法和 弹、踢、蹬、踹、勾、挂、旋等腿法。六合拳法之拳术套路主要有前后六合拳、前后行门八式、 前后回龙拳、前后迎门炮、前后梅花拳、五花炮、八折拳、关东拳、关西拳、十八趟截打拳等; 器械包括六合大枪、六合花枪、十二连环刀、梅花枪、六合剑、八仙剑、行者棒、六合双刀、六 合钩、三节棍对双枪、对劈刀、双刀进枪、大刀对老虎鞭、三节棍对打、双手带进枪、双手带对 双枪、棍术对练及镗、链、槊、锤、抓、戟、斧、钺、鞭、锏、爪、环等
浏览2,0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