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术的内容分类

从体育运动属性来 看,当今世界很难找到另 外一种运动项目能够与中 国武术相提并论。环顾古 今中外,无论从内容之丰 富还是形式之多样抑或 种类之繁多等方面而论,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 国武术都是任何其他体 育项目所难以比拟的。但 是,这一特点在客观上也图2_6难得一见的民国时期传统武术名家合影 造成了对于武术内容分类方面的相关难题,我们也的确不易找到一种科学的标准,以之适用于 武术的内容与分类。相关资料表明,对中国武术进行分类在历史上实际早已有之,也曾有多种分 法形成于历史的不同时期,散见于有关古籍和史料中,有许多至今还为一些人所沿用。新中国成 立以后对武术的内容分类方法曾进行了研究,也有过几次变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 有以下几种J

一、传统意义上的武术分类

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武术分类方法,主要有地域分类法“内”“外”家分类法、姓氏分 类法、技术特点分类法等几种。

(一)地域分类法

传统的按地域分类之法,最为典型的则是以长江为界,人们习惯上通常把流行于长江流域 以南地区的架势较小、动作紧凑、拳势刚烈的拳术俗称为南派武术,通常把长江以北地区流行 的相对架势较大、动作舒展、腿法丰富的拳术俗称为北派,还有一种与此相关的解释认为北派 主要指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此外,相当流行的名山大川分类法,实质上也是按地域分类之 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分类同样带有地域的特点,只是更偏重于名山大川,如按名山分类,可

将武术划分为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派;按大川分类,又可将武术分为黄河流域武术、长江 流域武术、珠江流域武术等。武林中流传已久的“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便可视为这种分 类方法的形象例证。

(二) “内”“外”家分类法

这种分类据考证是形成于明代中期,当时少林拳勇名闻天下,一些武术家认为少林拳法存 在“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的不足,而创造出“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顺势借力的拳法, 而自称“内家”,而将少林拳称为“外家”。这一分类方法沿用到今天,一些人士仍习惯于把以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为代表的武术拳种称为内家拳法,而以少林拳为代表的动作刚健有 力、窜跳闪躲灵便的通背拳、六合拳、八极拳等通称为外家拳法。历史上,不少好事者据此总意 图让“内家”“外家”拳法一分高下,关于“内家”“外家”拳法优劣之分的争论也颇为有趣。

(三) 姓氏分类法

历史上,以姓氏作为某一拳种的名称,在各门各派的武术中均有存在,如太极拳就有陈、 杨、吴、武、孙、和等氏(式),再如广东南拳在清代就按门派特点以及师承不同而分为洪、刘、 蔡、李、莫等氏(式)。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依特定武术拳种的创始人或者主要代表人物而命 名,其实也与古时军事领域习惯于以领军人物的姓氏命名军队一脉相承,如历史上著名的杨家

将、岳家军等。

(四)技术特点分类法

现代所见的各主流传统拳种名称,如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基本上都是根据 这些拳种不同技术特点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门类,如分别称为少林门、太极门、八卦门等,各 门类都包含有本门类的拳术、器械以及练功方法、攻防技术等。

对于以上各种分类方法,研究者认为,皆属于中国武术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产物,它们大多 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武术现象,在历史上曾起到一定的作用,现今在一定范围内也仍然具 有存在意义,但必须看到这些分类方法因受历史的局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如地域分类、 名山大川分类都过于简单、笼统,有的分法模糊不清如内外家分类法,内家拳到底都有哪些内 容,历史上没有详尽的记载,而且这种分法过于片面,只反映了武术的一部分,从分类上看缺乏 整体性。许多拳种因其师承、技术特点不同而以姓氏命名分化出许多流派,这些主要表现在较 低的类属层次上,整体而论,某一拳种的不同流派,往往以姓氏命名,并不能反映武术的全貌。

二、形式与类别分类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武术分类方法着重于对各拳术技术特点的分类。鉴于当 时武术运动开展的情况。其内容只限于套路运动这一单一形式。随着武术搏斗运动形式于20世 纪70年代末恢复以来,武术分类又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可将其称为形式与类别分类法,即把中 国武术分为套路运动、格斗运动、功法运动三种形式,内含单练、对练、集体演练、散打、推手、

短兵、功法等几个类别,这也是当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相关内容如下^

(一)套路运动

武术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 虚实等技击规律而组成的拳术、器械和对练套路的演练形式。

1 单练

指武术套路技术的单人形式的练习。


  1. 对练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 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种练法。

徒手对练。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反击的运动规律 编成拳术对练套路,包括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练习方式。

器械对练。器械对练包括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主要有 长器械对练、短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常见的有单刀 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

徒手与器械对练。即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 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1. 集体演练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 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二)格斗运动

格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主要包括 散打、推手、短兵三项。

1 散打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2.推手

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捋、挤、按、采、例、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粘随, 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3•短兵

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类似短棒器械,在一定直径的圆形场地内,按照一 定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一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从体育运动的视角来看,按运动形式与类别分类显然较之前述的任何分类都更合适。通 过三种运动形式即套路、搏斗和功法运动,六个类别即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和攻防技术散打、推手、短兵)、功法等,把中国武术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即没有真 正把现代武术的发展格局展现出来。

(三)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为了掌握和提高武术技术能力和练养综合效果等而进行的针对性较强的相关 武术练习。常见的功法运动大多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而重复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 面体能、技能的效果。例如,专习太极桩以调心、调身、调息,长时间站马步桩以增强腿力等。一 些历史上有名的武术资料如《易筋经》等,便是武术功法运动专著3传统武术功法如铁砂掌、铁 布衫等也皆为武术功法运动的范例。

三、武术功能分类法

武术运动不仅具有多内容、多形式、多类别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这一 特点应该能够通过武术分类体现出来。基于此,有学者就提出了按照武术功能进行分类的相关 方法,即按武术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将武术划分为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和健身武术三大类。 这种分类的出发点是从宏观角度,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中国武术多功能多层次特点进行考 査。其不仅体现了武术多内容多类别的特点,更注重武术多功能多层次的特点。

  1. 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这方面投人了大量的工 作,如竞赛体制的建立,竞赛规则的制定,裁判法的研究与实施竞赛规定套路的创编推广,自选 竞赛套路内容规定的制定,等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针对武术中流行最广最具代表性的长拳、 南拳、太极拳、太极剑、长拳类的刀、剑、枪、棍等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能够进行比赛的竞赛 项目,,这是武术竞赛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这些项目与学校武术相比较,有层次上的不同, 存在着初级与高级之分,简单与复杂之别,竞技套路在动作数量、动作组别、技术难度、编排布 局上均有特定要求,所以与学校武术具有明显的区别。自1957年武术作为全国性正式竞赛项目 以来(“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每年均有各种类型的全国大赛如全国武术锦标赛、全国太极拳、 剑比赛、全国少年武术比赛等。竞技武术中的散手和推手则于1989年正式成为竞赛项目。

(二) 健身武术

健身武术是指除学校武术、竞技武术之外的流行于广大民间的那些源流有序、拳理明晰、 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

(三) 学校武术

武术的教育功能实际上古已有之,学校武术的分类即主要体现了武术的传统教育功能,泛 指以各级各类学校为平台而开展、存在的相关武术形态。

- 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随着基于生存和安全需要的原始武术

萌芽。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动作用下,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 综合涵咏之中,武术从漫漫时空中一路走来,历经原始社会、先秦时期、两 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生命年轮,又通过1840年以来的近 代转型语境,从民国时期步入新中国的当代发展轨道,最终完成了从技击之 术到现代体育的历史嬗变。恢宏的武术气质,厚重的武术内涵,承载着斑驳 陆离的中华民族历卑图景,积淀了博大精微的中华传统文化记忆、融摄有无 以言表的人类文明综合要义,如果不了解这种特点,对于中国武术的专业元 素与时代内核就很难产生正确的理解与把握。正因如此,历史上才会产生 关于中国武术内容的不同理解及其相应分类认识。.

当代存在的武术内容与分类观点,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武术分类方 法、形式与类别分类法、武术功能分类法等。其中,传统意义上的武术分类 方法,包括地域分类法、"内”“外"家分类法、姓氏分类法、技术特点分类法 等几种;形式与类别分类法把中国武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功法运动 三种形式,内含单练、对练、集体演练、散打、推手、短兵、功法等几个类别; 武术功能分类法则主要裉据武术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将武术划分为学校 武术、竞技武术和健身武术三大类。不难预见,武术内容与分类的相关内 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会持续出现新的认识。

浏览3,1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