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董海川八卦掌体系的武学风采
- 展示了传统武术的雄健武威
八卦掌能够在中国武术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与其自身显著的技击威名密不可 分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门人的高超武功,为八卦掌贏得了雄健的英名,同时也直观而明 确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武术的赫赫武威,
八卦掌初人京师之时,就是凭借着卓尔不群的武功一举打开局面的o据记载,清同治四 年(1865年),董海川至京师,初充清官宦官,旋因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引起同人猜疑而改隶 南亲王府。董初为散差太监,后升任七品首领职。肃王太监中有个叫全凯亭的,略解武技,一 次偶然窥见董海川练习武技,慕董武功高深,跪求录为弟子。此后,董海川的拳技渐为人知。 因其术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区别于过去流传的拳术,武'坛人士称之为“平日所未闻 末睹者”。一些怀疑其术技击实用性的武技家,纷纷来与董海川较量。精于罗汉拳的尹福,擅 长摔较术的程庭华,善用连腿的史继栋,以大枪著称的刘德宽等少壮武豪,相继败在董海川 手下,后求为董门弟子后来,号称杨无敌的杨露禅先生与董海川先生比武后也说:我与董先 生比武只能比个平手,胜董海川先生很难。据董诲川碑铭载:“十数武士围攻(董公),手到皆 疲。”“更有剑戟专家,特与公赛,公赤手空拳,夺其械,踏其足,赛者皆靡。尝游塞外,令数人 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采。”董海川 名声曰隆,弟子日众,“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
董海川的众弟子中也是名手如林,皆以武功显扬。特别是以尹福、程庭华、史计栋、马维 祺、刘德宽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弟子更是以武技名扬京城及全国。尹福先生和程庭华先生在北 京先后创办了南场和北场两个武场,程尹两式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广为流传。程庭 华、梁振圃、刘德宽、刘凤春与形意拳名家李存义、张兆东等结为八拜之交,形意拳界曾掀起 了学习八卦掌的热潮,李存义、张兆东后来也成了八卦掌名家,而其弟子中,如黄柏年、姜容 樵、韩慕侠等也皆为八卦掌名家,承传八卦掌并著书立说,其中的李存义、韩慕侠等还曾经参 加了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甚至击败了洋人大力士,为中国武术争了光。以上述弟子等为代表 的八卦掌门人的髙超武功在屮国武坛可谓有口皆碑,这些都对八卦掌的发展,普及和传播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的尚武传统和技艺高超的赫赫 武威。
- 弘扬了武术文化的尚德理念
八卦掌以高超的武功扬名,但同时也是一个尤其重视武德的武术流派。作 为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首先就是中国武术崇尚武德传统思想的优秀实践 者。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一书中写道:“能到至诚之道者,仅八卦掌之董海 川先师,形意拳中李洛能先生,太极拳中之杨露禅和武禹襄先生四人而已。”
据李子鸣发表在《中华武术》上的《董海川先师轶事》记述,董海川自幼即 性情豪爽,任侠尚义,于清咸丰年间,因于乡间抱打不平之命案才以太监身份
匿迹北京肃王府,不露锋芒。当时在肃王府任武术总教师的沙回回提出与董海川比手,败北遭 免职,沙回回即拜董海川为师,又行刺董公未遂而逃,“先师也没追赶。肃王闻而至询问,先师 禀道:‘沙夫妇行凶杀我,本想把他们擒拿,被他们逃了。’ ”董海川收徒之前,必先使徒服之以 艺,感之以德,五体投地,方始得列门墙。其徒弟全凯亭曾经持刀躲在墙角暗处,待其端着菜 汤小盘走过时,突从身后一刀劈下,先师往后一抽身,顺其刀一脚将全蹬倒地下,而手托汤盘 丝毫未洒,仍端着自顾去吃饭。后感其诚仍答应收他为徒。董海川对待门徒非常严格,曾经亲 手惩戒凭武功而为非作歹的义子李荣贵,并将其逐出八卦门。
著名的八卦掌第二代传人中,因为大部分出身贫寒,长期的社会底层生活培养了他们正直 的品行和良好的武德,他们又各以自身的言行实践极大地影响了各自的弟子门人,因而使八 卦掌形成了注重武德的良好传统。如尹福,河北省冀县人,幼年来京,居朝阳门(齐化门)吉市 口,曾以卖烧饼、油条为业;程庭华,河北省深县城南程家村人,自幼入京学徒,后在崇文门外 开设眼镜店;梁振普,河北省冀县城北后冢村人,13岁到北京,在前门外“万兴估衣庄”做学 徒,以贩估衣为生等。在以他们为代表的八卦掌的著名传人中,以德扬名的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如被称为“估衣梁”的梁振普,性格豪爽,好济人急,有古侠之风,曾挫败河北冀县“四霸天”, 在北京永定门外掌毙歹徒赵六等数十人;被称为“翠花刘”的刘凤春功深德高,“翠花刘魔窟 夺国宝”的故事在武林中广为传诵;“溜腿史六”史计栋破山盗为民除害之事迹传遍整个京城; “神腿力大脚门”门宝珍为救穷人而怒砸赌场也表现了除暴安良的武德修养;“眼镜程”程庭 华为反抗外侮而牺牲于八国联军枪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一直被奉为武林义举的揩模。
- 开创了因材施教的武坛佳话
八卦掌是继形意拳、太极拳之后诞生的三大内家拳之一,但八卦掌与形意拳及太极拳的 发展历程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原始的八卦掌既没有拳谱,也没有套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 《云盘三十六歌诀》是尹福先生的弟子曾省三所撰,各种各样的“游身八卦连环掌”的拳套也 大多是第四代和第五代的传人们于董海川之后而创编的,董海川先师除了转掌的心法和八式 行桩外,据说只传了几式转刀。
八卦掌自董海川进京首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间,由于历代名人辈出,且风格各 异,八卦掌一直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尹福、程庭华、史计栋、马维祺、梁振普、刘凤春、张占 魁、刘德宽、宋长荣、宋$样、樊志勇等八卦掌第二代传人,是八卦门中公认的继董海川之后 成就较大、建树卓著的佼^者。上述名家虽然都是董海川的人室弟子,但由于大多数都是带 艺投师的成名拳家,所以董海川传艺之法一向是留其长处,因材施教,以绕圆走圈为基本功, 强调“百练不如一走”,以操练单式与基本掌法相组合,以变为法,量体裁衣,而不过于强调动 作的一致性,所以在八卦掌第二代传人中自然出现了流派纷呈、不拘一格的现象。八卦掌门中 这种因材施教的特殊传授方法,也成为中国武术中一段传诵不已的佳话。在郭古民先生的遗 著中有一段文字最能说明为何尹派、程派、马派、史派等董海川先师亲传的各派掌法却又都各 不相同——“董先师之教人,不以拳脚演示,纯以口授,非至近弟子万难学拟。而其特别之教 授,则在于因人施教,非泥于一技而教之。故董门高弟各有所长,凡授以相当之艺,无不易成 标奇。”董公的弟子大多都只练单、双、顺三掌,且这三掌也各不相同,都融人了其他武技的招
式,如程派的“走马活携”就是程庭华原有的摔跤绝技。董公的第一代传人中,以尹派和程派 最有影响力,尹派以穿掌为主,俗称“枪式”;程派以掖掌和削掌为主,俗称“刀式'第一代传 人会的掌法都很少,但是也都练出了很高的功夫。与董海川这种因材施教的独特方法相适应, 八卦掌第二代传人中一些著名的拳家虽然同练八卦掌,但其各人所擅长和传承的八卦掌掌 法、套路、器械的练法各不同,因而形成了后人所称的不同流派。
尹派八卦掌的代表人物尹福(1840—丨909年),字德安,号寿鹏,河北省漳淮村人,自幼好 武,精于弹腿,后带艺投师拜董海川习八卦掌,将其所学弹腿、罗汉拳融于八卦掌中,苦练数 年,自成风格,名震京师。其门下成名弟子很多,如居庆元、门宝珍、马贵、李永庆、宫宝田、女 婿何金奎及子尹成璋、尹玉璋等^大总管太监崔洳贵是他的弟子,光绪皇帝也跟着他练掌,故 北京人尊称他为帝师。尹派八卦掌的特点是,出掌形似牛舌,故名为“牛舌掌”,臂伸得较直, 四指并拢,拇指内扣,掌指向前,掌心含空,掌背形成瓦垅;在劲力上,以干冷刚直见长,讲冷、 弹、硬、脆、快。善爆发、顿挫和弹抖,人称“硬掌法”;其在进手时鹿腿蹚泥,以自然步走转, 步子小,趋于急行,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接,多穿点,在速度上强调“打闪穿针”,瞬间 爆发。
程派八卦掌的代表人物程庭华(1848—1900年),字应芳,河北省深县程村人,自幼入京 学徒,艺成后在京崇文门(哈德门)外花市上四条,以制镜为业,江湖人称“眼镜程”,擅长摔 跤,投师董公门下后深得八卦掌之精奥,因其传人主要在北京南城一带活动和传练,故又称北 京南城派八卦掌。其掌法的特点是屈腿蹚泥,横开直人,拧翻走转,舒展稳健,劲力沉实,刚 柔相济,善摆扣步,螺旋力层出不穷,行裹劲变化万千。程派八卦掌桩功全面,不但有行桩,还 有站桩,在八卦掌各流派中流传最为广泛。其传人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著名者除孙禄堂合太 极、形意、八卦自成一派外,较有影响的传人有刘斌、杨明山、李文彪、程有龙、张永德、姬风 祥、刘振宗、王丹林、冯俊义、张玉奎、郭风德等。
史派八卦掌创始人史计栋(1837—1909年),字振邦,河北冀县小寨村人, 木商,善技击,精腿法,排行六,故人称“史六”,拜人董公门下,苦练多年,成 为名家。其妻为董公义女,董公晚年即住其家,因史在东城开有木H故其流派 被称为北京东城派八卦掌,与程廷华流派的南城派八卦掌同时驰名京城。史派 八卦掌出掌为“钩镰手”,食指、中指二指并拢,虎口撑开,其余二指则向内抱微 屈。步法有蹚泥步和鸡形步两种。其所传弟子中,著名者有韩福顺、张德修等。
樊派八卦掌代表人物樊志勇(1840—1922年),绰号“樊疯子”,满族,世居北京。自幼曾习 少林、弹腿等术达八年之久,后拜董海川为师习八卦掌。樊氏掌以“瓦垅掌”为基本掌型,其拳 式紧凑、轻捷灵活,善“三角步”,打四面,踩八方,以穿九官为主,走转圆为辅,具有独特风格。 樊氏八卦掌主要传人有其女樊凤兰、婿王志能等,再传有文大生、王刚、韩杰等。
梁派八卦掌代表人物梁振普(1863—1932年),字昭庭,人称“估衣梁”,河北冀县人。
自幼好武,7岁拜本村秦凤仪老拳师学弹腿,13岁到北京,在前门外“万兴估衣庄”做学徒, 以贩估衣为生,故人称“估衣梁”。梁派八卦掌在掌法上以“龙虎掌”为标准,步法抱膝摩 胫,如趟似踢,其特点是以正击斜,借力发劲。其后世传人有田金峰、李少奄、郭古民、傅振
伦、李子鸣等。
其他还有如宋长荣一派八卦掌特别注重下盘功夫,要求运动时前脚起,后脚蹬,掌要与 肩齐,掌要握力,步法为“驼形步”;宋永祥一派八卦掌的基本掌法为“荷叶掌”,其特点是 换掌时要叠步,摆扣均衡,暗掌多于明掌;刘宝珍的八卦掌又称八卦阴阳掌,行步转圆速度 较快,变掌换式不讲摆扣步法;刘凤春一派八卦掌,仅单换掌一势就练了三年,所以“翠花 刘”的单换掌未逢过敌手;张占魁的八卦掌集形意、八卦、迷踪拳为—体,刚柔相济,身法灵 活,步法为蹚泥步;刘德宽则综合八卦掌第一代传人中的散手和自身功夫而编创了“六十四 掌”等。
浏览2,2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