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射术和以射礼为特色的武术教育

射术作为最早期的一种军事武艺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完善,其中 尤以楚国人最是擅长,《荀子•正论篇》中说的“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即指此意。楚人 在善射的同时,还形成了较完整的射术理论。逢蒙死后,遗有《射法》二卷,其中,《汉书•艺文 志》里便收录有《逢门射法》两篇,但现已亡佚。另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 记载,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曾经推荐楚国的“善射者”陈音帮助越国训练弩手,并向越王论及 射箭之道,即射术理论J另据相关文献记载,先秦时期也有专门对武术中礼仪标准的记载,如 《礼记•少仪》中的“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则辟刃”,即指凡是带着兵刃者,在给人兵刃时,不能 以刀锋向人,以示尊重对方c据说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对古代武术礼仪最早的文字记载。就礼仪 而言,这一时期最具历史影响的相关武术礼仪活动则是盛行于商周的射礼,较早的武德也体现 于“射礼”中。著名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中,以•“大射、乡射、燕射、宾射”等 为代表的射礼即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立德行,莫若射”之说,便是当时人们将射礼作为伦 理教化途径和手段的反映,通过进行“射以观德”教育,“射”作为一种修身的行为规范名垂青 史,“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等也成为与其相提并论的德育 格言。2

(三) 诸子百家学说与孔子的文武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主姜代表的诸子百家纷纷崛起,他们的学术理念 与热烈争鸣极大地促进了同时期武术理论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奠定了充实的基础。诸 子百家中的道家思想构成了武术理论体系的坚固基石,特别对于以太极拳等为旗帜的内家拳法 影响突出,儒家、法家、墨家学说等则对于武术德性观念的演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墨家主 张的兼爱、非攻是武术侠义精神的原典,儒家学说的相关观念则成为中国武术武德伦理的核 心主体。儒家先师孔子出身武艺世家,史载其本人身长九尺、材貌特异、武艺出众,可“勇服于 孟贲,足蹑狡兔,力招城关”。孔子认为在战争频仍时期国家统治者要“教民以战”,否则无异于 “弃民”,但又不赞成穷兵黩武,其理想化的武备思想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 备”。这种文武兼修的治国之道同样被其应用于个人教育。孔子尊奉一种“完人”教育理念,以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武艺是必修内容之一,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 其中“乐”中的“武舞”及“射与御都与武术有密切关系。孔门弟子遍天下,所谓“弟子盖三千 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受业者众”3,其中不乏武勇出众者,如文武双全的冉求、勇士卞庄 子、仗剑保护孔子的公良孺、执矛杀敌的子路等。孔子提倡的武艺是在礼的范畴规约之内,认为 “勇而无礼则乱”,其所践行的是一种“仁义之勇”的伦理观。孔子本人虽孔武有力,但却“不以

力自矜”,因其认为“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1此外,与这种伦理观相得益彰的还有孔 子教射以飨教化等著名事例,“礼为武先”的儒家思想后来也逐渐演变为武术“德技双修”的 经典理论支撑。

三、汉朝至隋唐五代的武术


  1. 汉朝武术发展概况


汉朝的对内对外战争均连绵不绝。大规模内战主要是统治集团内部叛乱和镇压农民起义 的战争。对外战争主要是对胡、乌桓、鲜卑、匈奴、羌等游牧民族的攻防之战。其中在对匈奴的 战争中尤显搏斗技艺和兵器械武术训练的重要,武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汉文献中有很多 关于军队武术训练记载,如《汉官六种》中就对军人练习武术的情况有所描述:“民年二十三为 正,一岁为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2还有,《后汉书》中有“修兵马,习战射” 的有关军队武术训练的记载。譬如,《汉书•地理志》中有“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 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羽林、 旗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的记载。武术的作用,汉朝的著作《论衡》中有明确记载:“两敌 相遭,一巧一拙,其必胜者,有术之家也。”3汉初实行郡县征兵制,兵民不甚分。这种兵役制 度,使全国的适龄男子普遍接受军事训练,为全民习武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而那些复员回 乡,特别是历经过沙场考验的人,对武术的价值功用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亦成为民间习武 的有力推动者。汉武帝时由于土地兼并加剧、战争破坏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大批小农破产流 亡,募兵制逐渐盛行起来。史书中常提到“勇敢” “奔命”“伉健”等,亦均为招募性质,如《汉 书•景十三王传》的“愿从国中勇敢击匈奴”•,《汉书•平帝纪》的“募汝南、南阳勇敢吏士”, 《汉书•宣帝纪》亦载“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在尚武多战的年代里,这种伉 健、勇敢、善骑、善射的募兵要求实质上就是一种武士的客观评价标准,它推动着社会中一部分 人朝着这种方向发展,对武术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汉朝帝王对武术相当重视和喜爱^汉武帝对军事武功的执着追求,使武风更加强劲。与汉 朝开国皇帝刘邦直接相关的“鸿门宴”既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也是有关武术表演的生 动形象记述《史记》中记载有项庄的一句话:“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4 这一信息表明在汉初即存在有用于欣赏、助兴的表演性剑舞活动。《汉书•武帝纪》载元封 “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汉 书•哀帝纪》“孝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因此,各种武术娱乐活动如角抵、手搏等,在 汉时都相当盛行。汉朝政府还把武术作为一种骄傲而夸示于外宾。此举无形中也加快了武术的 对外传播,如中国刀、剑、相扑等技艺在汉朝时开始东渐日本并对日本武术发展产生了深刻影

图片1

多少数民族将士,武图2_2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

帝增设的八校中至少有5校来自少数民族,他们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武艺带进汉营,成为武术交 流的重要媒介J此外,汉朝统治阶层“养士”之举,对武术的发展也大有影响。据史书记载,刘 濞、淮南王皆招宾客以千数;刘武“招延四方豪杰”;刘赐也“心结宾客”等。这种势态发展至东 汉,一些地方官也开始私养剑客,在客观上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

汉朝导引养生之风亦较为盛行,《后汉书》中特别设立《方术列传》就是突出的证明。名医 华佗编创的五禽戏不仅推动了导引术的发展,还为后世某些象形拳的编创提供了范例。两汉时 导引术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不仅有了成套的动作,.还有导引专著问世,如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 堆出土的《导引图》,1984年湖北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引书》等。这一特征在汉代 画像砖上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的“九剑画像砖”、四川郫县出土的“一人舞 钺”、陕西米脂出土的“剑盾对双戟”、河南南阳出土的“空手夺枪”等都突出表现了武术的娱 乐性。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既有单人表演,又有双人表演,既有短兵表演,又有长兵表演,形式开 始多样化。在这种浓郁的武术氛围之中,武术的理论著述以及把各类武术动作整理成书的学者 也开始出现。在著名的《汉书•艺文志》中即记载有兵技巧、射术、手搏(拳法)和剑术篇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武术特征

三国时期,魏、蜀、吴互相攻击征讨,频繁的战争持续促进着武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涌现 出了一大批武功高强的战将,其中以吕布为引领,其他如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 忠,曹操军中的典韦、许褚、张辽、徐晃、庞德,孙权统领的太史慈、程普、周泰、甘宁、吕蒙等, 皆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三国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分裂动荡的年代,同时又是中 华民族的大融合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内迁后,与各民族长期杂处生活,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佛教在东汉幵始进人中国,之后外来佛教思想融合于汉民族传统文化中,寺 院中僧众习武练功活动开始出现,此外,武技活动受地域和社会环境影响,娱乐表演性武术呈

现出新的时代特点。1

两晋南北朝时期,拳技活动在军中内外颇受重视,有不少部伍士卒以身手灵活和徒手拳搏 知名。在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的长期融合与发展中,北方拳技形成强劲的刚猛雄健之风,纷乱 年代使得拳技活动成为许多人需要掌握的一种自卫格斗技能。当时的后赵皇帝石勒是上党武乡 羯族人,骁勇过人,武艺娴熟。壮士李阳与石勒为布衣时,两人经常“迭相殴击”,徒手打斗。石 勒称帝之后对李阳笑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赐甲第一区,拜参军都尉。”这个 时期在南北两地,都有拳技高手。不少人的拳技武功已很高超,有的还能单人对付多人而不败, 并且北方已经出现了有史可考的“元家拳”。

两晋南北朝时期,刀不但成为军队最基本的短兵装备,而且制作工艺精美,深受不同人士 所喜爱,善使刀的人也很多,如有《陇上歌》称赞晋代勇士陈安“骁壮果毅,武干过人,多力善 射,持七尺刀,贯结,奔及驰马”2。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称:“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 长七尺,一雄一雌。”除七尺刀外,又有五尺刀,北朝乐府民歌《琅琊王歌》提到“新买五尺刀, 悬著中梁柱'刀的另一种使用方式就是刀与盾相配合,而且“刀循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 术”3这一时期,剑虽然在战场上被刀所替代,但在军中内外仍有使用剑器的传统。专门从事 剑技者,被称之为“剑客”。剑客在北朝十分活跃,他们以娴习剑法,勇气过人而著称。在当时, 舞剑用剑之风不绝,许多人以剑闻名,他们能文善武,为世人所称,其中.梁州诸军事安西将军 元显,“善草隶,爱篇什及春日停郊……长剑佩腰,高蝉暎首”;相州刺史窦武贞,曾因功拜为 骁骑将军,“少以剑气有闻,长以侠烈标誉。力折鲁门,勇高齐垒,长者多游其室”,可见“剑气” 一词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早已出现壮美的舞剑、勇武的气质反映出北朝文化的厚重和多姿 多彩。军旅长兵武艺在使用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和新的技术特征,稍大量出现在战争及平时 的实际训练中,在原来的一丈八尺的基础上出现了长二丈五尺的“大稍”和双面开刃的“两刃 稍”。另外,两晋南北朝时期棍棒作为兵器投人战场,得到了新的发展。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 (528年)9月,起义军首领葛荣引兵围邺,攻打相州,镇压起义军的北魏尔朱荣军队就用棍棒 代替刀兵武器。士卒操用棍棒比用刀兵武器的作战威力更大,在人马逼战时发挥了棍棒的攻战 取胜作用,被称为“神棒”。

这一时期,武术表演被正式列为宫廷娱乐的项目,无论南北,民间亦流行相扑活动,不同地 区之间的相扑活动较为流行。南朝与北朝常举行武艺竞技,亦以较射为主要项目。北齐时,南方 梁朝派往北齐的使者精通武艺,曾与北齐武士举行过一次比武。在拉硬弓比力量及骑射两方面, 南方使者均不敌,北齐大将纂连猛武艺高强获胜。这次较武,表明在娱乐性的武术竞赛中出现 了较多的国家、民族意识,赋予武术竞技更为深广的意义。武术器械的相关娱乐性项目同样种 类较多,有刀楣表演、马槊表演、刀剑表演等。另一类武术器械项目如刀、剑、戟等武器的抛掷表 演,则近乎杂技项目。据《宋书•黄回传》记载,出身杂役的黄回因“拳捷坚劲、勇力兼人”而被 1马爱民.两晋南北朝武术拳技与器械

任为军官。黄回的朋友王宜与亦精通武术,“善舞刀播,回常使十余人以水洒之,不能着”。

武术发展至两晋,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技击经验,把重要的招式连贯起来,便于练习记忆, 于是出现了某些武术程式和套路。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讲他习武情况:“又曾受刀楣及 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人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 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人白刃,取大戟。”武术家们总结出许多“口诀”“要 术”,这标志着武术的巨大发展,这些武术程式、方法和套路的演练,用于表演给人们观赏,便 是武术的技击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因而当时的表演武术与实用武艺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甚至出 现了不少借武术表演而暗含杀机的故事,这也表明当时武术表演是真刀真枪,与实战演习几乎 无异。

浏览1,7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